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明”概念的三重意蕴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wf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明”概念;习近平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明这一古老词汇在新时代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又一次焕发出新的光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文明一词的,共有210余篇(仅包括正式、公开的讲话,不包括考察、活动、会见、函电等内容),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国防、外交等诸多重要领域。由于文明之概念一直存有争议,且其“天然包含着价值、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意涵”,故弄清文明一词在习近平话语体系中的确切含义,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与之相关的各个部分内容皆有所裨益,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理解其含义,方能有效防止落入以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陷阱。
  一、文明:争议中的复合概念
  文明一词可谓现代汉语之常见、常用词汇,不仅生活中不时言及,在各类学术文献中也频繁可见,其使用的普遍性、指向的广泛性、内涵的丰富性为汉语词汇之少见。在社会科学领域,与各学科专门的学术概念不同,文明一词被绝大多数学科所关注、研究和使用,而当被问及其确切内涵时,学者们却往往基于自身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予以界定,从而造成了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文明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易·乾·文言》载:“‘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虞书·舜典》中有“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的表达,唐代孔颖达对此注疏:“经纬天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可见古代文明一词乃是“文”和“明”二字意义的结合,与现代意义上的文明差距较大。现代文明一词是英文civilization的对译,而该词则可溯源至拉丁文civilizare,“意指使刑事(criminal)事件变为民事(civil)事件,并且由此引申为‘使……进入一种社会组织’”。与之同源的一系列词汇多为教育、开化、城市、公民、治理等含义。直到18世纪,civilization才成为英文的正式用词,20世纪后被学术界普遍使用,且内涵日益复杂,边界日益模糊。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此概念传播于世界,在中国、日本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均可见其身影。加之与各国本土文化结合,文明概念之界定更为多样。
  要完全罗列现代学者对文明概念的界定十分困难,但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予以考察亦能使对文明概念的认识有所深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乃是整体,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而且都互相发生牵制作用”,“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由这个正在生长中的社会的一种内在的和谐进行调节”。在他看来,文明是一个统筹协调、运行良好的社会整体。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麦克尼尔提出:“‘文明’,指的是非同寻常的大型社会,把千百万人组合在一种松散但清晰的生活方式之中,地域覆盖数百乃至数千公里,而其时间跨度,相比个人的寿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强调了文明的规模性和历时性。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则认为:“一个文明既不是某种特定的经济,也不是某种特定的社会,而是持续存在于一系列经济或社会之中、不易发生渐变的某种东西。”此则强调了文明的传承性。提出引起学界极大关注的“文明冲突论”的美国学者亨廷顿则认为:“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这是以文化认同的角度来定义文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文明是一个相对的词,其范围之大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只能说它是摆脱野蛮状态而逐步前进的东西。”此强调了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
  从上述争议可见,文明似乎有着一张普罗透斯的脸,随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亦兴起了对于文明的研究,较之西方之争议,国内学者普遍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引,坚持以历史的、实践的、整体的、矛盾的观点以及人本主义的立场来对文明进行探究,但仍未就文明之概念达成共识。有学者对国内关于文明的界定作出了较为适当的总括:“认为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的一定进步程度的积极成果,這是对文明从成果的角度研究的;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是对文明从阶段时期角度研究的;认为文明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国家、民族的特殊模式,这是从不同文明的模式角度研究的;认为文明是一定时期评定某一制度行为的标准,这是以文明作为评价尺度来考虑的。”这一总括与文明一词的具体使用情况较为一致,正说明了文明实际上是一个复合概念,即该概念本身就包含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下蕴含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含义,不能简单地进行定义和套用。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明正是被作为一个复合概念来使用的,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下呈现出一种或多种含义,厘清各语境下文明的确切含义而不致混淆,有利于更为准确、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文明:发展语境下的衡量标准
  文明一词虽然定义众多且其视角各异、表述多变,但也存在明显的共性,即通常将文明视为与野蛮相对立的概念。梁启超曾言:“法律愈繁备而愈公者,则愈文明,愈简陋而愈私者,则愈野番……吾愿发明西人法律之学,以文明我中国。”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认同了摩尔根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论断,并指出分工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以上所言之文明皆意指人类社会的一种状态,即与野蛮、落后相对照的开化、发达的状态,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目标或衡量发展水平、发展程度的尺度。此即前述国内学者所言之制度与行为的评价标准。此种含义下的文明一词在生活之中亦极为常见,例如,人们见到简陋的建筑结构、落后的劳动工具、粗鄙的举止言行等,会认为其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或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做法,认为刀耕火种、奴隶制度、封建迷信、随地吐痰等皆是不文明的代表。   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从不文明走向文明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恩格斯指出,人类迈入文明时代所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制度是奴隶制度,相对于野蛮时代,奴隶制无疑是文明的制度。马克思在谈论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时指出:“‘自由贸易’只是为旧的垄断制度制造了一个新的、更文明的形式。”而在讨论中国问题时,他明確指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满清王朝的统治是野蛮的、闭关自守的。足见文明作为一种衡量社会发展状态的标准随时空而变化,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过去被认为文明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可能变成不文明的,此处被认为文明的事物,彼处则可能是不文明的。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在谈论发展问题的语境下,文明一词也较为常见。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致辞中就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处所言之“高度文明”就是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设定了一个衡量标准,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向着这个目标迈进。他进一步论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此后江泽民多次在这个层面上使用文明的概念,指出:“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他还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还会经历多少艰难曲折,终将走向更高的文明和更全面的进步。”胡锦涛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回答了要怎样发展、以什么样的发展才能提高中国的文明程度的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在谈论中国发展的语境下,习近平所使用之文明概念,与前述历任党的中央领导人保持了一致,亦意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或在某一方面的建设水平、发展水平,是一种用以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尺。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便含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设定标准之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其中文明归属于国家层面,这显然既不是指代一种人类社群的集合,也不是指代一种个人行为方式的高尚,只能是意指与过去乃至现状相对而言的、还应当不断得到提升的我国整体发展水平。又如,在谈到以德治国问题时,习近平指出,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即包含促使社会的道德教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更加进步的状态之意。再如,在制定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方略时,习近平指出,要“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这一表达中就有着极为明显地将现代与过去进行比较与衡量之意。此外,习近平认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还体现在一些更为具体的领域,如反对家庭暴力、支持残疾人就业等。
  要充分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这种作为衡量发展标准之义使用的文明概念,还需注意几个关键点:第一,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文明是对社会状态的一种描述,但又不是一种确切的、固定的状态。任何一方面文明的建设都并不是指要使其发展达到某种程度即止,而是不断进步、优化的过程,亦可称为文明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明总是包含着一种比其所处的既有状态更高标准的意指。第二,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文明是置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予以探讨的文明。如前所述,现代文明之概念滥觞于西方,西方对其研究也更为丰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其社会状态即是衡量现代化的标准,以至于其本身似乎就被等同于文明,但实际上诚如亨廷顿所言:“西方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是独特的。”即使是认为自由与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终结模式的福山也指出:“许多具体的美国政治制度遇上故障,而僵化的认知和根深蒂固的政治力量相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益强大,阻止了这些制度的革新。”他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较于西方民主国家,“中国呈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它现在十分关注发展,而且在某些方面……更有效率”。故绝不可将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文明标准直接套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认为与西方一致的才是文明的。在新时代,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对其进行符合中国语境的解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彰显中国风貌的文明标准。第三,在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使用中,判断文明一词是否含有作为一种衡量标准的意义,可以通过看其是否与具有积极、进步、向上意义的动词相搭配,以表达使社会某方面之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更高标准之意。
  三、文明:历史语境下的成果积淀
  在文明一词的众多含义中,又一常见的用法是指代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的集合。马克思指出,人类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只要以实践和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发展历程,便能够合乎理性地揭开过去被神秘主义面纱所掩盖的真相,得到真实的认识。即人类劳动实践的对象化造就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即是其实践活动的产物,既包括对自然对象进行改造而获得的常被称为物质文明的丰富成果,亦包括对社会和自身进行改造而获得的表现为制度、道德、价值、艺术、宗教等文化形式的通常被称为精神文明的丰富成果。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其所创造出的文明成果不断积淀、累积的历史。所谓文明的进步,即可言是后人在前人所创造出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更新、更丰富的文明成果的过程。但是,在以文明一词指代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系列丰富成果之时又有所限制,它并不能指代整个历史进程中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一切成果。一方面,文明通常指代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出的对其发展而言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相反之成果则不被纳入其范畴;另一方面,文明通常指代在人类历史进程当中历史沉淀的成果,昙花一现之产物通常不被纳入其范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及“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其意绝不包含历史中所出现的种种糟粕流传至今,而是指那些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明发展的精华传承百世。   此类使用在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人的论述中皆有出现。例如,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此处之“一切文明成果”自然是意指一切经过历史检验而沉淀下来的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益的产物,否则便不具有吸收、借鉴之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亦谈到:“為了振兴中华,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明成果,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党的中央领导人对于人类文明成果丰富内容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资料的短缺并没有让邓小平的眼光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之上,而是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而文明的高度正是来源于历史的积淀,就物质文明而言,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水平都是在之前时代的既有基础上发展而来;就精神文明而言,新的智慧成果的创造者总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两个文明”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政治文明之概念,以表达人类在政治领域的建设发展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并认为要“实现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了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确立了生态文明之概念,以描述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获得的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这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境界。在习近平的话语体系之中,作为意指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的文明概念的使用更为丰富。随着语境的转变,特别是在谈论当代文明进程与中华文明历史传承两种情形下,其运用还存在些许差异。
  其一,在谈论当代文明进程方面,文明概念较多地体现在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中,使用重心落于新文明成果的创造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此前的“四个文明”进一步拓展到了“五个文明”。强调发展五个方面的文明实际上是既谈论发展又谈论历史的复合语境,因为发展即是创造历史的过程。习近平强调五个方面的文明都要不断建设、发展,包含着要不断在这五个方面创造出更多、更新、更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之意。在物质文明方面,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在精神文明方面,习近平与过去历届中央领导人一样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并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创造更多的精神文明成果;在政治文明方面,习近平不但全方位地论述了怎样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充分表明习近平已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社会文明方面,习近平认为要“确保人民群众安康幸福、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社会文明的成果包括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良好的社会治理模式等;在生态文明方面,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不仅高度重视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更呼吁各国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分享成果共建地球美好家园。五个文明的丰富成果都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实践,沉淀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之中,必绵延造福于后人。
  其二,在谈及中华文明的历史方面,习近平使用文明概念之重心则落于强调中华文明对既有辉煌文明成果的继承上。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创造的灿烂文明,为我们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带来的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此外,习近平更指出:“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语境下,文明的含义显然意指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所创造出并积淀下来、对今日而言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此一层含义,习近平亦常在国际舞台上多次使用。他指出,人类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所创造出的丰富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同时我们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认为,文明只有通过交流互鉴才能更好地发展,创造出更丰富、更优秀的成果,故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与“一带一路”倡议,二者作为习近平富有中国智慧的、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全新表达,其重要旨归之一就在于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创造人类全新的历史。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的相关表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又可见,文明概念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与对外交往语境有着紧密联系。
  四、文明:交往语境下的集合主体
  在文明一词的多种含义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使用是作为一种集合概念,指代存在于特定时空中的、具有一定特质的人类社会群体。纵观人类历史,每一个文明最初都是在较小范围的空间中生活、生产的人类社会群体。处于世界不同区域的人类社群各自不断开展着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受到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故所创造出的成果也各有不同。这些在物质产品、文化习惯、宗教习俗、社会法制等各方面的差异造就了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边界,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例如,古希腊文明发源地山岭沟壑较多而耕地贫瘠,海岸线曲折而港湾优越,又位处欧、亚、非三洲交界,故重视商贸、开拓探索;中华文明发源之地土壤肥沃、气候优越,故重视农耕、安土重迁等。虽然历史学家尚不能就人类历史上究竟存在多少种文明达成共识,但文明一词确实已被广泛用以称呼相应的人类社会群,如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皆为此用法。
  马克思认为,各文明诞生后,其人口不断增长,而生产力发展无法维持超过一定数量的人口,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古代文明本身就有毁灭的危险”,故开疆移民便成了各文明的共同选择。同时,随着各文明生产力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原本被自然环境所隔绝的不同文明偶然相遇,并逐渐形成了频繁交往。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通常主体是指具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交往一词则指人与人的主体间活动。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使之形成了特殊群体,且这些群体之间又形成更为宏观的交往活动时,其本身亦成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集合主体,小至家庭、社会团体,大至民族、国家等,皆可称为集合主体。集合主体是拟制的,亦是实际存在的。当视野放宽至文明这一层次时,文明也就成为了一种交往的主体。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微观上是商人、使节等个体主体的往来,宏观看来则是掀开了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乃至西方文明几个集合主体之间的漫长的交往史。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明一词的出现频率较以前党的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著作有显著增加,其中在谈论对外交往方面尤甚。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文明一词就出现了79次之多。其后,几乎可以说,习近平在国际舞台的重要讲话中无不谈及文明,文明在其对外话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习近平看待国际问题的一种全新视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活动应当如何展开、人类文明将会何去何从,皆是其关注的对象。
  习近平认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当然,此处文明冲突与文明交流皆意指作为不同集合主体的文明间的交流或冲突。习近平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推动各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从这些原则的表述亦可见,在习近平的视野中,文明确被作为一种集合主体来看待,并以文明概念为中心在对外交往的话语体系中形成了一套新的叙事模式。以平等原则为例,习近平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一原则的表述与关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平等的表述十分相似。作为个体的人都应当是平等的,不应因种族、性别、出身、身体状态、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别而被区别对待,而当这些人组成一个社会的共同体时亦不应当改变这样的观念。在习近平看来,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抑或其他文明诞生在不同的时空,有着不同的历史和发展道路,创造出了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并且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的限制,在某些方面此文明相对领先而彼文明较为落后,但这些差异都不应当成为歧视的理由。在以人作为主体的交往中,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在以文明为主体的交往中亦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陆续举办了“中欧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等,这些“打包式”的外交活动显然含有以文明的认同边界进行分类的意味。在谈论中阿关系时习近平就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习近平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时,亦认为这些国家都是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吸引,坚持走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道路”。
  五、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明作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含义而使用的情形最为常见。但必须注意的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含义虽然分而述之,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同一语境下文明一词的含义仅限一种,也不能理解为每一次文明概念的使用仅包含其中一种含义。必须谨记语境是一种复合存在,在谈论发展的同时亦在谈论历史,发展与文明间交往也常常难以分离,总是同时具有多层含义是文明这样的复合概念的重要特征和常见情形。习近平在谈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方面的文明时,就往往既含有设定一种衡量标准之意,又含有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之意,根据前后文有时能够明确区分,有时则极为困难,若刻意予以分离反而落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关于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表达,也通常都含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作为人类社会群体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活动;另一方面也指代这种交往活动的内容是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的互换。例如,习近平谈到:“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文明的差异既应理解为诸如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各文明整体上存在的差异,也应理解为这些文明所创造出来的成果中存在的种种具体差别。人类文明进步则既包含为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发展衡量标准的提升之意,亦包含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之意。又如,习近平指出:“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即作为成果的文明在作为主体的文明之间相互传播,使各文明可以利用其他文明创造出的成果来发展自身,这些成果便成为了文明间交往的不断深入的媒介,由此各文明间的罅隙逐渐消失,或终将走向融合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总之,文明作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中的一个常用表达,由于其本身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复合概念,在对其进行理解时应当在深刻了解其多重意蕴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语境和具体表达方式,从而避免片面化、简单化地解读,方能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为准确、全面的领会。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在新时代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并在此过程中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提升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其他文献
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
期刊
[关键词]邓小平;小康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中国历史上,2020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的一年,还是完成“十三五”规划,即将开启“十四五”规划的一年。在这样的重要时刻,重新学习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研讨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内涵以及邓小平作出的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
[关键词]全面小康;全民健康;耦合機理;新冠肺炎疫情;健康中国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形势持续向好。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对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指出:“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不忘初
中国人对地狱与其执掌者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黄泉”“幽都”与“土伯九约”,到“泰山”与“泰山府君”;从“地狱”与“地藏菩萨”,到“地府”与“北酆大帝”;再到“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