“教体结合”之路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水区第一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中,也是一所具有体育特色的名校,全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余人。近年来,金水一中积极革新理念、创新机制,深化教体结合,破解发展难题,收到了显著成效。
  2011年,学校被授予“河南省田径(中长跑)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2013年被授予“国家中长跑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近3年,学校共获得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奖牌10枚,省级各类比赛奖牌10余枚,向全国、省专业队、部队和大学输送高水平运动员44名。
  一、理念革新:从“体教结合”向“教体结合”的观念转变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是现今我国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模式。“教体结合”是以教育系统为主体的通过学校课外业余训练培养运动员的模式;“体教结合”是以体育系统为主体的通过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培养运动员的模式。
  时至今日,“体教结合”已经提出近30年,而实践结果却仍然是以体育系统为实施主体,文化教育缺失或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尤其是没能有效解决学训矛盾。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指出:“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失去教育的体育必将是走向歧途的体育。”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体结合”的重要性。基于“体教结合”的弊端,我们必须在理念上实现变革,从“体教结合”向“教体结合”转变。
  二、困局破解:“教体结合”视域下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运行策略诠释
  1.“教体结合”的顶层设计
  著名学者钟秉枢指出,“体教结合”出现“体教两台戏、各唱各的调”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顶层的制度设计和保障。为此,金水一中集中各类人力资源,汇集、研究了各级部门在不同时期的有关文件、政策,并实地调研、学习别校的经验,从宏观层面上转变观念,确立学校办学理念:以国家、省、市、区体育事业需求为导向,立足学校实际,构建教体结合的协同创新网络,以期培育全面发展的田径后备人才。
  2.“教体结合”的具体运行策略与实施
  完善选材机制,选拔合格生源。邀请有关领导、高校专家、专业教练和体育教师等人员组建选材领导小组,把体育教师推荐与教练员遴选、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有机结合起来;在选材形式上做到组织集中与教练自主选拔相结合,运动会与平时选拔相结合,专职教练与体育教师选拔相结合,教育与体育系统、社会选拔相结合。
  破解学训矛盾困局,打造特色化的学训机制。一是特色化的“三集中”管理模式,即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二是团队化的创新型训练模式,积极引进专职田径教练员,选拔本校体育业务骨干,定期聘请专家指导;三是结合运动员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强化课堂管理,创设学习环境,克服学生的学习惰性,发现其学习、训练中的不足,保证运动员学生基本做到当堂和当天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体结合”实践后的几点认识
  深化“教体结合”机制改革,加强制度保障。相关部门要从制度层面研究制定“教体结合”的长效发展机制,发挥市县区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联动、优势互补作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的规范、奖励、监督、评价等保障制度。
  增加经费投入,促进“教体结合”的深入发展。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业余训练工作评估、资助及奖励办法,从组织机构、基础设施、科学选材、输送和参赛成绩等方面,评估训练工作,表彰奖励先进。
  要保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和完整性。小学阶段以培养运动兴趣为主,中学阶段要完善初中升高中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有效整合、合理布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只有这样,输送到大学的学生才是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
其他文献
那天,当我把一记耳光甩向他后,我就后悔了。我久久地自责:我错了。  提起他,我是既觉得可怜又觉得可恨。可怜的是他三岁时,母亲因难产而死,父亲带着他和妹妹、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境困难。四年级我刚接手这个班时,他总是被人欺负,却从不反抗。可恨的是他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很差,还总是跟那些调皮的孩子玩,真让人闹心!  那是下午第一节课,我上课后发现他的座位空着。我一边讲课,一边想: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美好的生活。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比例占42%,这说明儿童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天性好奇,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他们会想:天空中的云是不是天堂里的鱼?月亮是不是太阳公公剪下的一片指甲?他们会同情整天待在天上的太阳,会担心小鱼夜里睡在哪里……这样的心灵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