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漫画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来源 :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mon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抗战漫画主要建构了三个类别的女性形象.第一类是作为战争受难者的女性形象,抗战漫画借此刻画了民族主义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实现了女性形象与家国命运的同构;第二类是作为战斗一员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生理特征的淡化或凸显,反映出女性在战斗中所承担角色的特殊性;第三类是作为抗战支援者的女性形象,抗战漫画利用男性主导的民族国家话语,完成了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述女性形象的建构,是抗战漫画为抗战宣传和动员而采取的主要策略之一,既反映出抗战时期女性的真实境遇,又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与抗战热情.
其他文献
北京冬奥会会徽、海报、奖牌、吉祥物、公共景观等具有主题特色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形式,通过对本土符号形态、色彩、意境的写意呈现传达出奥运精神的视觉意象,蕴含着守望本土文化的努力;它共享和传承了2008年奥运会视觉形象对书法、篆刻等本土符号的运用,拓展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时代演进;在国际视野角度,它通过共创人的健康体魄形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世界和平3种视觉设计理念,向世界展现了中华灿烂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表达了中国独特的本土文化参与全球文化多元性的愿景.
苏区时期的文艺工作者紧密配合中共的革命政策,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作为中央苏区革命运动重要力量的“苏区女性”也成为了创作对象.在这些作品中,苏区女性以与传统女性产生鲜明对比的崭新形象出现,反映了当时苏区女性不惧牺牲、革命自主、勇于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并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苏区美术创作者在女性主题美术创作过程中运用把握受众个体差异,了解受众切实需求并根据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传播的创作方法,确立了艺术家应深入基层、了解创作对象本身及其生活环境的实践原则,为之后延安美术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