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瑟瑟,阴雨绵绵,今年教师节的天气实在糟糕透顶。我凝神窗外,眼看着那片随风坠落的黄叶满地飘零,心境愈发寂寥而没有着落。从教十多年来,虽然早已习惯了没有鲜花与贺卡的日子,但每到此时,我的内心还是忍不住有些淡淡的伤感。“唉,谁让自己是弱智孩子的老师呢?”我苦笑了一下。
“吱一一”房门被从外面推开,门口出现了一个模样像“舟舟”似的孩子,他倒背着双手,拘谨地挪动着步子走上前来。“小利!”欣喜之余,我几乎脱口而出。小利是我三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平时一天到晚走街申巷捡拾废品,从不间断。“今天他怎么会有时间到学校里来呢?”我觉得有些奇怪。“祝郑老师……节日快乐!”小利嘟囔着,突然从身后掏出一只自制的小花篮,毕恭毕敬地放在我的手里。“哦,原来他是给我送教师节礼物来了!”我的心头忽地一热,涓涓暖流慢慢地在周身荡漾开来……
这是一只用矿泉水瓶子做的小花篮,样式很简单,只不过是用剪刀剪去瓶口,将带底的部分剪成竖条,然后用笔杆弯成弧度,再在上面装饰些纸花而已。我端详着小花蓝,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使我顿生感慨,思绪渐渐飘远,又回到了十二年前的那段难忘时光……
也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午间,一位鬓发苍白、满脸皱纹的老妇人领着一个先天愚型的孩子来到我的面前。“您是他奶奶吗?”我一边问,一边开始登记孩子的情况。“啊?不,俺……是他妈。”老妇人叹着气,用手捋了捋孩子的头发。我极力掩饰自己的尴尬,在老妇人欲哭无泪的诉说中了解了这对母子的不幸身世:孩子的父母早年双双下岗,依靠修鞋维持生计,赡养着孩子年逾九旬的姥爷,一家几口蜗居在仪30多平米的小屋里。由于结婚晚,母亲一直没有生育,爱子心切的她只好领养了一个孩子,但不久却发现领回的居然是个盲童。就在大家追悔莫及之时,母亲怀孕的消息从天而降,给这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倾注着全家期待的孩子终于降生了一一这就是小利,但他却是一個轻度的弱智儿!噩耗传来,父亲终日借酒浇愁,自暴自弃;姥爷也在无望中撒手人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悲天悯人的情怀像巨浪一般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胸,令我感慨、震撼、痛惜……我决定尽最大努力帮助小利,以缓解他家庭的痛苦。我向学校申请减免他的学习费用,给他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并在每次贫困生救济中给予他优先照顾。我指导他自理生活,穿鞋子,扣扣子,叠被子,蹲茅坑,擦屁股……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我辅导他学习功课,口对口矫正发音,手把手练习书写,在情境中发展语言,在实践中培养技能,促使他增进实用知识,提高适应本领,争取回归主流社会。多少次,我顶风冒雨送他回家;多少次,我不厌其烦给他添衣加被;多少次,我殚精竭虑教他描红仿写……
在一堂美工课上,小利迷恋上了一只易拉罐做的小花篮,他多次把玩,割舍不下。为了防止割破手指,我便找来几个塑料瓶子,引导他按照画切线、剪嘴口、剪竖条、弯曲线、粘纸花的步骤制作花篮。因为小,肌肉群发育迟缓,小利很难胜任那些精细动作。我不得不将每一个步骤再层层分解,一个变十个,十个变几十个,逐步练习,反复巩固,熟练后再尝试着串联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小利懈怠过、逃避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完成了他的第一只小花蓝——很粗糙,但意义非凡。
经过艰辛的付出,小利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初步懂得了感谢,学会了感恩,辨明了是非,开启了心智。他实现了自我服务,乐于参与集体生活,基本上掌握了普通小学六年的文化知识。他曾经用工整的书写博得了众人的赞誉,用刻苦的品质感动了社区的居民,用投入的朗诵在助残活动中展示了一个残疾孩子健康的精神风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初为人师的热情与纯真悄悄淡去,几经沧桑的疲惫与倦怠逐日堆积。我经常会在喧嚣躁动中比较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考量着普校教师与自己的荣辱得失。也许是心有灵犀吧,在这个又一次让我心态失衡的教师节里,我曾经的学生给我献上了最纯朴的贺礼,让我在惆怅中感受到了一些温馨与愉悦。
我请小利坐下,给他倒了一杯热水,帮他拭去缀在发梢上的水滴。“你过得好吗?快乐吗?”我明知故问,希冀让他倒出心中的苦水。“快乐,”他自然了许多,“俺妈修鞋,俺爸爸不喝酒了,俺哥哥上班了,给人按摩,俺每天都拾纸壳、瓶子,俺全家都挣钱。”他一脸的兴奋,充满了自豪感。这就是我的学生一一个忙忙碌碌穿梭于每个垃圾箱的拾荒者,他如此地知足,对生活的要求是这样的简单。
反观自我,不禁渭然长叹。曾几何时,“一窗疏竹、两袖清风、几卷书本、万壑雨润”渐渐淡出了我的人生境界,职务升迁、职称晋级、名利角逐慢慢迷失了我的教育理想。有些时候我如同一个精神乞丐游走在稳定的收入与和睦的家庭之间,愁眉不展,笑颜难开。仍记得叔本华关于人生的论道:“人生像钟摆,钟摆的两端一面是痛苦,一面是无聊,人生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多么真实形象的语言!这不正是我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写照吗?
“事能知足心常惬”。这句谚语我能够倒背如流,却竞不如我的弱智学生体味得深刻,想来倍感惭愧。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古圣先贤们用真知灼见编织出一段段精致纯粹的心灵生活,给予后人以精神的激励与道德的引领。作为一名立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老师,难道我还要继续在名与利之间摇摆,在得与失两头徘徊吗?
感谢你,我的学生!你用教师节的礼物给予我感动和幸福,你用豁达的人生态度给予我警醒和启示,让我重新回归心灵的宁静与淡泊,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中不忘爱心与责任,焕发动力与激情!
“吱一一”房门被从外面推开,门口出现了一个模样像“舟舟”似的孩子,他倒背着双手,拘谨地挪动着步子走上前来。“小利!”欣喜之余,我几乎脱口而出。小利是我三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平时一天到晚走街申巷捡拾废品,从不间断。“今天他怎么会有时间到学校里来呢?”我觉得有些奇怪。“祝郑老师……节日快乐!”小利嘟囔着,突然从身后掏出一只自制的小花篮,毕恭毕敬地放在我的手里。“哦,原来他是给我送教师节礼物来了!”我的心头忽地一热,涓涓暖流慢慢地在周身荡漾开来……
这是一只用矿泉水瓶子做的小花篮,样式很简单,只不过是用剪刀剪去瓶口,将带底的部分剪成竖条,然后用笔杆弯成弧度,再在上面装饰些纸花而已。我端详着小花蓝,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使我顿生感慨,思绪渐渐飘远,又回到了十二年前的那段难忘时光……
也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午间,一位鬓发苍白、满脸皱纹的老妇人领着一个先天愚型的孩子来到我的面前。“您是他奶奶吗?”我一边问,一边开始登记孩子的情况。“啊?不,俺……是他妈。”老妇人叹着气,用手捋了捋孩子的头发。我极力掩饰自己的尴尬,在老妇人欲哭无泪的诉说中了解了这对母子的不幸身世:孩子的父母早年双双下岗,依靠修鞋维持生计,赡养着孩子年逾九旬的姥爷,一家几口蜗居在仪30多平米的小屋里。由于结婚晚,母亲一直没有生育,爱子心切的她只好领养了一个孩子,但不久却发现领回的居然是个盲童。就在大家追悔莫及之时,母亲怀孕的消息从天而降,给这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倾注着全家期待的孩子终于降生了一一这就是小利,但他却是一個轻度的弱智儿!噩耗传来,父亲终日借酒浇愁,自暴自弃;姥爷也在无望中撒手人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悲天悯人的情怀像巨浪一般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胸,令我感慨、震撼、痛惜……我决定尽最大努力帮助小利,以缓解他家庭的痛苦。我向学校申请减免他的学习费用,给他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并在每次贫困生救济中给予他优先照顾。我指导他自理生活,穿鞋子,扣扣子,叠被子,蹲茅坑,擦屁股……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我辅导他学习功课,口对口矫正发音,手把手练习书写,在情境中发展语言,在实践中培养技能,促使他增进实用知识,提高适应本领,争取回归主流社会。多少次,我顶风冒雨送他回家;多少次,我不厌其烦给他添衣加被;多少次,我殚精竭虑教他描红仿写……
在一堂美工课上,小利迷恋上了一只易拉罐做的小花篮,他多次把玩,割舍不下。为了防止割破手指,我便找来几个塑料瓶子,引导他按照画切线、剪嘴口、剪竖条、弯曲线、粘纸花的步骤制作花篮。因为小,肌肉群发育迟缓,小利很难胜任那些精细动作。我不得不将每一个步骤再层层分解,一个变十个,十个变几十个,逐步练习,反复巩固,熟练后再尝试着串联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小利懈怠过、逃避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完成了他的第一只小花蓝——很粗糙,但意义非凡。
经过艰辛的付出,小利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初步懂得了感谢,学会了感恩,辨明了是非,开启了心智。他实现了自我服务,乐于参与集体生活,基本上掌握了普通小学六年的文化知识。他曾经用工整的书写博得了众人的赞誉,用刻苦的品质感动了社区的居民,用投入的朗诵在助残活动中展示了一个残疾孩子健康的精神风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初为人师的热情与纯真悄悄淡去,几经沧桑的疲惫与倦怠逐日堆积。我经常会在喧嚣躁动中比较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考量着普校教师与自己的荣辱得失。也许是心有灵犀吧,在这个又一次让我心态失衡的教师节里,我曾经的学生给我献上了最纯朴的贺礼,让我在惆怅中感受到了一些温馨与愉悦。
我请小利坐下,给他倒了一杯热水,帮他拭去缀在发梢上的水滴。“你过得好吗?快乐吗?”我明知故问,希冀让他倒出心中的苦水。“快乐,”他自然了许多,“俺妈修鞋,俺爸爸不喝酒了,俺哥哥上班了,给人按摩,俺每天都拾纸壳、瓶子,俺全家都挣钱。”他一脸的兴奋,充满了自豪感。这就是我的学生一一个忙忙碌碌穿梭于每个垃圾箱的拾荒者,他如此地知足,对生活的要求是这样的简单。
反观自我,不禁渭然长叹。曾几何时,“一窗疏竹、两袖清风、几卷书本、万壑雨润”渐渐淡出了我的人生境界,职务升迁、职称晋级、名利角逐慢慢迷失了我的教育理想。有些时候我如同一个精神乞丐游走在稳定的收入与和睦的家庭之间,愁眉不展,笑颜难开。仍记得叔本华关于人生的论道:“人生像钟摆,钟摆的两端一面是痛苦,一面是无聊,人生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多么真实形象的语言!这不正是我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写照吗?
“事能知足心常惬”。这句谚语我能够倒背如流,却竞不如我的弱智学生体味得深刻,想来倍感惭愧。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古圣先贤们用真知灼见编织出一段段精致纯粹的心灵生活,给予后人以精神的激励与道德的引领。作为一名立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老师,难道我还要继续在名与利之间摇摆,在得与失两头徘徊吗?
感谢你,我的学生!你用教师节的礼物给予我感动和幸福,你用豁达的人生态度给予我警醒和启示,让我重新回归心灵的宁静与淡泊,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中不忘爱心与责任,焕发动力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