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小偷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初冬至1986年国庆,我在五四商场里的振华商店站柜台,卖衬衫、西服和呢子大衣。过去的售货员很牛气,隔着柜台,看顾客顺眼,就多拿几件任其挑选;不顺眼,就边拿边摔打,反正卖多卖少大家工资都一样。
  某些场合,有些人总爱吹牛说自己不是长大的,是被吓大的。我不爱吹牛,但我的胆子确实是被小偷吓大的,而且是越吓越大。
  刚开始当售货员没经验,总有顾客试好衣服要买时,才发现包里的钱被小偷偷走了。有一回,我亲眼看见一个小偷把一位女顾客包里的钱掏走了。当时,我吓得脸红心跳出不上气,又觉得没有尽到看管的义务,实在对不起丢钱的顾客。后来,我就多了个心眼儿,每当顾客要试衣服,我就把他们的包和脱下的外套都放到柜台里边。小偷胆子再大,也不可能到柜台里来掏钱吧。这个法子还真不错,后来其他柜台也都这样做,小偷在我们商店下手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有一次是周末,商店里顾客很多,柜台外边要试衣服的顾客都有些拥挤了。我一边忙着给他们拿衣服,一边往柜台里安顿他们放在柜台上的衣服或包。当我发现有些忙不过来,想喊办公室的人出来帮忙时,一个小偷已经趁乱打了“短平快”———一沓子“大团结”正捏在手里,准备往自己兜里装。我当时第一反应是,钱绝对不能让他拿走!所以脱口而出:“放回去。”当然我没有大呼小叫,是笑着说的,也是心平气和、自自然然说的。
  整个五四商场里的小偷都是熟面孔,不管偷上偷不上,他们好像走顺了腿,每天都会进来“报个到”。比如,我让把钱放回去的那个小偷,有一天早上进来“报到”时,正赶上我手里玩着的油笔不小心掉到了柜台外面,他捡起递给我时,也像我对他一样笑了笑。我这一笑,奇迹出现了。小偷不仅把钱放回原处,还用手在那个上衣口袋上使劲按了按,然后才一笑而去。可是,最后这一笑,让我从上班心慌到下班,回家的路上还疑神疑鬼,怕他忽然从背后冒出来打我一顿。直到第二天他照例来“报到”,我才确认已平安无事。
  但小偷真是防不胜防。那年五一快到时,有个男的想买西服,两手提着衣服在穿衣镜前没完没了地比画。我说:“你还是穿上试吧,试穿比较准。”这时,进来个面熟的小偷,上去从他手里要过衣服,说:“你转过去,我给你比。”那顾客非常高兴,伸开胳膊,任由小偷伺候着,前前后后比了又比。我心说,真是个好小偷,还挺爱帮人的。可是,比画完了,小偷走了,顾客却急了。为什么?他衬衣口袋里的钱没了!小偷手段实在高明,我一直盯着他俩,却丝毫没发现破绽。
  当然,我自己也不止一次遭遇过小偷。1986年9月底的某天,我上午上班,下午一点钟下班时领了工资,装到黑色仿羊皮小背包里,往背后一背,骑上自行车直接去了新城西街的新时代商场。那会儿新时代商场卖一种别处没有的杂拌糖,我姐国庆结婚,我负责买糖。中午顾客少,售货员给我称好糖,我伸手到背后去拽包,却拽住一只手。那只手正捏着我一分没动的几十块工资。因为经常与小偷斗智斗勇,我积攒了一点儿经验,知道小偷也有自尊,所以拿出了我天下无敌的武器———微笑。我没喊没叫,就看着小偷笑。小偷也对我笑着,边笑边行动,把我的钱装回包里,还把拉链给我拉好,转身走了。
  那天骑车回家时,我的腿一直在抖,一是激动于钱的失而复得,二是怕小偷从后面用砖头打我。等我安全到家,握车把的两只手因为紧张,都发麻了。
其他文献
捉到一只大麂牯  1960年3月,我在湖南邵阳板桥公社下放劳动,组织上抽调我参加地区整风整社工作队。  我被分配到板桥公社窝泥坪大队岔路口生产队。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揭批生产队干部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恶劣工作作风,千方百计抓好公共食堂。  公共食堂怎么抓也是矛盾重重,特别是粮荒成灾,饥饿难熬。一点点米被妙法蒸成了一大钵饭,但终究是一点点米,一吃进肚里就化成了水,根本填不饱肚子。  我想尽一
我是1978年下半年进入省级机关工作的。80年代初,省水电工程局在眉县石头河水库建设工地施工。为了考察他们拟提拔的16名干部的有关情况,我和一位同事前往工地,住在简易工棚招待所。工地的员工知道上级来人考察干部,有人来反映施工问题,有人申诉个人冤情,还有人提改进工作意见。但是,没有人为自己或他人的提拔来说情摆好,整个考察过程十分真实客观。  有一天中午,招待所供应粉蒸肉,我俩每人买了一份粉蒸肉,再加
我是山东莱州人,1969年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回村劳动了三年。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于1973年春来到内蒙古柴河镇落户。柴河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只能种植小麦、油菜、土豆等,居民吃的蔬菜以土豆和卷心菜为主,夏秋两季就用山上的蘑菇、木耳、韭菜等野菜来充实餐桌。  柴河镇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土地肥沃,地里的野草长得比人都高,荒芜的土地比比皆是。我到柴河后,在房前铲除杂草,开垦出了一片土地。6月中旬断霜后
“接班”,是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盛行的一种“子女顶替就业制度”,指父母退休、退职后,由其子女办理手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能够顶替父母进城上班,宛如鲤鱼跳过龙门,土鸡变成金凤凰,不是普通农村孩子能比的。  1974年前后,我在莱州的一所村办中学上学。全班四十几位同学,就有五名同学的父母在外边上班:有在烟台的,有在青岛的,还有在本县的。其中一名同学,
我1984年8月中专毕业,分配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上班一年后,就有好心人给我介绍对象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老大不小了,那就处呗,再说我也很想早点结束自己做饭吃的光棍生活了。  水果糖惹了祸  首先是单位的李师傅给我介绍了一位赵姑娘。媒人嘛,自然要把对方夸成一朵花。我悄悄地了解了一下,姑娘确实不错,家庭条件也很好,只是赵姑娘也戴近视眼镜,我就有些顾虑了。你说她和我都是近视眼,将来
1966~1969年,到供销社购买物品,必须对对联。售货员说“跟共产党走”,你必须答“听毛主席话”;售货员说“学习老三篇”,你必须答“改造世界观”;售货员说“不忘阶级苦”,你必须答“牢记血泪仇”……你如果答不出,对不起,不卖给你!一个70岁的小脚老婆婆跑了七八里路来买食盐,因为对不上,只好悻悻地往回走。一个50岁的农民见状,连忙秘密请教一个年轻人。幸好对上了,可以买。老农说:“请给我扯六尺湖北带子
1970年初春,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4师74团工作,已迈入“老大难”一族。这时,母亲来信附了一张纸条,上面有一个女孩的通信地址。她是南疆43团的农工,与我年岁相仿。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她写信作了一番自我介绍。  过了二十多天,我收到回信,字迹端正清秀。她告诉我,在拾棉花竞赛中,她一天拾了216斤棉花。看来是个能干人。通过十几次的书信往来,我们互相确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于是,我们着手调动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或一种宗教了。  每年立秋,我总要在家人惊诧的眼光中,拿出那只破旧的蟋蟀盆来,用细布细细地拭去灰尘,再蘸上清水慢慢地擦它,最后太阳照一照,把它供奉起来。  这只蟋蟀盆很有年份了,而且颇有品相,叫做“铜鼓天落盖”,体形就像一只明代的夜郎铜鼓,通体苍灰色,因年代久远而略呈影青的钙化斑点,腰部悉如健妇般地、有力地微凸,盆盖墨黑,中镶菱座铜环熠熠生辉。  因为多处冲口,被儿子讥为“丐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师范毕业后,以“高学历”分配到家乡的中学教书。这弄得我哭笑不得,因为我的年龄、学识与学生相比,半斤八两,三尺讲台让我望而生畏。幸好,我遇上了“大自考”。  所谓的“大自考”,顾名思义,就是年龄不分老幼、学历不分高下,只要完成了高等教育所设置学科的学分,就能实现大学梦想。几乎所有的同事都报名了。我一鼓作气报了首次开考的四门学科———《哲学》《文学概论》《形式逻辑》和《写作》,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