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也不跟父母说话?有没有可能不是父母的错,也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话说坏了”?
在面包店选购面包的时候,身旁蹦跳着走来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
他的身高刚好与最低层的货架齐高,拿取食物顺手方便。他身后马上响起了一个制止的声音: “放下!”
那妈妈的声音听起来不太大,也闻不出任何怒气。但当孩子的手,开始从兴奋的指点,转为更实际的触摸时,那声“放下”以比较高的分贝再度响起。然后一声接一声,随着孩子动作的加剧而拔高。音质也越来越尖硬。
那声音中包裹的情绪已濒临爆炸边缘。我突然很想乖乖地把手中的面包——放下。以回应那无人回应的命令,免得爆炸了,周围无一幸免。
不久后,我在新加坡机场,亲临一场几乎一模一样的母子现场。只是当那位妈妈追着她在洗手间玩水的儿子时,制止的语言是英文的“stop it”。一样是一声加高一声,一样是母亲即将爆发,而孩子却全然无视。
想起这两则连续发生的事,我不禁哑然失笑。看来全世界的教养问题差异并不大。我只是很讶异,当父母指导孩子接受一份指示时,竟然辞穷到跟一个机器人没两样,不停地反复同一句话。
是不是我们因为生活的忙碌而失去转换语言的想像力了?还是嘴角吐露话语的同时,我们的心其实是不在的,所以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麻木?
我也很讶异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所说的话竟是如此地无动于衷,他们是真的天生冥顽不灵?还是已经被生活中毫无新意的语言训练成一对东风吹射中的马耳?
当了十几年的母亲,我觉得自己永远的功课是学习跟孩子好好说话,因为无论赞赏、协商、指示、责备或鼓励,语言都是亲子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有了好的语育渠道,我跟孩子的心灵分享才能永远畅通、清澈可喜。
常想起初为人母时自己的温柔,把襁褓中的婴儿紧紧地搂在怀里,低着头、脸贴脸、喃喃地细诉爱怜与情意。那种心境虽永难忘怀,但那份耐心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转变消逝。因为怀里不会表达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使用自己的语言,我知道那出爱的独角戏再也唱不下去了,因为单行流向的语言,哪里都到不了。
我很幸运,孩子在求学的期间遇到过许多语言良善、发人启思的好老师,那些话语随着字条或孩子的转述,成为我学习的楷模。我渐渐懂得对孩子说话不只是温柔就好,不只是满载鼓励就好,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真诚,因为真诚可以承载双方的检讨与期待,这样的对话即使在面临问题时,仍可避免许多不该有的冲突与伤害。
世界快速地改变着,许多父母因而相信,孩子长到某一个程度后就不再喜欢与父母对话。而有的父母,因为想要与孩子有更多谈话的机会,开始模仿儿女的谈话方式。我曾听过一位平常言谈十分稳重的朋友,跟他上高中的儿子讲话时简直像“流氓”一样,惊讶之余忍不住问他为何有这样的改变,他说:“不这样没办法跟他沟通。”
我到现在还相信那都是一种误区,引发这种误区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好好地照顾孩子的语言成长。很期待家长们从误区中走出来,致力创造家庭美好的语言气氛,教养出谈吐动人的孩子。
在面包店选购面包的时候,身旁蹦跳着走来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
他的身高刚好与最低层的货架齐高,拿取食物顺手方便。他身后马上响起了一个制止的声音: “放下!”
那妈妈的声音听起来不太大,也闻不出任何怒气。但当孩子的手,开始从兴奋的指点,转为更实际的触摸时,那声“放下”以比较高的分贝再度响起。然后一声接一声,随着孩子动作的加剧而拔高。音质也越来越尖硬。
那声音中包裹的情绪已濒临爆炸边缘。我突然很想乖乖地把手中的面包——放下。以回应那无人回应的命令,免得爆炸了,周围无一幸免。
不久后,我在新加坡机场,亲临一场几乎一模一样的母子现场。只是当那位妈妈追着她在洗手间玩水的儿子时,制止的语言是英文的“stop it”。一样是一声加高一声,一样是母亲即将爆发,而孩子却全然无视。
想起这两则连续发生的事,我不禁哑然失笑。看来全世界的教养问题差异并不大。我只是很讶异,当父母指导孩子接受一份指示时,竟然辞穷到跟一个机器人没两样,不停地反复同一句话。
是不是我们因为生活的忙碌而失去转换语言的想像力了?还是嘴角吐露话语的同时,我们的心其实是不在的,所以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麻木?
我也很讶异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所说的话竟是如此地无动于衷,他们是真的天生冥顽不灵?还是已经被生活中毫无新意的语言训练成一对东风吹射中的马耳?
当了十几年的母亲,我觉得自己永远的功课是学习跟孩子好好说话,因为无论赞赏、协商、指示、责备或鼓励,语言都是亲子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有了好的语育渠道,我跟孩子的心灵分享才能永远畅通、清澈可喜。
常想起初为人母时自己的温柔,把襁褓中的婴儿紧紧地搂在怀里,低着头、脸贴脸、喃喃地细诉爱怜与情意。那种心境虽永难忘怀,但那份耐心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转变消逝。因为怀里不会表达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使用自己的语言,我知道那出爱的独角戏再也唱不下去了,因为单行流向的语言,哪里都到不了。
我很幸运,孩子在求学的期间遇到过许多语言良善、发人启思的好老师,那些话语随着字条或孩子的转述,成为我学习的楷模。我渐渐懂得对孩子说话不只是温柔就好,不只是满载鼓励就好,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真诚,因为真诚可以承载双方的检讨与期待,这样的对话即使在面临问题时,仍可避免许多不该有的冲突与伤害。
世界快速地改变着,许多父母因而相信,孩子长到某一个程度后就不再喜欢与父母对话。而有的父母,因为想要与孩子有更多谈话的机会,开始模仿儿女的谈话方式。我曾听过一位平常言谈十分稳重的朋友,跟他上高中的儿子讲话时简直像“流氓”一样,惊讶之余忍不住问他为何有这样的改变,他说:“不这样没办法跟他沟通。”
我到现在还相信那都是一种误区,引发这种误区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好好地照顾孩子的语言成长。很期待家长们从误区中走出来,致力创造家庭美好的语言气氛,教养出谈吐动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