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基坑滑坡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介绍了它的施工处理方案,对同类基坑事故处理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深基坑;事故分析;处理;边坡滑移
0.前言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深基坑工程也日益增多,两层地下室,基坑深度为-8~-10m。基坑支护是一项临时性工程,地下室完工,基坑支护的任务就宣告结束,往往不受人重视,因而极易导致基坑出现事故。当围护结构施工完毕后,实施基坑开挖时,其风险有九项:基坑维护渗漏、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坑底隆起破坏、坑底管涌,流砂、踢脚破坏、基坑系统失稳、坑内滑坡、维护结构折断或大变形、内倾破坏。
1.工程概况
某大厦位于福建厦门某工程该基坑东距一期工程32m,西为待拆的8层楼房,与其砖围墙最近距离10.9m,与彩板围墙最近距离12.8m,北边为现场临时土路。基坑周长约284m,面积约4821m,基坑平面图见图1。
图1 基坑平面图(虚线为开挖线)
2.工程地质
勘探表明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素填土、淤泥、粉土夹粉质粘土、粘土、淤泥质粘土、粘土、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与粉质粘土互层、粉砂夹粉土、粉土粉砂与粉质粘土互层、粉细砂、粉砂与粉土互层。场区内地下水分为三种类型。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上部填土中,无统一自由水面,水位变化较大,水量随大气降水及地表排水强度波动,总体有限,但不容忽视;淤泥层下的粉土夹粉质粘土层中含有潜水,具有一定水量;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下部即粉质粘土层以下粉土、粉砂中,与海水有较为密切的水力联系。
3.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根据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当基坑开挖深度大于等于6m或设有地下室时,应视为深基坑工程。本基坑土方开挖深度在6.7m~8.4m,除基坑支护西边空间较小外,其他支护段距离周边道路、建筑物、围墙较远,基坑的维护应集中在西面和南面。本基坑采用分级放坡大开挖+竖向加固体。边坡分两级开挖,坡比1:1,竖向加固体采用φ500@400水泥喷浆桩,设计水泥掺量为50kg/m,水泥为32.5矿渣水泥。坡面采用60mm厚土钉挂网喷射细石混凝土。降水井为深井降水,共7口,土方开挖第二层时开启降水。
本工程支护在静压桩施工完成后进行。原基坑为长方形。设置一圈水泥喷浆桩,孔深为地面下10.5m和1lm,有效桩长为8m和8.5m。先由F点开挖,EF段桩顶即2m深处发生涌水流砂现象。土方施工暂停,并立即进行回填反压。随后召开专题讨论会,增加补充设计,在原支护桩外围约3m处,东、西、南三个方向增加水泥喷浆桩,涌水严重的FE段所增加的喷粉桩为双排,孔深12m,有效桩长11m,其它位置的孔深5m,有效桩长4m,其作用是支挡土体兼作止水帷幕。施工日期为2009年9月10日到10月初,西面靠近八层楼处,由于塔吊桩采用静压管桩,与基坑一起开挖,支护轴线相应需外移6.5m,导致此处对支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故此“转折处”同时安插了14m长HN450型钢+钢支撑。
4.基坑开挖与事故分析
基坑于2009年11月9日开始挖土,到20日挖完第一层土方,并及时网喷到位,坑底面高程约一3.4m,第二层土方AFFE段25日开挖到底并网喷,26日晚DE段第二层土方开挖,11月27日上午靠大道一侧DE段坡顶出现裂缝,下午此段开始出现滑坡,现场立即进行了土方回填反压经现场监测,除DEF支护段外,其他支护段无明显变形,监测结果显示正常。DE段坡顶外1m处土体沉降700mm,水平位移超过100mm,滑移段长约20m,坡顶和2m多深裂缝处伴有一定量水涌出。EF支护段出现可见裂缝,最大位移32mm,最大沉降48mm,已超过报警值。经分析事故原因为:
(1)基坑一级放坡位于(1—1)杂填土~(2—1)粉土夹粉质粘土层。杂填土和淤泥中主要为上层滞水,(2—1)粉土夹粉质粘土层以中密粉土为主,夹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该层土含有潜水,在基坑开挖时处于一级放坡的中下部和底部。开挖临空后在潜水作用下极易流失从而引起坑壁失稳。
(2)局部地质差异。按设计思路,除F’E段外,其他段外侧的喷粉桩桩底与内侧喷粉桩顶至少重叠2.5m,该基坑支护段开挖到底后,DEF段在一级放坡下部附近区域的不同标高有水渗出,而其他段情况良好,说明局部地质存在差异,地下水可能绕流通过外围止水帷幕的桩底。
(3)水的影响。2009年8月首次开挖时已发现2m深处不明地下水超常,且有夹沙。经分析,排除了海水水位原因,初步判断此异常情况与(2—1)地层和此处附近地下水管漏水有关。直到此处部分管道窨井改造时,才了解到在距离基坑边5m左右即大道人行道边的多条老市政管道渗漏,造成大道边土壤自然含水量增大。另外在坡顶线1m外附近有一条旧砖砌排水沟,基坑开挖前已有裂缝,2009年11月18日下大雨时可能造成雨水从裂缝渗进土壤,含水量增大,基坑滑移面即从此排水沟开始。地下水渗流会产生一定的动水压力,而土体竖向裂缝中的积水会产生侧向静水压力。
(4)环境因素。因修建轻轨,在公路中间施工钻孔灌注桩,大量重载车辆靠边行驶极易引起路面下沉;地下管线电缆破裂或接口错位,加剧了水的渗漏,软化局部土体,使之承载力降低。土体内含水量增加而产生润滑作用、饱和的粉土、粉砂受振动液化,这些都是土体抗剪强度降低的因素。
(5)边坡堆载超过设计规定。大道一侧DEF段坡顶到围墙边集中堆放了4m高木枋和模板,地面附加荷载过大。
(6)部分位置坡比偏小,施工方违背设计图纸将坡顶开挖线内收,而坑底开挖线不变,导致坡陡且平台宽度不足(见图2)。原设计坡比为1:1和1:0.9,实际为1:0.6~1:0.85。图2中,DEF段实际开挖的一级放坡上坑口线平均向内收了603mm,平台宽度平均减少316mm。土方开挖未分层,分段,第二层土方直接开挖到底,超过设计规定的临界高度,导致应力释放过快。 (7)杂填土层和淤泥层主动土压力大。粘土层被动土压力大。在粘土层中桩不会产生太大位移,桩的倾斜主要出现在杂填土层和淤泥层中。且因喷粉桩可承受弯矩很小,一旦受到地面附加荷载或边坡多余土体荷载,在最大弯矩截面附近极易断桩。
图2 坡顶开挖线(设计与实际)
(8)其他原因。由于DE段浅层土的工程性质较差,且地下有不明水源,在施工DE段外围4m桩长的喷粉桩时,水泥有可能流失;淤泥层渗透性太差,水泥土搅拌成形不理想;未添加早强剂,这些都可能造成支护桩“安全储备”减小。综上所述,诸多不利因素集中在大道边,造成基坑DEF段沉降,致使DE段部分支护边坡滑移。其滑移过程:水源(不明地下水、滞水)一(地质差异导致部分位置)桩底绕流一(临道路处车辆动荷载、坡顶堆载及开挖不当导致)边坡土体侧压力增大一支护失效(喷粉桩位移或断裂)一边坡滑移(坡顶下陷并开裂)。
5.事故的技术处理
出现险情后,经研究决定:①停止挖土,立即进行回填反压;②立即将坡顶所堆载的木枋模板移走,在后期施工中不得再在坡顶堆放物品;③加强基坑的监测和信息化管理,要求每天监测边坡位移沉降,下雨时加强监测频率;④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按规范和设计完成其他位置的基坑开挖;⑤对已滑移的边坡和未破坏但有潜在危险的坡段进行加固处理。由于其他支护段基本已正常开挖到位,处理事故的工作面较小。处理措施为:自上而下,分层清除滑塌体并放坡,逐层进行“喷锚网”加固;对滑移的边坡和有潜在危险的坡段均进行土钉施工:一级放坡锚管两层,48@1000,锚管长9m,两排分布在坡面中下部;二级放坡土钉三层,土钉长12m,水平间距1.2m;一层土钉达到强度后方可开挖下层土钉工作面,快速锚固,高压注浆;另在一级平台上即内圈水泥喷浆桩一侧设置两排fPl40微型钢管桩,前排间距0.6m,后排间距1.2m,两排间距1.0m,梅花型布置,桩长9m,并内灌碎石注水泥浆固化,桩顶设置槽钢锁扣梁;在边坡上安插四排PVC排水管引流,集中抽出基坑。经过上述有效措施,基坑继续开挖到底。最大沉降量和位移量趋于稳定,说明本基坑事故处理是成功的。
6.结语
基坑支护发生事故有大有小,频率很高。原因有多方面:勘察资料与现场有出入、设计考虑欠周全、施工质量原因、工期安排问题、施工投入过少、过程管理不当、地下水等环境因素。总之,深基坑施工应采用信息化施工,出现问题后应及时获得信息,通过修改设计并反馈于施工中,不要等出事故后再作处理。
【参考文献】
[1]苏宏阳.基础工程施工手册[E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陈忠汉.深基坑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熊秋梅.基坑工程的风险评估与质量监督[J].土工基础.
【关键词】深基坑;事故分析;处理;边坡滑移
0.前言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深基坑工程也日益增多,两层地下室,基坑深度为-8~-10m。基坑支护是一项临时性工程,地下室完工,基坑支护的任务就宣告结束,往往不受人重视,因而极易导致基坑出现事故。当围护结构施工完毕后,实施基坑开挖时,其风险有九项:基坑维护渗漏、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坑底隆起破坏、坑底管涌,流砂、踢脚破坏、基坑系统失稳、坑内滑坡、维护结构折断或大变形、内倾破坏。
1.工程概况
某大厦位于福建厦门某工程该基坑东距一期工程32m,西为待拆的8层楼房,与其砖围墙最近距离10.9m,与彩板围墙最近距离12.8m,北边为现场临时土路。基坑周长约284m,面积约4821m,基坑平面图见图1。
图1 基坑平面图(虚线为开挖线)
2.工程地质
勘探表明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素填土、淤泥、粉土夹粉质粘土、粘土、淤泥质粘土、粘土、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与粉质粘土互层、粉砂夹粉土、粉土粉砂与粉质粘土互层、粉细砂、粉砂与粉土互层。场区内地下水分为三种类型。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上部填土中,无统一自由水面,水位变化较大,水量随大气降水及地表排水强度波动,总体有限,但不容忽视;淤泥层下的粉土夹粉质粘土层中含有潜水,具有一定水量;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下部即粉质粘土层以下粉土、粉砂中,与海水有较为密切的水力联系。
3.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根据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当基坑开挖深度大于等于6m或设有地下室时,应视为深基坑工程。本基坑土方开挖深度在6.7m~8.4m,除基坑支护西边空间较小外,其他支护段距离周边道路、建筑物、围墙较远,基坑的维护应集中在西面和南面。本基坑采用分级放坡大开挖+竖向加固体。边坡分两级开挖,坡比1:1,竖向加固体采用φ500@400水泥喷浆桩,设计水泥掺量为50kg/m,水泥为32.5矿渣水泥。坡面采用60mm厚土钉挂网喷射细石混凝土。降水井为深井降水,共7口,土方开挖第二层时开启降水。
本工程支护在静压桩施工完成后进行。原基坑为长方形。设置一圈水泥喷浆桩,孔深为地面下10.5m和1lm,有效桩长为8m和8.5m。先由F点开挖,EF段桩顶即2m深处发生涌水流砂现象。土方施工暂停,并立即进行回填反压。随后召开专题讨论会,增加补充设计,在原支护桩外围约3m处,东、西、南三个方向增加水泥喷浆桩,涌水严重的FE段所增加的喷粉桩为双排,孔深12m,有效桩长11m,其它位置的孔深5m,有效桩长4m,其作用是支挡土体兼作止水帷幕。施工日期为2009年9月10日到10月初,西面靠近八层楼处,由于塔吊桩采用静压管桩,与基坑一起开挖,支护轴线相应需外移6.5m,导致此处对支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故此“转折处”同时安插了14m长HN450型钢+钢支撑。
4.基坑开挖与事故分析
基坑于2009年11月9日开始挖土,到20日挖完第一层土方,并及时网喷到位,坑底面高程约一3.4m,第二层土方AFFE段25日开挖到底并网喷,26日晚DE段第二层土方开挖,11月27日上午靠大道一侧DE段坡顶出现裂缝,下午此段开始出现滑坡,现场立即进行了土方回填反压经现场监测,除DEF支护段外,其他支护段无明显变形,监测结果显示正常。DE段坡顶外1m处土体沉降700mm,水平位移超过100mm,滑移段长约20m,坡顶和2m多深裂缝处伴有一定量水涌出。EF支护段出现可见裂缝,最大位移32mm,最大沉降48mm,已超过报警值。经分析事故原因为:
(1)基坑一级放坡位于(1—1)杂填土~(2—1)粉土夹粉质粘土层。杂填土和淤泥中主要为上层滞水,(2—1)粉土夹粉质粘土层以中密粉土为主,夹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该层土含有潜水,在基坑开挖时处于一级放坡的中下部和底部。开挖临空后在潜水作用下极易流失从而引起坑壁失稳。
(2)局部地质差异。按设计思路,除F’E段外,其他段外侧的喷粉桩桩底与内侧喷粉桩顶至少重叠2.5m,该基坑支护段开挖到底后,DEF段在一级放坡下部附近区域的不同标高有水渗出,而其他段情况良好,说明局部地质存在差异,地下水可能绕流通过外围止水帷幕的桩底。
(3)水的影响。2009年8月首次开挖时已发现2m深处不明地下水超常,且有夹沙。经分析,排除了海水水位原因,初步判断此异常情况与(2—1)地层和此处附近地下水管漏水有关。直到此处部分管道窨井改造时,才了解到在距离基坑边5m左右即大道人行道边的多条老市政管道渗漏,造成大道边土壤自然含水量增大。另外在坡顶线1m外附近有一条旧砖砌排水沟,基坑开挖前已有裂缝,2009年11月18日下大雨时可能造成雨水从裂缝渗进土壤,含水量增大,基坑滑移面即从此排水沟开始。地下水渗流会产生一定的动水压力,而土体竖向裂缝中的积水会产生侧向静水压力。
(4)环境因素。因修建轻轨,在公路中间施工钻孔灌注桩,大量重载车辆靠边行驶极易引起路面下沉;地下管线电缆破裂或接口错位,加剧了水的渗漏,软化局部土体,使之承载力降低。土体内含水量增加而产生润滑作用、饱和的粉土、粉砂受振动液化,这些都是土体抗剪强度降低的因素。
(5)边坡堆载超过设计规定。大道一侧DEF段坡顶到围墙边集中堆放了4m高木枋和模板,地面附加荷载过大。
(6)部分位置坡比偏小,施工方违背设计图纸将坡顶开挖线内收,而坑底开挖线不变,导致坡陡且平台宽度不足(见图2)。原设计坡比为1:1和1:0.9,实际为1:0.6~1:0.85。图2中,DEF段实际开挖的一级放坡上坑口线平均向内收了603mm,平台宽度平均减少316mm。土方开挖未分层,分段,第二层土方直接开挖到底,超过设计规定的临界高度,导致应力释放过快。 (7)杂填土层和淤泥层主动土压力大。粘土层被动土压力大。在粘土层中桩不会产生太大位移,桩的倾斜主要出现在杂填土层和淤泥层中。且因喷粉桩可承受弯矩很小,一旦受到地面附加荷载或边坡多余土体荷载,在最大弯矩截面附近极易断桩。
图2 坡顶开挖线(设计与实际)
(8)其他原因。由于DE段浅层土的工程性质较差,且地下有不明水源,在施工DE段外围4m桩长的喷粉桩时,水泥有可能流失;淤泥层渗透性太差,水泥土搅拌成形不理想;未添加早强剂,这些都可能造成支护桩“安全储备”减小。综上所述,诸多不利因素集中在大道边,造成基坑DEF段沉降,致使DE段部分支护边坡滑移。其滑移过程:水源(不明地下水、滞水)一(地质差异导致部分位置)桩底绕流一(临道路处车辆动荷载、坡顶堆载及开挖不当导致)边坡土体侧压力增大一支护失效(喷粉桩位移或断裂)一边坡滑移(坡顶下陷并开裂)。
5.事故的技术处理
出现险情后,经研究决定:①停止挖土,立即进行回填反压;②立即将坡顶所堆载的木枋模板移走,在后期施工中不得再在坡顶堆放物品;③加强基坑的监测和信息化管理,要求每天监测边坡位移沉降,下雨时加强监测频率;④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按规范和设计完成其他位置的基坑开挖;⑤对已滑移的边坡和未破坏但有潜在危险的坡段进行加固处理。由于其他支护段基本已正常开挖到位,处理事故的工作面较小。处理措施为:自上而下,分层清除滑塌体并放坡,逐层进行“喷锚网”加固;对滑移的边坡和有潜在危险的坡段均进行土钉施工:一级放坡锚管两层,48@1000,锚管长9m,两排分布在坡面中下部;二级放坡土钉三层,土钉长12m,水平间距1.2m;一层土钉达到强度后方可开挖下层土钉工作面,快速锚固,高压注浆;另在一级平台上即内圈水泥喷浆桩一侧设置两排fPl40微型钢管桩,前排间距0.6m,后排间距1.2m,两排间距1.0m,梅花型布置,桩长9m,并内灌碎石注水泥浆固化,桩顶设置槽钢锁扣梁;在边坡上安插四排PVC排水管引流,集中抽出基坑。经过上述有效措施,基坑继续开挖到底。最大沉降量和位移量趋于稳定,说明本基坑事故处理是成功的。
6.结语
基坑支护发生事故有大有小,频率很高。原因有多方面:勘察资料与现场有出入、设计考虑欠周全、施工质量原因、工期安排问题、施工投入过少、过程管理不当、地下水等环境因素。总之,深基坑施工应采用信息化施工,出现问题后应及时获得信息,通过修改设计并反馈于施工中,不要等出事故后再作处理。
【参考文献】
[1]苏宏阳.基础工程施工手册[E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陈忠汉.深基坑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熊秋梅.基坑工程的风险评估与质量监督[J].土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