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秉着课程标准理念,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从课堂结构、设计原则、任务分配方式、任务实施阶段及完成后的评价不同角度等对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并对实践结果做出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任务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70-03
[作者简介]曾霞鑫(1978—),女,浙江建德人,本科,浙江省富阳市永兴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与操作原则
(一)课堂结构
(二)操作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顾名思义肯定要有任务的设计。那么,任务设计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考虑到学生的已有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任务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与实际相符合,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为高效实施任务型教学,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信息和语言情境,从而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习得语言。
2.可行性原则。教学任务是否可行,将直接导致教学的效果。小学英语教学任务的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更应尊重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太难或太简单的任务都不利于他们学习。
3.趣味性原则。要提高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学任务的趣味性。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在单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枯燥的跟读,可以设计多种形式,如在教学对话时,让学生和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成功性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学任务应该适中,让学生有“跳一跳摘桃”的感觉。在一次次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能体会成功带来的愉悦,从而带来再次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动力。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任务实施的阶段
任务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任务,要达成什么目标,说明指令语;任务中:由学生执行任务,遇到问题并解决;任务后:分析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并总结。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PEP教材五年级上Unit 5 “My New Room”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听、说、认读bathroom,bedroom,kitchen,study,living room, home等单词。
Task 1:听单词,在正确的房间里贴上相应的图片。
设计说明:游戏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赛,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设计原则:真实性。
反馈与成效: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完成任务,有些学生完成的质量还比较高。
反思:虽然任务基本完成,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是还有问题存在,比如,单词操练的范围不是很广,没有综合考虑班级中各个层次的水平。在展示成果的时候,没有对学生的作品一一进行评价,只是挑出了某些优秀的作品进行点评。再说Task 1,没有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这个任务只有部分学生去执行。这些都是以后所要思考和改进的。
2.案例二:PEP教材三年级 上Unit 4 “We love animals”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听说、认读本节课的动物单词rabbit,monkey,dog,duck,panda,cat。(2)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模仿动物做出相应的动作。
Task 1:Let’s do
设计说明:通过有节奏的旋律加上动作,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单词。
Task 2:Listen and guess
设计说明:通过听音猜词,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单词,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
Task 3:Now,let’s try(Whose is it?)
设计说明:裁剪动物图片的某一部分,让学生猜动物名称。学生的兴趣很高,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起到巩固单词的作用。
设计说明:把此任务设计成一个幻灯片,先出现单词首字母,让学生读出单词,并找到相应的图片,让音、形、意相结合。
设计原则:连贯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反馈与成效: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效果不错,尤其在Listen and guess和Let’s try部分。
反思:这三个任务之间是彼此连贯的,并有一定的信息差。每一任务的要求不同,难度也随之上升,尤其是Task 3。当然在设计的时候无法估计上课的效果,只有学生能顺利完成前两个任务,最后一个任务才有可行性。学习难度的增加,导致各个环节的衔接略显拖沓,教学时间显得较为紧张,练习的量稍微欠缺,导致在完成最后一个任务时学生会做却不太会说,或者说起来不够流利,例如cat这个单词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读。单词练习的活动也不够新颖独特。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是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部分学生只在这氛围中充当了一个观众。
3.案例三:PEP教材五年级上Unit 3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够听说本课句型,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Task 1: Ask and write。启发学生说说提问早餐和晚餐吃什么的问句,如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dinner?同时板书显示breakfast和dinner。
Task 2: Make a survey(调查自己学校一周的中餐菜谱),完成表1。 设计原则:可操作性、真实性、实用性。
反馈与成效:基本完成任务。
反思:这两个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可是Task 1中,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tofu,tomato,milk,bread等,像eggplant,cabbage,green beans这些相对难点的单词都没有使用,是不是学生还不会读呢?还是学生只在模仿,并不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Task 2反映出同样的问题。这个结果证明第二个任务没有真正完成,失去了任务的真实性,学生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执行任务。
4.案例四:课外活动
Task 1:Memory King(记忆大王)
(1)准备若干组图片,每组图片均有多处不同。
(2)逐一呈现各组图片,每组图片停留5秒,然后两人一组挑战,描述每组图片的不同之处,通过两两对决,最终获胜者为本班的“Memory King”。
Task 2:I can draw
此活动可双向进行:(1)描述—描绘,四人小组,由一人描述某一位同学的外貌特征,其余三人描绘该同学的素描,小组评比描绘最像的同学。(2)描绘—描述—猜测,每人素描班级同学,随机请同学描述素描中人物的外貌特征,全班猜测。(所有活动均要求同学之间相互配合)
设计原则:趣味性。
反馈与成效:效果比较差,课堂气氛并不活跃,任务基本没有完成。
反思:只考虑了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
(三)任务完成后的评价
在评价中应将知识与能力的评价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英语的学习不仅要学会语言,更要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简单来说就是要会说、会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设计时就考虑了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在评价中当然更为多元,如表3、表4。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任务所带来的驱动型,绝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目标,更不能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教师应设计能带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前进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注意活动的组织,做到能静能动,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动”中操练,“静”时思考。
2.任务型活动设计应遵循任务型教学法的原则,即任务的目的性、可操作性、真实性、系统性和延伸性。此外还要考虑任务设计的类型、互动层次、任务条件。任务类型设计不当,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任务互动层次设计不当,会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任务条件设计不当,会影响学生把语言学习活动向课外拓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莹.中小学外语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任务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70-03
[作者简介]曾霞鑫(1978—),女,浙江建德人,本科,浙江省富阳市永兴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与操作原则
(一)课堂结构
(二)操作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顾名思义肯定要有任务的设计。那么,任务设计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考虑到学生的已有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任务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与实际相符合,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为高效实施任务型教学,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信息和语言情境,从而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习得语言。
2.可行性原则。教学任务是否可行,将直接导致教学的效果。小学英语教学任务的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更应尊重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太难或太简单的任务都不利于他们学习。
3.趣味性原则。要提高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学任务的趣味性。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在单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枯燥的跟读,可以设计多种形式,如在教学对话时,让学生和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成功性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学任务应该适中,让学生有“跳一跳摘桃”的感觉。在一次次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能体会成功带来的愉悦,从而带来再次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动力。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任务实施的阶段
任务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任务,要达成什么目标,说明指令语;任务中:由学生执行任务,遇到问题并解决;任务后:分析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并总结。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PEP教材五年级上Unit 5 “My New Room”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听、说、认读bathroom,bedroom,kitchen,study,living room, home等单词。
Task 1:听单词,在正确的房间里贴上相应的图片。
设计说明:游戏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赛,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设计原则:真实性。
反馈与成效: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完成任务,有些学生完成的质量还比较高。
反思:虽然任务基本完成,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是还有问题存在,比如,单词操练的范围不是很广,没有综合考虑班级中各个层次的水平。在展示成果的时候,没有对学生的作品一一进行评价,只是挑出了某些优秀的作品进行点评。再说Task 1,没有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这个任务只有部分学生去执行。这些都是以后所要思考和改进的。
2.案例二:PEP教材三年级 上Unit 4 “We love animals”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听说、认读本节课的动物单词rabbit,monkey,dog,duck,panda,cat。(2)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模仿动物做出相应的动作。
Task 1:Let’s do
设计说明:通过有节奏的旋律加上动作,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单词。
Task 2:Listen and guess
设计说明:通过听音猜词,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单词,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
Task 3:Now,let’s try(Whose is it?)
设计说明:裁剪动物图片的某一部分,让学生猜动物名称。学生的兴趣很高,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起到巩固单词的作用。
设计说明:把此任务设计成一个幻灯片,先出现单词首字母,让学生读出单词,并找到相应的图片,让音、形、意相结合。
设计原则:连贯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反馈与成效: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效果不错,尤其在Listen and guess和Let’s try部分。
反思:这三个任务之间是彼此连贯的,并有一定的信息差。每一任务的要求不同,难度也随之上升,尤其是Task 3。当然在设计的时候无法估计上课的效果,只有学生能顺利完成前两个任务,最后一个任务才有可行性。学习难度的增加,导致各个环节的衔接略显拖沓,教学时间显得较为紧张,练习的量稍微欠缺,导致在完成最后一个任务时学生会做却不太会说,或者说起来不够流利,例如cat这个单词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读。单词练习的活动也不够新颖独特。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是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部分学生只在这氛围中充当了一个观众。
3.案例三:PEP教材五年级上Unit 3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够听说本课句型,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Task 1: Ask and write。启发学生说说提问早餐和晚餐吃什么的问句,如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dinner?同时板书显示breakfast和dinner。
Task 2: Make a survey(调查自己学校一周的中餐菜谱),完成表1。 设计原则:可操作性、真实性、实用性。
反馈与成效:基本完成任务。
反思:这两个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可是Task 1中,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tofu,tomato,milk,bread等,像eggplant,cabbage,green beans这些相对难点的单词都没有使用,是不是学生还不会读呢?还是学生只在模仿,并不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Task 2反映出同样的问题。这个结果证明第二个任务没有真正完成,失去了任务的真实性,学生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执行任务。
4.案例四:课外活动
Task 1:Memory King(记忆大王)
(1)准备若干组图片,每组图片均有多处不同。
(2)逐一呈现各组图片,每组图片停留5秒,然后两人一组挑战,描述每组图片的不同之处,通过两两对决,最终获胜者为本班的“Memory King”。
Task 2:I can draw
此活动可双向进行:(1)描述—描绘,四人小组,由一人描述某一位同学的外貌特征,其余三人描绘该同学的素描,小组评比描绘最像的同学。(2)描绘—描述—猜测,每人素描班级同学,随机请同学描述素描中人物的外貌特征,全班猜测。(所有活动均要求同学之间相互配合)
设计原则:趣味性。
反馈与成效:效果比较差,课堂气氛并不活跃,任务基本没有完成。
反思:只考虑了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
(三)任务完成后的评价
在评价中应将知识与能力的评价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英语的学习不仅要学会语言,更要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简单来说就是要会说、会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设计时就考虑了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在评价中当然更为多元,如表3、表4。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任务所带来的驱动型,绝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目标,更不能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教师应设计能带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前进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注意活动的组织,做到能静能动,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动”中操练,“静”时思考。
2.任务型活动设计应遵循任务型教学法的原则,即任务的目的性、可操作性、真实性、系统性和延伸性。此外还要考虑任务设计的类型、互动层次、任务条件。任务类型设计不当,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任务互动层次设计不当,会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任务条件设计不当,会影响学生把语言学习活动向课外拓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莹.中小学外语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