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他是中国最知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但奚志农的名字,对读者来说多少有些陌生。美国《新闻周刊》曾以“中国正在萌芽的绿色革命”为题,报道他保护滇金丝猴的情况,称“这将成为中国人环保意识的分水岭”。
奚志农高高瘦瘦,背了个大大的旅行包,出现在这个铜墙铁壁的城市,一顶迷彩色棒球帽遮住了半张黝黑的脸。在中规中矩的人群里,他很好被认出来。
妻子史立红和女儿奚溪跟在后面,奚溪8岁,是个漂亮小姑娘,一袭酽紫短裙,双眸灵动。“像个云南孩子吧!”奚志农很得意,脸上漾开层层笑纹。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多年来致力于拍摄与保护滇金丝猴、藏羚羊等濒危物种,他也是首位深入可可西里报道藏羚羊遭偷猎并跟踪拍摄野牦牛队保护藏羚羊过程的摄影师。
一个流传甚广的细节是,1998年,克林顿访华,收到的礼物中有一帧就是奚志农拍摄的滇金丝猴照片,克林顿看后惊叹,“哦,这是我的表亲!”
他用镜头记录了野生动物的沉静、活泼、从容与恐惧,也记录了人类对动物的残忍杀戮、对自然的肆意掠夺。两相对比,直击人心。
事实上,奚志农有着缓慢温润的声调,跟粗线条外貌似乎不大吻合。讲述他跟灰冠鸦雀的邂逅时,43岁的他充满孩子气,用了激动的手势与惊叹的语调——“一看,我的天!就是灰冠鸦雀!!”
“我就是一个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他说。
“城市不是我该待的地方”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是奚志农的故乡。“那时的天比现在蓝,水比现在清,山上的树也比现在更多,没这么多汽车,在那个边远古城,没多少机会见到现代化的东西。”在描述他热爱的自然时,奚志农常眯缝双眼,似乎冥想身处其中。
他养过一只还没睁开眼睛的小麻雀,每天给它喂苍蝇,小麻雀后来被“喂家了”,“吹个口哨,它就停在我肩膀上”;他还用做老师的妈妈改作业的红墨水,把小麻雀的头染红一点,这给幼小的他带来极大乐趣。
奚志农的父亲当时在昆明一家设计院做结构工程师,7岁时,奚志农被接到昆明。突然来到城市,他感到自己“像一只自由的鸟儿给关进牢笼”,这种感觉持续到现在,他对城市始终有距离感,“城市不是我该待的地方”。
那时,他整个假期都待在舅舅家,舅舅在昆明郊区疗养院工作,疗养院后面有座山,舅舅给他做了弹弓,他们常一起上山打鸟;上云南师大附中时,奚志农还参加了一个射击队。“说奚志农小时候看到别人打鸟要哭,是想当然的杜撰。”
他参加过3次高考,“第一次差了5分,后来一次比一次差得多。现在想起来,可能是种幸运,没有进入那个体系”。1983年,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鸟类专家王紫江引荐下,19岁的奚志农加入了科教片《鸟儿的乐园》的摄制组,这是他第一次跟着摄制组到野外,这次拍摄对他触动很大。
当时的中国尚无野生动物摄影的概念,普通老百姓也难以接触到照相机。摄制组从动物园请了位技师,让他负责抓鸟、弄顺鸟毛、用绳子将鸟拴在树上,以保证鸟儿暂时不动。“我这个小孩就觉得,为什么要这样?旁边也有飞的鸟,为什么不拍?”
奚志农决意学会摄影,“一定要拍自由飞翔的鸟”。他坦言,自己曾多年特别抵触拍摄饲养或捕获的动物,1990年,他与昆明动物所考察队在独龙江拍摄时曾抓到一只珍贵的楔嘴鹩鹛,他宁愿帮别人“打下手”,也不愿拍。
1989年,奚志农为昆明教育电视台拍摄了《母亲河在召唤》、《心声》等环保宣传片。次年,他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组拍摄了一些野生动物纪录片,那时他是“临时工”。
找了两年,拍到滇金丝猴
20多年的野外拍摄,让奚志农有太多难忘的经历,他对滇金丝猴与藏羚羊的关注更是持续十多年,“也因为拍摄滇金丝猴和藏羚羊,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对这两个物种最有感情”。
1992年,奚志农到云南省林业厅宣传处工作,这一年,时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的龙勇诚启动了一项为期3年的滇金丝猴生物学研究项目。
滇金丝猴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在滇藏交界处雪山峻岭之巅的高寒森林中,它们有厚厚长毛,似华丽蓑衣,以抵御雪国严寒,是世界上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个体数量仅2000只左右。“滇金丝猴是云南最有代表性的物种,它们有红色的嘴唇,公猴还有时髦发型。如果云南还算一个动物王国,‘国王’就是滇金丝猴。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决定自己拍什么,我一定拍滇金丝猴。”奚志农说。
当时龙勇诚小组的研究刚开始,第一趟上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就拍到了滇金丝猴,受其鼓舞,1992年11月,奚志农开始上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初次进山月余,他没找到猴子,却拍到白马鸡,秋天的白马雪山,落叶松金黄,云雾氤氲,“气势壮美,太棒了”。
那时的奚志农被当作“异类”,他总是往德钦跑,一待好几个月,德钦(迪庆藏族自治州最北的县,近青藏高原南部,白马雪山就坐落在该县)当时在大家的印象中是陌生偏远之地,“连林业厅的人也觉着很不可理解”;即便在林业厅,他也不认识几个人,“我唯一打过交道的就是保护办,他们是管动物的”。那段时间,他甚至连做梦也梦到猴子,他常常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一趟趟上白马雪山,从海拔2000多米爬到4000多米,沮丧和孤独,有时会来袭,“那段路只有些灌木,在接近体力极限时,我这样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这样?但再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奚志农当年跟踪的那群滇金丝猴种群有170多只,它们的活动领域超过100平方公里,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它们非常怕人,在那么大的范围找起来,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我的拍摄要和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度相配合。”几个月呆在山里,即使不去找猴子,他和同事们还要做气候记录、采制植物标本、处理猴粪等工作,总之,“忙死了”。
1993年9月,奚志农又上了白马雪山,他和同伴背着机器,把猴子可能活动的所有区域都找了一遍,不见猴子踪影。天色已晚,他们绝望地折回营地,在爬回营地最后一个坡、进入杜鹃林时,突然发现了新鲜猴粪,“一小堆黑色发亮的猴粪真真切切地摆在了眼前,从光泽及分离的程度看,最多是一个小时前的!猴子一定就在前面!……我趴在地上,仔仔细细地看着猴粪,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再仔细看地上、石头上、杜鹃的树枝上,到处都是猴粪,有的几乎还在冒着热气,显然,猴群刚刚从这里经过”。新鲜猴粪的发现,好像给每个人“打了强心剂”,近400米的高度,他们只用20多分钟就上来了,“往上冲时就听到了猴子叫声”。
透过落叶松枝,他看到对面坡一棵突出的冷杉树上有个猴子家族,大公猴端坐在树干上,慢条斯理地啃松萝,两只母猴依偎在它两边,其中一只母猴抱着一只可爱的婴猴,而两只幼猴在玩着它们灵巧的游戏,不时发出“嘎嘎”叫声。他将Betacam摄像机架在石头上,开机将焦距推到最长,一按开关……磁带还在轻轻转动,可泪水却模糊了他的双眼,“找了两年,今天终于找到了!”
那3年多,奚志农6次进入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在1994年7月,他第二次拍到滇金丝猴。
他的影像推动了藏羚羊保护活动
1995年5月,奚志农再次上迪庆州,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德钦县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砍伐1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
奚志农高高瘦瘦,背了个大大的旅行包,出现在这个铜墙铁壁的城市,一顶迷彩色棒球帽遮住了半张黝黑的脸。在中规中矩的人群里,他很好被认出来。
妻子史立红和女儿奚溪跟在后面,奚溪8岁,是个漂亮小姑娘,一袭酽紫短裙,双眸灵动。“像个云南孩子吧!”奚志农很得意,脸上漾开层层笑纹。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多年来致力于拍摄与保护滇金丝猴、藏羚羊等濒危物种,他也是首位深入可可西里报道藏羚羊遭偷猎并跟踪拍摄野牦牛队保护藏羚羊过程的摄影师。
一个流传甚广的细节是,1998年,克林顿访华,收到的礼物中有一帧就是奚志农拍摄的滇金丝猴照片,克林顿看后惊叹,“哦,这是我的表亲!”
他用镜头记录了野生动物的沉静、活泼、从容与恐惧,也记录了人类对动物的残忍杀戮、对自然的肆意掠夺。两相对比,直击人心。
事实上,奚志农有着缓慢温润的声调,跟粗线条外貌似乎不大吻合。讲述他跟灰冠鸦雀的邂逅时,43岁的他充满孩子气,用了激动的手势与惊叹的语调——“一看,我的天!就是灰冠鸦雀!!”
“我就是一个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他说。

“城市不是我该待的地方”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是奚志农的故乡。“那时的天比现在蓝,水比现在清,山上的树也比现在更多,没这么多汽车,在那个边远古城,没多少机会见到现代化的东西。”在描述他热爱的自然时,奚志农常眯缝双眼,似乎冥想身处其中。
他养过一只还没睁开眼睛的小麻雀,每天给它喂苍蝇,小麻雀后来被“喂家了”,“吹个口哨,它就停在我肩膀上”;他还用做老师的妈妈改作业的红墨水,把小麻雀的头染红一点,这给幼小的他带来极大乐趣。
奚志农的父亲当时在昆明一家设计院做结构工程师,7岁时,奚志农被接到昆明。突然来到城市,他感到自己“像一只自由的鸟儿给关进牢笼”,这种感觉持续到现在,他对城市始终有距离感,“城市不是我该待的地方”。
那时,他整个假期都待在舅舅家,舅舅在昆明郊区疗养院工作,疗养院后面有座山,舅舅给他做了弹弓,他们常一起上山打鸟;上云南师大附中时,奚志农还参加了一个射击队。“说奚志农小时候看到别人打鸟要哭,是想当然的杜撰。”
他参加过3次高考,“第一次差了5分,后来一次比一次差得多。现在想起来,可能是种幸运,没有进入那个体系”。1983年,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鸟类专家王紫江引荐下,19岁的奚志农加入了科教片《鸟儿的乐园》的摄制组,这是他第一次跟着摄制组到野外,这次拍摄对他触动很大。
当时的中国尚无野生动物摄影的概念,普通老百姓也难以接触到照相机。摄制组从动物园请了位技师,让他负责抓鸟、弄顺鸟毛、用绳子将鸟拴在树上,以保证鸟儿暂时不动。“我这个小孩就觉得,为什么要这样?旁边也有飞的鸟,为什么不拍?”
奚志农决意学会摄影,“一定要拍自由飞翔的鸟”。他坦言,自己曾多年特别抵触拍摄饲养或捕获的动物,1990年,他与昆明动物所考察队在独龙江拍摄时曾抓到一只珍贵的楔嘴鹩鹛,他宁愿帮别人“打下手”,也不愿拍。
1989年,奚志农为昆明教育电视台拍摄了《母亲河在召唤》、《心声》等环保宣传片。次年,他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组拍摄了一些野生动物纪录片,那时他是“临时工”。
找了两年,拍到滇金丝猴
20多年的野外拍摄,让奚志农有太多难忘的经历,他对滇金丝猴与藏羚羊的关注更是持续十多年,“也因为拍摄滇金丝猴和藏羚羊,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对这两个物种最有感情”。
1992年,奚志农到云南省林业厅宣传处工作,这一年,时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的龙勇诚启动了一项为期3年的滇金丝猴生物学研究项目。
滇金丝猴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在滇藏交界处雪山峻岭之巅的高寒森林中,它们有厚厚长毛,似华丽蓑衣,以抵御雪国严寒,是世界上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个体数量仅2000只左右。“滇金丝猴是云南最有代表性的物种,它们有红色的嘴唇,公猴还有时髦发型。如果云南还算一个动物王国,‘国王’就是滇金丝猴。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决定自己拍什么,我一定拍滇金丝猴。”奚志农说。
当时龙勇诚小组的研究刚开始,第一趟上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就拍到了滇金丝猴,受其鼓舞,1992年11月,奚志农开始上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初次进山月余,他没找到猴子,却拍到白马鸡,秋天的白马雪山,落叶松金黄,云雾氤氲,“气势壮美,太棒了”。
那时的奚志农被当作“异类”,他总是往德钦跑,一待好几个月,德钦(迪庆藏族自治州最北的县,近青藏高原南部,白马雪山就坐落在该县)当时在大家的印象中是陌生偏远之地,“连林业厅的人也觉着很不可理解”;即便在林业厅,他也不认识几个人,“我唯一打过交道的就是保护办,他们是管动物的”。那段时间,他甚至连做梦也梦到猴子,他常常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一趟趟上白马雪山,从海拔2000多米爬到4000多米,沮丧和孤独,有时会来袭,“那段路只有些灌木,在接近体力极限时,我这样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这样?但再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奚志农当年跟踪的那群滇金丝猴种群有170多只,它们的活动领域超过100平方公里,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它们非常怕人,在那么大的范围找起来,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我的拍摄要和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度相配合。”几个月呆在山里,即使不去找猴子,他和同事们还要做气候记录、采制植物标本、处理猴粪等工作,总之,“忙死了”。
1993年9月,奚志农又上了白马雪山,他和同伴背着机器,把猴子可能活动的所有区域都找了一遍,不见猴子踪影。天色已晚,他们绝望地折回营地,在爬回营地最后一个坡、进入杜鹃林时,突然发现了新鲜猴粪,“一小堆黑色发亮的猴粪真真切切地摆在了眼前,从光泽及分离的程度看,最多是一个小时前的!猴子一定就在前面!……我趴在地上,仔仔细细地看着猴粪,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再仔细看地上、石头上、杜鹃的树枝上,到处都是猴粪,有的几乎还在冒着热气,显然,猴群刚刚从这里经过”。新鲜猴粪的发现,好像给每个人“打了强心剂”,近400米的高度,他们只用20多分钟就上来了,“往上冲时就听到了猴子叫声”。
透过落叶松枝,他看到对面坡一棵突出的冷杉树上有个猴子家族,大公猴端坐在树干上,慢条斯理地啃松萝,两只母猴依偎在它两边,其中一只母猴抱着一只可爱的婴猴,而两只幼猴在玩着它们灵巧的游戏,不时发出“嘎嘎”叫声。他将Betacam摄像机架在石头上,开机将焦距推到最长,一按开关……磁带还在轻轻转动,可泪水却模糊了他的双眼,“找了两年,今天终于找到了!”
那3年多,奚志农6次进入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在1994年7月,他第二次拍到滇金丝猴。
他的影像推动了藏羚羊保护活动
1995年5月,奚志农再次上迪庆州,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德钦县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砍伐1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