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研究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变化特点及其对抗抑郁治疗效果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5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初诊抑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症组,接受6周抗抑郁药物治疗.同时选择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SSR的潜伏期和波幅;根据正负相波波幅的高低将SSR波形分为P、N、M三型.结果 ①50例抑郁症患者中,5例未引出SSR波形,45例引出SSR波形,其中P型7例(15.56%)、N型21例(46.67%)、M型17例(37.78%).②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比较,SSR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P<0.01);N型较P型潜伏期长、波幅低.抑郁症患者SSR波形分布与年龄、病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无明显相关性.③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的15例患者治疗后SSR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高,但与对照组相比,SSR潜伏期仍然明显延长.结论 抑郁症患者皮肤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SSR波形中N型最为常见,N型较P型潜伏期长、波幅低.SSR可作为评估抗抑郁治疗效果的一项敏感、易行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指标。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索重組人干扰素α1b(运德素) 与胸腺肽α1(日达仙)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抗丙肝病毒的效果。方法:选取慢性丙性病毒性肝炎30 例,重组干扰素α1b联合胸腺肽α1(日达仙)组15 例,单用重组干扰素α1b组15 例, 用药前、用药3 月、6月后复查HCVRNA。结果:用药前2 组HCV RNA 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用药3月后2 组HCV RNA 水平皆有明显
目的 初步研究咽部pH值监测和反流症状指数(RSI)对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诊断的意义,分析LPRD的症状特点及pH监测特点.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因咽喉反流相关症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31例患者接受RSI评分,咽部pH值监测.结果 31例患者中17例确诊LPRD,其中清嗓17例,消化相关症状14例,黏液增多、咳嗽各13例,咽异感症12例;积分前3位为清嗓、咽异感症、消化相
目的 初步探讨LASIK手术矫正混合性散光四种设计模式的转换公式和手术参数对比情况,以便加深对混合性散光设计模式的理解和掌握.方法 随机选取行LASIK手术的混合性散光病例10例(13只眼),寻找四种设计模式之间的转换公式,并对四种设计模式的理论切削厚度、剩余基质床厚度和激光脉冲数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转换公式:如果负柱镜法用(a)DS/(b)DCx(c)表示,则正柱镜法可表示为(a+b)DS
中暑时表现为中心体温升高超过40C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引起谵妄、惊厥或者昏迷等症状.尽管目前采用了积极的降温和相应的处理措施,但中暑的病死率仍可高达10%~15%,一旦转化为重症中暑,则易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则可达到40%以上[1-2],即便是存活者,其中也有约30%留有长期的神经系统后遗症[2-3].最新更多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中暑的病理生理学反应不但可由热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