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在胃癌全胃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838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于接受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食管空肠吻合口为术后吻合口漏的主要部位。如何提高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安全性是目前临床讨论的热点。本文旨在评价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法在胃癌全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术前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腺癌、经影像学检查判断为可完成R0切除的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764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排除术中非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或无法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的患者。其中,采用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者295例(改良吻合组),常规方法吻合者为469例(常规吻合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情况(Ⅲ级及Ⅲ级以上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吻合组与常规吻合组的手术时间[(140.7±27.0)min比(139.6±22.8)min]、术中出血量[(200.6±111.0)ml比(214.4±114.1)ml]、食管空肠吻合时间[(20.4±4.3)min比(19.9±4.6)min]、术后排气时间[(4.1±1.1)d比(4.2±1.1)d]、术后进流食时间[(5.4±1.0)d比(5.5±0.9)d]、术后鼻肠管拔出时间[(9.8±3.2)d比(10.0±2.3)d]以及术后住院时间[(15.4±6.5)d比(15.9±5.6)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吻合组相比,改良吻合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7%(5/295)比4.7%(22/469),χ2=4.768,P=0.029]和吻合口漏发生率[1.0%(3/295)比3.4%(16/469),χ2=4.282,P=0.039]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在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吻合组与常规吻合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4.2%(101/295)比32.2%(151/469),χ2=0.838,P=0.36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4.7%(14/295)比7.2%(34/469),Z=-1.465,P=0.1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在胃癌全胃切除手术中安全可行,能够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

其他文献
期刊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随着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早癌普查的逐步推广,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近年来保留胃功能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作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肿瘤学安全性的证实,其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在日益得到重视。相较于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有更好
目的探讨盆膈上筋膜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解剖定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taTME的2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对应的手术录像资料。分析盆膈上筋膜在taTME中的定位作用。结果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经肛门进行操作以盆膈上筋膜作为指引。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77.7±6
肠源性囊肿是一种罕见的、主要发生在婴儿期的先天性发育畸形。该病变较多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颈椎和胸椎的椎管内,常伴有椎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位于腹腔内胃壁上的先天性肠源性囊肿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见。本文报告1例术后病理确诊的(胃)肠源性囊肿。
目的病期虽然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生物学行为不同的胃癌患者,其预后也大不相同,说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相同病期下不同生物学行为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为外科治疗提供合理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行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胃癌病例资料。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期刊
目的探讨术前行肠镜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法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术前明确为结直肠癌、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并有完整术后病理资料的患者,排除术前诊断为肠梗阻、急诊手术及肿瘤复发再次手术者,共1 421例结直肠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其中术前通过肠镜行纳米碳示踪156例,未行纳米碳示踪1 265例。病例对照
胃贲门区黏膜下肿瘤检出率逐年上升,多数为良性或者交界性肿瘤,其中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较为常见。贲门区的功能保留与食管胃结合部区域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防止食管反流这一功能的评价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CT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测定等方法直接或间接评价。这个特殊解剖部位的肿瘤,淋巴结转移风险很低,遵循无瘤原则,通常只需完整切除肿瘤即可。本文旨在介绍胃贲门区黏膜下肿瘤功能保留的微创化治疗方法,包括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