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与要求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53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四个方面。只有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位一体;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1—0108—03
  
  总体布局,是指事物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在变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总体状态。社会是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体系,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指社会各要素的配置状态及配置效果的总体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四位一体”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并且把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写入党章,这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轨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其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存在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者消极的阻碍作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进步,进而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二是要适时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唯物史观的社会构成“四要素说”,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经验。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开创性的探索。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以及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正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早日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强调要繁荣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好区域之间、国内、外之间、各个行业产业之间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正确的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直接思想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逐步完善并最终确立下来的。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探索中逐步得以明朗化。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表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号召要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标,如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来看,它实质上讲的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些探索成果,集中体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水平。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并且论述了三大纲领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把三大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总括来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出发安排战略布局,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总体布局之中,从而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
  继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并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确立下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再一次作出了重要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有四个关节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以思想道德建设和科教文化卫生体育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文明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第四个内容。这四项内容“四位一体”,最终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二、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资源约束的瓶颈 日益明显,收入差距问题、社会不公平问题突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国只是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提高发展的总体水平,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规模。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用统筹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其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下,通过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真正实现;要不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使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巩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树立良好思想道德新风尚;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从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心愿,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海淀区委党校
其他文献
为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与抗感染作用,在ATRA急性毒性试验中采用最大给药量,记录小鼠给药7 d内的临床症状,然后通过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研究ATRA的急性毒性
[摘要] 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充分表明,在筹办和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所推出的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不仅是有效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认真总结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使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常态化、固定化、制度化,巩固、转化和发展已形成的好成果,必将使首都的科学发展更快速、更完善、更健康。  [关键词] 奥运会;北京;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A849.1[文献标识码] A [文
目的 启动应急预案急救流程,实施对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急救,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规范救护流程,抢救人员定职、定责、定岗,加强护士的急救护理管理.结果 两组
报道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现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浓度及分布特征,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正构烷烃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查站位正构烷烃主要可归纳为3种类型:陆源输入优势型(单峰群
采用直接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势流问题高阶边界元方法中的自由项系数和柯西主值积分,建立了波浪与结构物作用的一种高阶边界元方法.通过算例研究了物体表面上固角系数的计算精度
目的 探讨硫酸镁对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影响和协同作用.方法 随机将ASA Ⅰ~Ⅱ级,无呼吸、循环、肝肾疾患者手术患者60例分为全麻复合硫酸镁组和对照组.记录手术开始、术中30min、60min、90min的麻药用量及血流动力学数值,比较麻醉手术中硫酸镁对麻醉作用的协同作用.结果 两组患者在诱导、插管、及给与硫酸镁10min时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开始后30min
目的 评价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合并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合并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