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冬天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nl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农历十月,冬天就越来越近了,风开始慢慢冷硬起来,刮得脸疼手僵;黄葛树、银杏树叶子纷纷飘落,显得肃杀落寞。
  《诗经·尔雅·释天》曰: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春天是发生的季节。所以猫“叫春”,不“叫冬”。但“围炉夜话”一定是要在冬天的。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温情款款,非冬天莫属。12月份,本是属于冬至的月份。冬至这天,一是进入“数九”的标志,意味着冬天的愈来愈冷;二是昼夜长短的分界。
  进入隆冬,故乡掩盖在大巴山的云层底下。太阳慢慢变懒了,十天半月也难得出来,只是偶尔从云层缝隙中露出一点点笑脸。浓雾被消融了,他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化为林间的氤氲之气,仿佛不是在空中,而是地底下钻出来的,这“热气”在行人的身边轻姿曼舞。这时鸟儿也赶来凑热闹,平日里它们很难聚到一块儿,只是在树枝间相互对望着发呆,在小窝里享受浅浅的幸福,一旦到了天晴气朗、云开雾散的时候,它们就在树林里蹦来飞去,三五成群地翻舞着追逐嬉戏,上上下下,或停留枝头,或越过行人稀落的街道而隔空鸣叫。这生命的律动,给冬日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也使人有置身春天的错觉。不错,有鸟鸣,有阳光,有温暖,天朗气清的冬日,那就是冬天的节日啊。
  故乡的人不惧怕冬天,他们虽是感觉到了寒冷,而他们自有解决的办法。夜幕降临,他们少则一两人,多则三五成群,嚷嚷地挤进了火锅店、汤锅店,叫上一声:“老板,来一锅!”不多时,火锅就在喧腾的氛围中滚烫地端了上来。红色的油翻滚着,一个泡儿接一个泡儿地破碎又生成,他们敞开喉咙谈论天下的大事,从大竹说到中国,从县城的十字街说到北京王府井,及至说到了美国的纽约,联合国总部也不过就是一座小小的楼。真可谓胡侃神吹,上至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信马由缰,无所不及。在蒸汽氤氲盈盈笑语中,香味也在不断地升腾……这融融暖意,恰是故乡人与冬天和谐相处尤为生动的注脚。
  不知不觉,我在城里一待就是十多年了。每每严寒冬季来临,总有通红通红的火炉相伴。特别是在冬夜,脑海里总会浮现起儿时在农村烤“圪蔸火”的情景。所谓“圪蔸”,其实就是从自家山林里背回的粗壮的树根,好几十斤,把它们整齐地堆放在院子的墙角处,经风吹日晒,晾干了,冬天就能享受“圪蔸火”了。
  那时深冬如期而至。每每暮色渐起,孩子们就在大人的催促下,忙碌着开始准备柴火。熟练地将早就准备好的疙瘩柴放进火塘里,看着它在秸秆、树枝的陪伴下,渐渐地生起火星,慢慢地腾起火苗。然后,如一个醉酒的汉子,脸膛红红地燃烧起来。忙完了一天的繁琐家务,这时,一家人舒坦地坐在木凳上,围着“圪蔸火”,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熊熊燃烧喷出的温暖。母亲在火塘边也没闲着,借着微弱的火光,不是纳鞋底就是补棉袄,一针针、一线线,将对全家人的关爱和温暖,全部纳进了鞋底和夹袄里。我们先是天南地北吹龙门阵,后来困意袭来,仍低头向火,不想动窝。不知何时,我们被迷迷糊糊地送进被窝。香甜梦乡里,依然是暖暖的火塘,暖暖的情意,如春水般,在寒冬的夜里流淌。
  那年月,虽然日子清贫,可总有些东西让我们惊喜和陶醉。譬如母亲藏在柜子深处、没炒过的生花生,每人分得几颗,就如获至宝。把它们轻轻地放在火塘边烘烤,片刻,便听到欢快的炸响声。我们将滚热香脆的花生放进嘴里,细细地咀嚼,生活顿时就香味四溢了。有时,也烤红苕、煨黄豆或者烤洋芋。特别是看着玲珑顽皮的黄豆,在火星里活蹦乱跳,然后炸裂开道道口子,如同开怀大笑的嘴,我们年少的心也激动地跳跃着、喜悦着。
  盛大的节日多在冬天,中国的春节,西方的新年,都是。我未考证过南半球那些四季分明的民族如何,不过,有名的古印第安人赠礼节却是在冬季。可见人类到哪儿都一样,越寒冷的季节,越要狂欢,越要寻找度過严冬的方式,并相沿成习,有了自己独特的节日。“爆竹声声辞旧岁”,要在飞雪飘舞的日子才有气氛,爆竹“噼噼啪啪”地炸响,伴着铺天盖地的《金色狂舞》,也就营造出了浓浓的年味儿。
  其实,人世间最温暖的地方,莫过于被窝和怀抱。而最温暖的被窝,一定是三九天的被窝;最温暖的怀抱,一定是冷雨寒夜的怀抱——那是乡愁的味道!
  责任编辑:曹景峰
  美术绘画:丰子恺
其他文献
“嘎嘎、嘎嘎”,一阵阵响亮的嘎嘎声从远处传来,透过四周苍茫的山峦,划破了宁静的天际。  我不禁抬头凝望,啊!蔚蓝与白云相间的天空中,黑压压一片,前边,是组成人字形的队列,后边拖着长长的尾巴的队形,自北向南,呼啦啦地飞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当队伍飞临头顶上空时,我看清了,清一色黑亮的羽毛、油光翠绿的头冠,肚皮底下泛着一撮白。这是传说中的水鸭吗?没错,是水鸭,成百上千只。不,或许有上万只。在这秋冬之
期刊
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路愈往山巅,愈陡峭,愈感觉那座院落的离世与神秘。  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向朋友问候着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
期刊
那时,国家恢复高考不久,我们农家孩子是把高考当作是摆脱贫困、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决定着年轻人今后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的大问题。因而,个个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准备高考的紧张学习当中。我在县城中学读书,每个星期回家一次。  记得很清楚,1982年5月7日星期五下午上完课,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一跨进门槛,迎面就看到慈祥而勤劳的妈妈坐在八仙桌旁的椅子上,当时我心里感觉一丝纳闷,以往回家都是看到妈
期刊
黑姑姑不是我的亲姑姑,是我同族中六爷爷的女儿,人如其名:“瓯子”。又黑又矮还略显富态,一双眼睛真和一对瓯子差不多,厚厚的嘴唇,圆圆的脸,略显有点儿大的头上包一块或灰或黑的头巾,有时搭一块月白色的手帕。身高估计也就一米四多一点儿,极易使人想起拔火罐儿时使用的“瓯罐子”,很不起眼。  我早早就没了母亲,走到哪里都感到胆怯、理儿缺,尤其见到黑姑姑那双瓯子眼睛,更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其实我小时候也很少受
期刊
大黄是条牙狗(公狗)。  我小时候喜欢养狗。狗崽子不好要,好不容易南北二屯淘弄一个,也不好养活。冬天要回来的小狗没母狗领着,怕冷,得搁屋里。晚上,小狗叫唤个没完没了。后半夜,屋里冷了,小狗哪暖乎往哪钻,灶坑和炕洞子里如果还有没着过的火星子,把毛烧焦或者燎着了,弄得满屋子的糊巴味。第二天早上起来,小狗崽儿浑身戗毛戗刺的,毛也烧焦了,不那么招人喜欢了,挨着谁谁就踢上一脚。小狗从孩子们心中的宠儿又实实在
期刊
三十多年前,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我还是一个文青。那时的文青是一个时尚的符号,走到哪里都捧着或夹着一本世界著名诗人的诗集。即便是乘公交,也煞有介事地将诗集摊在膝盖上,故意将封面朝上,生怕周边的人发现不了似的。单位里一群和我差不多年纪住在单身宿舍的年轻人,“臭味相投”地凑到了一起,无数个有着皎洁月光的夜晚,三三两两如约来到竖着篮球架的操场上,谈论着舒婷、北岛……  有一天,我们中的一个人从广播里听到了
期刊
老贾者,贾平凹也。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现在人们谈起老贾,都知道他是散文大家、小说大家,书法也有很高造诣,但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  大概是1987年暑假的一天,我兜里揣着父母给的几元钱,兴冲冲跑到涟水新华书店,看了半天,最终買了一本老贾的诗集《空白》,棕色封面、金色烫字,定价0.90元,印刷4000册。那时我还不知道《空白》的作者是何许人,对现代诗不甚了了,只是喜欢汉字的这种排列方式,尤其扉
期刊
我的满叔成吉雀是个老缝纫。  满叔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经常头戴鸭舌帽,身披军大衣,白皙的皮肤刻满深深的皱纹,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比实际年龄要少得多。满叔为何看上去不显老?爹给他总结两条,一是吃的是“轻松饭”,从不下地到泥里水里滚;二是话不多,心态好,见人一脸笑,从不生气,拿着一把短尺和一把粗大剪刀挨家挨户做“上门功夫”。“吃千家饭,睡百家床”,也不挑肥拣瘦,交点钱挣点工分养家糊口。那时,没有缝纫机
期刊
2016年1月23日上午,雪后初晴,银装素裹,滴水成冰。可在金沙湾大酒店的二楼餐厅里,却温暖如春,喜气洋洋,连云港电大85级文秘(1)班入学30年的聚会正在这里进行。30年的同学情,就是一杯香醇浓郁的陈年美酒,千杯万盏也不醉。  在金沙湾大酒店,我们嘘寒问暖,拾掇起记忆中的花絮,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对我们而言,三年的电大生活,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虽然有些苦涩,但值得回味,因为我品尝到了它原汁原味
期刊
桑葚,在我们家乡又叫桑乌,成熟时,那一颗颗通体黑色的精灵在阳光照耀下,仿佛果汁顷刻就会流溢而出。  老家在一个小山村,隔河相望,对面就是一大片桑林,桑树就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排排整齐地立于沙地上。正值隆冬,枝条上没有一片桑叶,一根根桑枝斜斜地互相交织在一起。这片桑林紧挨着我们村,可是与我们村却扯不上一丁点关系,它专属于我们的邻村麦辽村。从我知事起,这片桑林就好像是一块强力磁场,吸引着我们。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