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MR弛豫技术及参数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对诊断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优劣.方法 雌性3月龄大鼠30只,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去势骨质疏松造模组(每组15只).30只大鼠造模前及造模12周后分别行DXA测量,测量参数包括全身骨量(BMC)、全身骨密度(BMD)、左侧股骨骨密度(Hbmdl);造模成型后,在MR 1.5 T成像系统下完成:(1)多回波快速梯度脉冲序列,分别以不同回波间隔测量T_2~*;(2)多回波快速SE序列测量T_2图(T_2map);(3)SE序列测量T_1map;(4)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间各指标参数的差别,用Fisher检验筛选对骨质疏松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最后分别提取2组大鼠的股骨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病理组织学证实骨质疏松组造模成型;(2)成模后对照组、骨质疏松组间DXA的参数(BMC、BMD、Hbmdl)经Fisher检验,筛选出BMD为判别指标,其判别正确率为86.7%;(3)对照组和骨质疏松组之间所测得的2组MR弛豫数据值[T_2~* 1000、横向弛豫率(R_2~*)1000、T_2~* 500、R_2~* 500、T_2~* 400、R_2~* 400、T_2 ~* 300、R_2~* 300、T_2~* 200、R_2~* 200、T_2~* 100、R_2~* 100、T_2map、R_2map、T_1map]作两样本t检验,t值分别为6.20、4.79、5.18、5.22、5.59、4.37、6.14、5.12、5.09、4.99、5.57、4.84、4.07、2.98、6.75,除R_2map P=0.07以外,其余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对A、B 2组MR弛豫和双能DXA的17个参数(T_2~* 1000,T_2~* 500,T_2 ~* 400,T_2~* 300,T_2~* 200,T_2~* 100,T_2map,R_2~* 1000,R_2~* 500,R_2~* 400,R_2~* 300,R_2~* 200,R_2~* 100,T_1map,BMC,BMD,Hbmdl)经Fisher检验,17个参数中T_2map和T_1map 2个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表达较佳,其判别正确率为100%.结论 MR的T_2map是骨质疏松的较佳判别指标,在MR弛豫技术的运用中,磁场的稳定性是重要的;而MR弛豫技术与DXA结合可更精确地诊断骨质疏松的程度。
MR弛豫技术与双能X线吸收法评价大鼠骨质疏松的比较研究
【摘 要】
:
目的 探讨MR弛豫技术及参数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对诊断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优劣.方法 雌性3月龄大鼠30只,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去势骨质疏松造模组(每组15只).30只大鼠造模前及造模12周后分别行DXA测量,测量参数包括全身骨量(BMC)、全身骨密度(BMD)、左侧股骨骨密度(Hbmdl);造模成型后,在MR 1.5 T成像系统下完成:(1)多回波快速梯度脉冲序列,分别以不同回波间隔
【机 构】
:
510630,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510630,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510630,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510630,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
【出 处】
:
中华放射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10年44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患者女,74岁.头晕、头痛1个月,呈进行性加重,于2009年5月11日来我院就诊.体检无阳性体征. 头部MR检查:侧脑室透明隔区见一个大小约2.6 cm×3.7 cm的肿块影,T_1WI呈等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病变边缘与右侧脑室壁分界不清,向上侵及胼胝体压部,Gd-DTPA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诊断:室管膜瘤或中枢神经细胞瘤.
期刊
目的 分析跟腱断裂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跟腱断裂的MRI表现.7例均行常规MR轴面T1WI、T2WI,矢状面T1WI、T2WI和频率敏感脂肪抑制(SPIR)序列扫描.结果 完全性跟腱断裂6例,部分性跟腱断裂1例,跟腱断裂部位发生于跟腱附着于跟骨部位上方2.6-11.0 cm,平均5.4 cm.跟腱断裂的MRI表现为跟腱肿大增粗(7例)、变形,呈波浪状(2例).跟腱纤维部分或完全不连续和
目的 利用64层CT对肺叶间裂的附属裂发生部位进行分类并评价附属裂出现的频率.方法 回顾分析64层CT扫描的2664例患者,除外影响肺叶间裂观察的患者,研究对象共847例.采用MPR技术重组3 mm冠状面和矢状面、7 mm横断面图像,观察分析肺叶间附属裂.结果 847例患者中,17.0%(144例)存在177个附属裂(右肺122个,左肺55个,其中右肺1例存在2种附属裂),34例两肺均存在附属裂.
例1 男,39岁,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于2009年6月10日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上极低密度肿物,大小为6.0 cm×5.5 cm,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渐进性强化。
期刊
患者男,17岁,因反复发热、头痛20 d入院.患者于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呕吐.伴发热、畏冷,无抽搐.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7.1℃,神志清楚,精神倦怠,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颈部抵抗,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Keming征阴性,左侧Babinski征阳性。
期刊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疾病,病变可局限,可弥漫,亦可累及全胃肠道壁各层,影像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极易发生误诊误[1-3].笔者回顾性分析确诊的8例EG患者资料,分析其影像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期刊
例1 女,13岁.反复头痛伴有恶心呕吐1个月,加重7 d,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CT平扫见右侧丘脑凸向右侧脑室内的等低混杂密度肿块,肿块位于丘脑部分为低密度,凸向侧脑室内部分为等密度。
期刊
患者男,62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额部胀痛,5 d前突然昏迷,约半小时后清醒,昏迷后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体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无发绀,对光反射存在.巴宾斯基征阴性,四肢肌张力正常。
期刊
目前,虽然X线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其较高费用、有辐射伤害和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使用.此外,在实施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仅有1/3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无创性影像检查手段在治疗之前能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准确诊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