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的首次演说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ai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推翻了声名狼藉的直系政府,然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孙中山历来同情人民的疾苦,痛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因此不放弃一线和平统一中国的希望,慨然答应所请。11月13日,他偕宋庆龄等人在广州长堤天字码头启程北上。这时,孙中山的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他和宋庆龄结褵近十年,和这样一位夫人和助手,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是密切不可分离的。
  当时中国局势复杂严峻,一路上充满艰难险阻,为此他们选择了广州—香港—上海—神户—天津—北京的路线。24日下午到达日本神户港,停留了一个星期。在此期间,孙中山会见了日本友人、当地的国民党人和旅日华侨,宋庆龄则应邀到神户县立女子高等学校作演说。
  28日下午,孙中山陪同宋庆龄到达该校时,受到校长本田须磨子及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一女生把一束盛开的菊花献给宋庆龄。近千名女学生把礼堂挤得满满的,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站着。
  孙中山和宋庆龄同时走上讲坛。孙中山先讲话,他说:“我希望在将来,地处亚洲的中、日两国将为确保东洋而充分携手合作。我希望得到日本全体国民各位的援助。”接着,宋庆龄用自然、流畅的英語,发表了关于妇女运动的演说。
  她在演说中首先指出:“妇女地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尺度。当今世界上,只有意识到这点的民族,才能成其为伟大的民族。我高兴地发现,日本妇女积极关心与其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以及有关国家的公共福利事业。中国妇女正同你们并肩战斗,去推倒歧视妇女的古老围墙——反对妇女参与公共事务。”她又说:“我们妇女对正义的要求,并不限于在某些欧美国家,这种要求正成为强大的世界运动。印度、土耳其、埃及和波斯的妇女也开始起来维护她们的权利。今天,在库尔特斯坦山区的广阔版图上,有一位妇女当了总统;在土耳其,妇女当上了教育部长。妇女无意于那类政治荣誉,但必须参与妇女界的社会的、会民的以及工业的福利活动,必须争取与妇女和儿童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的发言权。”
  接着,她满怀信心地表示:“不论是种族和信仰,没有任何东西比共同的利益更能把人们维系在一起,因为这种共同的利益是为正义而斗争。我恳切呼吁:东方和西方的妇女,为改造世界而联合起来!联合起来要求普遍裁军,废除歧视政策,废除不平等条约。我们妇女必定会取得成功。”
  宋庆龄这篇着重讲述提高妇女政治地位重要性的演说,是她1913年写作第一篇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后,十一年来研究妇女解放问题的新成果。那时她正在美国威斯利安女子学院读书,文章的题目是《现代中国妇女》,发表在该院院刊上。文章从1907年中国开始招考赴美留学的女学生一事,论证了女孩子的智力并不比男孩子差,要提高人类中占半数的男子,不能不同时提高人类的另一半(妇女)。她深切表示:“用不了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发达的国家,而其妇女将与男人并驾齐驱。”文章还阐述了妇女要获得与男人平等权利,不能等待别人的恩赐,而必须靠自己的工作和斗争去争取;尤其是那些在外国留过学的妇女,她们不应该使自己成为性格孤傲的知识贵族,而应该进入社会为民众谋取福利。
  在这篇文章以后,研究妇女解放问题,进行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宋庆龄一生革命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她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活动家和领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在神户的这次演说,就受到广泛的重视,当时日本的各大报纸均作了报道。在日本很有影响的《大阪每日新闻》认为:它是“世界妇女日益觉醒的有力证明”。五十七年(即1981年)后担任神户高校同学会副会长的岛越文子,曾在当年现场亲耳聆听宋庆龄的演说。她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演讲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宋庆龄是一位坚强的人、高尚的人,讲话稳重,我们对她非常尊敬。
  这次演说对宋庆龄本人来说,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是一块里程碑。它是宋庆龄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公开发表的政治演说,表明经过十年来孙中山的帮助和锻炼,她已经克服腼腆和娇嫩,具备了政治家的品性,结束了如她自己所说的“学徒”生活,可以独立工作、独立战斗了。而在此之前,孙中山发表演说时,她总是在他身旁默默地聆听,偶然也讲几句话,但她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有人这样记述:每次公开露面之后,由于腼腆和无经验,“她常因感情激动而精疲力竭,不得不休息几天以恢复体力”。
  宋庆龄演说后,孙中山为女子高等学校题写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作为留念。这张题字被该学校视为珍贵文物,经过精工装裱后妥为保存,在战争时期又被运送到农村安全地区保藏,现在它悬挂在学校纪念室里,并已列为神户县的重要文物之一。旅日华侨对它尤为珍视,还特地将其刻成石碑,竖立在孙中山和宋庆龄那次演讲后参观过的“移情阁“院中,供人参观。“移情阁”是一幢风格独特的建筑,为三层八角形的楼房,屋顶呈尖塔状,坐落在神户海岸松林环抱的舞子风景区。它是国民党元老、爱国华侨资本家吴锦堂为寄托“望乡”之情而建造的别墅。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时,吴锦堂就在这里接待过他。这次孙中山和宋庆龄又专门来访问吴锦堂,参观“移情阁”。1983年,经过修复后的“移情阁”,已作为孙文纪念馆,陈列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著作、照片和文物,供人参观。
其他文献
有人说中国古人没有信仰。堂堂五千年文明古国,无信仰怎么可能走到今天?只不过中国人的信仰更复杂,更宽泛,更不明显,渗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不易为人觉察罢了。近日读(明)高濂《遵生八笺》之《清修妙论笺》,对此颇有感触,忍不住拉拉杂杂书写下来,以就教于方家。  中国原有儒家与道家,后来又进来了佛教,三者交相作用于人们的身上。比如像苏轼、欧阳修、李清照等自幼饱读诗书者,可谓深受儒家思想之影响。但他们后来又都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连接贯通西方的唯一商贸走廊和主要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深湛丰富的丝路文化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丝路学”日渐成为一门各国竞相研究、百年不衰、持续升温的世界级显学。特别是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丝路学”研究更加活跃和兴旺,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广摄博采,深耕细作,力求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支撑和学理佐证。在这众多著
今年5月2日,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任东来驾鹤西去,享年仅五十二岁。噩耗传来,沉痛难已。这不仅是中美史学术界、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建设团队、中国文化现代化促进派的重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不可多得的忘年之交。伤感之余,尽管年老、体弱、事繁,还是禁不住提起笔来,回忆三十余年来,我们交往中非常值得记忆的一些事迹。  根据任东来教授在《像刘绪贻先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本土通过编撰选集即《中国新文学大系》对现代文学进行经典化的同时,中外编译者们也开始借助翻译选集,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异域传播。  敬隐渔(1901—1930?),四川遂宁县人,曾是创造社的活跃分子,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中、法文学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法两位文学巨匠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在留学法国前,敬隐渔与法国进步作家罗曼·罗兰取得联系,在经其同意后,将其1915年获得诺贝尔
环县一中建在老县城里,与旁边灵武台上的宋塔为伴。这一新一旧的两个建置,在环县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的。一中是全县最高的文教机关、众多乡村学子向往的地方,自不待说。宋塔则是环县现存最完整的古迹,对老百姓来说更是近乎神秘的存在。在“文革”时期还称为“唐塔”,这可能是一个想当然的说法,新时期以后才改称“宋塔”,当另有所据,却一直未详其故。直到2014年维修时,在第五层的砖上发现了“永兴军泾阳县砖匠人刘秀作下张
一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皆我所爱,但最爱《三国演义》(下简称《三国》)。《三国》最接近史诗,宏阔、壮丽,唯战争有之。  《水浒传》,侠士传。《西游记》,魔幻经典。《红楼梦》,家族/爱情小说。  木心将《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并称为四大小说。何以把《三国》撇在一边?  我分析,《三国》的艺术性最差。《三国》当然具有艺术性,但更像“历史故事”,类似传统的“演义”。我从小看《隋唐演
(一)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唐王朝发生兵变。由于事发突然,又事起长安,立即直接威胁唐中央政权。当时的德宗“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万般无奈,只好仓皇带领少数亲信侍从逃出长安,驾临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占据长安的叛军则奉曾被德宗封为“太尉”的朱泚为首领,接着朱泚称帝,建立自己的行政体制,并向奉天发动军事进攻。奉天一次又一次陷入危境,一旦陷落,唐德宗将成为一介俘虏。  此时的关中,官
刘超把他即将付梓的大作《学府与政府——清华大学与国民政府的冲突及合作(1928—1935)》的电子版书稿发给我,邀我为之作序。刘超读书极为勤奋,量大面广,领悟力强,才思敏捷。在我所接触的年轻一辈学子中,有如此优异的学术天资的青年,的确是不多见的。在读博期间,他已发表不少文章,在学界中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了,受到不少名家的认可和欣赏。亦因此,他于2009年秋成为清华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清华特等奖学金的
何炳棣是著名历史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先后求学于南开中学、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52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美国任教。何炳棣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建交后多次来中国大陆访学,与谭其骧、葛剑雄等众多国内著名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何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是中国明清史专家,在中国人口、土地、社会流动等多个领域具有奠基性地位。他的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记录了他从求学到治学的人生
莫言以其短篇、中篇和长篇共同构筑起“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大江健三郎说:“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五名的话,莫言的应该进去。”莫言早期的短篇大致分三个阶段,1981年至1983年属于尝试期,1983年至1992年属于探索期,1998年至2005年属于圆熟期。代表性作品如《春夜雨霏霏》、《民间音乐》、《白狗秋千架》、《学习蒲松龄》、《与大师约会》等等,后整合成《白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