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依据与产业的关联度,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围绕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专业集群优势,同时建立基于产业集群需求的效益导向评价标准,规划高职教育专业集群的目标与方向,以更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
关键词 专业集群;产业升级;高等职业院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09-03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当前生源滑坡,教育资源面临整合的大背景下,探索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专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淮安市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淮安市既是农业大市,又是拥有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医药、建材、冶金、烟草八大支柱产业、34个行业大类、271个小类的新兴工业城市。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主导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高新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淮安市有中等职业学校38所,在校生11.4万人,现有专业197个,涉及农林牧渔、土木水利、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14个专业大类。高职院校4所,在校生4.2万人,现有专业86个,涉及食品生物、加工制造、电子信息、财会经贸、旅游烹饪等12个专业大类。淮安的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的专业体系、专业结构、专业目标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二、专业集群及特性分析
专业集群是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并能涵盖某一服务领域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集合。专业集群往往会跨越若干专业大类。
(一)专业集群的“外生性”
国家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骨干院校建设,明确将专业群建设作为指标之一。专业集群的发展动力是外生的,依靠政府、政策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在政策推力和外部激励下,专业集群的建设初期会实现快速启动和迅速发展,但也会出现为迎合或获得某种利益而停留于文本层面,缺乏实际行动的问题。
(二)专业集群的“内生性”
专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现代职教体系发展对专业内在需求的推动。高职院校在专业集群的建设上,主要以学校现有专业为基础,以已经形成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作为核心专业或龙头专业,将现有的其他专业按照专业集群建设的目标进行组合。专业集群的重点建设专业具有办学特色鲜明、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就业率高等特征。
根据区域产业优势和结构转型升级要求,通过专业集群整合现有专业,以职业技术领域为背景拓宽专业面,细化面向特定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方向,是各高职院校实现专业集聚和提升,打造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专业集群构建实践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北地区中心腹地,是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依托苏北得天独厚的食品产业优势,采取“重点建设、品牌引领、特色示范、协调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思路,为食品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依据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构建专业集群
根据区域经济和食品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与学校相关专业的关联度、互动度、适应度,调整学校专业的结构布局,形成有差异、有梯度的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集群涵盖了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装备制造、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贮运与营销及餐饮服务等主要环节。
选择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烹饪工艺与营养3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及机电一体化技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带动食品加工专业集群、生物技术专业集群、机械制造专业集群等8个专业集群建设。如机械制造专业集群包含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食品加工装备与技术方向)、数控编程与工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医用仪器与维护方向)等专业和专业方向,分属制造大类中的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机电设备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中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涵盖了食品产业链中的食品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维护、食品安全电子检测等方面。
(二)围绕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专业集群
由于专业集群内各专业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产业背景、课程平台、实验实训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构建专业集群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形成课程群、教师团队、实验实训的综合与共享平台,使实训设施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专业的建设、使用和维护成本,形成专业集群整体优势。学校牵头组建了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了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有效推进了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见图1。
(三)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集群建设机制
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共建双赢”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学校“构建‘四位一体’合作平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改革创新案例,已成功入选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成果案例汇编》。
(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专业集群优化
要实现高职专业集群化发展,就必须建立基于产业集群要求的效益导向评价标准,规划高职教育专业集群的方向、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体系。
确立评价主体,明确评价项目与对象,制订评价内涵与指标,建立学校、企业、社会等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证体系,形成“企业与学校相融合”、“定期与随机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动态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运行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关键词 专业集群;产业升级;高等职业院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09-03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当前生源滑坡,教育资源面临整合的大背景下,探索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专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淮安市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淮安市既是农业大市,又是拥有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医药、建材、冶金、烟草八大支柱产业、34个行业大类、271个小类的新兴工业城市。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主导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高新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淮安市有中等职业学校38所,在校生11.4万人,现有专业197个,涉及农林牧渔、土木水利、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14个专业大类。高职院校4所,在校生4.2万人,现有专业86个,涉及食品生物、加工制造、电子信息、财会经贸、旅游烹饪等12个专业大类。淮安的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的专业体系、专业结构、专业目标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二、专业集群及特性分析
专业集群是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并能涵盖某一服务领域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集合。专业集群往往会跨越若干专业大类。
(一)专业集群的“外生性”
国家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骨干院校建设,明确将专业群建设作为指标之一。专业集群的发展动力是外生的,依靠政府、政策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在政策推力和外部激励下,专业集群的建设初期会实现快速启动和迅速发展,但也会出现为迎合或获得某种利益而停留于文本层面,缺乏实际行动的问题。
(二)专业集群的“内生性”
专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现代职教体系发展对专业内在需求的推动。高职院校在专业集群的建设上,主要以学校现有专业为基础,以已经形成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作为核心专业或龙头专业,将现有的其他专业按照专业集群建设的目标进行组合。专业集群的重点建设专业具有办学特色鲜明、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就业率高等特征。
根据区域产业优势和结构转型升级要求,通过专业集群整合现有专业,以职业技术领域为背景拓宽专业面,细化面向特定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方向,是各高职院校实现专业集聚和提升,打造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专业集群构建实践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北地区中心腹地,是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依托苏北得天独厚的食品产业优势,采取“重点建设、品牌引领、特色示范、协调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思路,为食品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依据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构建专业集群
根据区域经济和食品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与学校相关专业的关联度、互动度、适应度,调整学校专业的结构布局,形成有差异、有梯度的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集群涵盖了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装备制造、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贮运与营销及餐饮服务等主要环节。
选择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烹饪工艺与营养3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及机电一体化技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带动食品加工专业集群、生物技术专业集群、机械制造专业集群等8个专业集群建设。如机械制造专业集群包含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食品加工装备与技术方向)、数控编程与工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医用仪器与维护方向)等专业和专业方向,分属制造大类中的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机电设备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中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涵盖了食品产业链中的食品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维护、食品安全电子检测等方面。
(二)围绕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专业集群
由于专业集群内各专业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产业背景、课程平台、实验实训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构建专业集群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形成课程群、教师团队、实验实训的综合与共享平台,使实训设施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专业的建设、使用和维护成本,形成专业集群整体优势。学校牵头组建了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了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有效推进了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见图1。
(三)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集群建设机制
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共建双赢”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学校“构建‘四位一体’合作平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改革创新案例,已成功入选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成果案例汇编》。
(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专业集群优化
要实现高职专业集群化发展,就必须建立基于产业集群要求的效益导向评价标准,规划高职教育专业集群的方向、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体系。
确立评价主体,明确评价项目与对象,制订评价内涵与指标,建立学校、企业、社会等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证体系,形成“企业与学校相融合”、“定期与随机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动态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运行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