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农历十月,冬天就越来越近了,风开始慢慢冷硬起来,刮得脸疼手僵;黄葛树、银杏树叶子纷纷飘落,显得肃杀落寞。
《诗经·尔雅·释天》曰: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春天是发生的季节。所以猫“叫春”,不“叫冬”。但“围炉夜话”一定是要在冬天的。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温情款款,非冬天莫属。12月份,本是属于冬至的月份。冬至这天,一是进入“数九”的标志,意味着冬天的愈来愈冷;二是昼夜长短的分界。
进入隆冬,故乡掩盖在大巴山的云层底下。太阳慢慢变懒了,十天半月也难得出来,只是偶尔从云层缝隙中露出一点点笑脸。浓雾被消融了,他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化为林间的氤氲之气,仿佛不是在空中,而是地底下钻出来的,这“热气”在行人的身边轻姿曼舞。这时鸟儿也赶来凑热闹,平日里它们很难聚到一块儿,只是在树枝间相互对望着发呆,在小窝里享受浅浅的幸福,一旦到了天晴气朗、云开雾散的时候,它们就在树林里蹦来飞去,三五成群地翻舞着追逐嬉戏,上上下下,或停留枝头,或越过行人稀落的街道而隔空鸣叫。这生命的律动,给冬日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也使人有置身春天的错觉。不错,有鸟鸣,有阳光,有温暖,天朗气清的冬日,那就是冬天的节日啊。
故乡的人不惧怕冬天,他们虽是感觉到了寒冷,而他们自有解决的办法。夜幕降临,他们少则一两人,多则三五成群,嚷嚷地挤进了火锅店、汤锅店,叫上一声:“老板,来一锅!”不多时,火锅就在喧腾的氛围中滚烫地端了上来。红色的油翻滚着,一个泡儿接一个泡儿地破碎又生成,他们敞开喉咙谈论天下的大事,从大竹说到中国,从县城的十字街说到北京王府井,及至说到了美国的纽约,联合国总部也不过就是一座小小的楼。真可谓胡侃神吹,上至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信马由缰,无所不及。在蒸汽氤氲盈盈笑语中,香味也在不断地升腾……这融融暖意,恰是故乡人与冬天和谐相处尤为生动的注脚。
不知不觉,我在城里一待就是十多年了。每每严寒冬季来临,总有通红通红的火炉相伴。特别是在冬夜,脑海里总会浮现起儿时在农村烤“圪蔸火”的情景。所谓“圪蔸”,其实就是从自家山林里背回的粗壮的树根,好几十斤,把它们整齐地堆放在院子的墙角处,经风吹日晒,晾干了,冬天就能享受“圪蔸火”了。
那时深冬如期而至。每每暮色渐起,孩子们就在大人的催促下,忙碌着开始准备柴火。熟练地将早就准备好的疙瘩柴放进火塘里,看着它在秸秆、树枝的陪伴下,渐渐地生起火星,慢慢地腾起火苗。然后,如一个醉酒的汉子,脸膛红红地燃烧起来。忙完了一天的繁琐家务,这时,一家人舒坦地坐在木凳上,围着“圪蔸火”,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熊熊燃烧喷出的温暖。母亲在火塘边也没闲着,借着微弱的火光,不是纳鞋底就是补棉袄,一针针、一线线,将对全家人的关爱和温暖,全部纳进了鞋底和夹袄里。我们先是天南地北吹龙门阵,后来困意袭来,仍低头向火,不想动窝。不知何时,我们被迷迷糊糊地送进被窝。香甜梦乡里,依然是暖暖的火塘,暖暖的情意,如春水般,在寒冬的夜里流淌。
那年月,虽然日子清贫,可总有些东西让我们惊喜和陶醉。譬如母亲藏在柜子深处、没炒过的生花生,每人分得几颗,就如获至宝。把它们轻轻地放在火塘边烘烤,片刻,便听到欢快的炸响声。我们将滚热香脆的花生放进嘴里,细细地咀嚼,生活顿时就香味四溢了。有时,也烤红苕、煨黄豆或者烤洋芋。特别是看着玲珑顽皮的黄豆,在火星里活蹦乱跳,然后炸裂开道道口子,如同开怀大笑的嘴,我们年少的心也激动地跳跃着、喜悦着。
盛大的节日多在冬天,中国的春节,西方的新年,都是。我未考证过南半球那些四季分明的民族如何,不过,有名的古印第安人赠礼节却是在冬季。可见人类到哪儿都一样,越寒冷的季节,越要狂欢,越要寻找度過严冬的方式,并相沿成习,有了自己独特的节日。“爆竹声声辞旧岁”,要在飞雪飘舞的日子才有气氛,爆竹“噼噼啪啪”地炸响,伴着铺天盖地的《金色狂舞》,也就营造出了浓浓的年味儿。
其实,人世间最温暖的地方,莫过于被窝和怀抱。而最温暖的被窝,一定是三九天的被窝;最温暖的怀抱,一定是冷雨寒夜的怀抱——那是乡愁的味道!
责任编辑:曹景峰
美术绘画:丰子恺
《诗经·尔雅·释天》曰: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春天是发生的季节。所以猫“叫春”,不“叫冬”。但“围炉夜话”一定是要在冬天的。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温情款款,非冬天莫属。12月份,本是属于冬至的月份。冬至这天,一是进入“数九”的标志,意味着冬天的愈来愈冷;二是昼夜长短的分界。
进入隆冬,故乡掩盖在大巴山的云层底下。太阳慢慢变懒了,十天半月也难得出来,只是偶尔从云层缝隙中露出一点点笑脸。浓雾被消融了,他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化为林间的氤氲之气,仿佛不是在空中,而是地底下钻出来的,这“热气”在行人的身边轻姿曼舞。这时鸟儿也赶来凑热闹,平日里它们很难聚到一块儿,只是在树枝间相互对望着发呆,在小窝里享受浅浅的幸福,一旦到了天晴气朗、云开雾散的时候,它们就在树林里蹦来飞去,三五成群地翻舞着追逐嬉戏,上上下下,或停留枝头,或越过行人稀落的街道而隔空鸣叫。这生命的律动,给冬日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也使人有置身春天的错觉。不错,有鸟鸣,有阳光,有温暖,天朗气清的冬日,那就是冬天的节日啊。
故乡的人不惧怕冬天,他们虽是感觉到了寒冷,而他们自有解决的办法。夜幕降临,他们少则一两人,多则三五成群,嚷嚷地挤进了火锅店、汤锅店,叫上一声:“老板,来一锅!”不多时,火锅就在喧腾的氛围中滚烫地端了上来。红色的油翻滚着,一个泡儿接一个泡儿地破碎又生成,他们敞开喉咙谈论天下的大事,从大竹说到中国,从县城的十字街说到北京王府井,及至说到了美国的纽约,联合国总部也不过就是一座小小的楼。真可谓胡侃神吹,上至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信马由缰,无所不及。在蒸汽氤氲盈盈笑语中,香味也在不断地升腾……这融融暖意,恰是故乡人与冬天和谐相处尤为生动的注脚。
不知不觉,我在城里一待就是十多年了。每每严寒冬季来临,总有通红通红的火炉相伴。特别是在冬夜,脑海里总会浮现起儿时在农村烤“圪蔸火”的情景。所谓“圪蔸”,其实就是从自家山林里背回的粗壮的树根,好几十斤,把它们整齐地堆放在院子的墙角处,经风吹日晒,晾干了,冬天就能享受“圪蔸火”了。
那时深冬如期而至。每每暮色渐起,孩子们就在大人的催促下,忙碌着开始准备柴火。熟练地将早就准备好的疙瘩柴放进火塘里,看着它在秸秆、树枝的陪伴下,渐渐地生起火星,慢慢地腾起火苗。然后,如一个醉酒的汉子,脸膛红红地燃烧起来。忙完了一天的繁琐家务,这时,一家人舒坦地坐在木凳上,围着“圪蔸火”,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熊熊燃烧喷出的温暖。母亲在火塘边也没闲着,借着微弱的火光,不是纳鞋底就是补棉袄,一针针、一线线,将对全家人的关爱和温暖,全部纳进了鞋底和夹袄里。我们先是天南地北吹龙门阵,后来困意袭来,仍低头向火,不想动窝。不知何时,我们被迷迷糊糊地送进被窝。香甜梦乡里,依然是暖暖的火塘,暖暖的情意,如春水般,在寒冬的夜里流淌。
那年月,虽然日子清贫,可总有些东西让我们惊喜和陶醉。譬如母亲藏在柜子深处、没炒过的生花生,每人分得几颗,就如获至宝。把它们轻轻地放在火塘边烘烤,片刻,便听到欢快的炸响声。我们将滚热香脆的花生放进嘴里,细细地咀嚼,生活顿时就香味四溢了。有时,也烤红苕、煨黄豆或者烤洋芋。特别是看着玲珑顽皮的黄豆,在火星里活蹦乱跳,然后炸裂开道道口子,如同开怀大笑的嘴,我们年少的心也激动地跳跃着、喜悦着。
盛大的节日多在冬天,中国的春节,西方的新年,都是。我未考证过南半球那些四季分明的民族如何,不过,有名的古印第安人赠礼节却是在冬季。可见人类到哪儿都一样,越寒冷的季节,越要狂欢,越要寻找度過严冬的方式,并相沿成习,有了自己独特的节日。“爆竹声声辞旧岁”,要在飞雪飘舞的日子才有气氛,爆竹“噼噼啪啪”地炸响,伴着铺天盖地的《金色狂舞》,也就营造出了浓浓的年味儿。
其实,人世间最温暖的地方,莫过于被窝和怀抱。而最温暖的被窝,一定是三九天的被窝;最温暖的怀抱,一定是冷雨寒夜的怀抱——那是乡愁的味道!
责任编辑:曹景峰
美术绘画:丰子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