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迪智慧、砥砺思维、发展智力,可以说是当前实施新课标的中心议题。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砥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一、辐射发散法
辐射发散法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围绕某一问题,从多方面展开,从多角度着眼,分多层次研读,进行思考、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例如:在教学《药》这篇小说时,讨论小说的主题是“写群众的愚昧、麻木,提示唤醒民众”,还是“写革命的悲哀,揭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说明,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一个是表层的,一个是深层的。我再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展开分析:从人物看,如果表现后者,则以夏瑜为主要人物,但他始终都未出场;从故事线索看,华家的活动是明线;从场景看,文中三个场景所表现的都是群众的思想麻木、愚昧无知;从题目和情节看,把人血馒头当作“良药”已经愚昧,把救国救民的革命者的心当作治病的“药”就是麻木不仁了;再联系《呐喊》自序中关于创作目的的阐述,“揭示愚昧、麻木,为了唤醒民众”的主题思想就十分鲜明了。
二、集中聚敛法
集中聚敛法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集中思维的方式,把各种信息集中起来,通过整理、分析、比较、选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最佳角度,产生具有独创性的真知灼见,富有创新价值的奇思妙想。在语文单元教学中,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相当重要。阅读单篇课文,学生很难把握文章的特点,但如果把一个单元中同一文体的四五篇课文放到一起分析、比较,其文体特点和语言特色就显而易见了。将这种集中聚敛法运用到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效果更加明显。在文言文单篇课文、单个句子的阅读理解上,对于通假现象、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把句子进行归类,让学生分析同类句子的共同特性,那么,通假的规律、活用的类型、句式特点等就容易掌握了。
三、推想补白法
推想补白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空白”——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进行合理想象,把课文中常有的那些写得含蓄,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内容推想出来。例如在《雷雨》一文中,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对话以及鲁侍萍与周平的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运用独白的形式把人物没说出的话都补上。这既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挖掘,又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具体训练。
四、联想迁移法
联想迁移法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课外的某一情境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例如:阅读了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序》(课外阅读材料),根据文中“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类美”的观点,讨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后,再迁移到对电视剧《还珠格格》的评论上。这部电视剧曾引起轰动,但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故事情节胡编乱造,没有真实感,剧中“乾隆”不是历史上的乾隆,歪曲了史实。我问学生,应怎样看待这些问题。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故事不可能真实,但这是文学艺术,“想象当时没有发生的事”本来就是文学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方式,虽然剧中“乾隆”不是历史上的乾隆,但故事里的乾隆更有人情味,老百姓更喜欢,如果还历史上乾隆真面目,这部电视剧也许就没有人喜欢看了。通过迁移运用,学生对钱钟书的“诗论”观点以及对文学艺术的
特性、作用都有了新的认识。
五、以问拓展法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时和本科目之内,不能把课文单独孤立起来,而割裂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不能把语文与其它学科分离开来,也不能把语文与社会生活分离开来,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让课文与课文结合起来,让语文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让语文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构成立体关系,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如教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这样拓展: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何不同?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何异同?这样提问,既拓展了课文的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辐射发散法
辐射发散法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围绕某一问题,从多方面展开,从多角度着眼,分多层次研读,进行思考、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例如:在教学《药》这篇小说时,讨论小说的主题是“写群众的愚昧、麻木,提示唤醒民众”,还是“写革命的悲哀,揭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说明,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一个是表层的,一个是深层的。我再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展开分析:从人物看,如果表现后者,则以夏瑜为主要人物,但他始终都未出场;从故事线索看,华家的活动是明线;从场景看,文中三个场景所表现的都是群众的思想麻木、愚昧无知;从题目和情节看,把人血馒头当作“良药”已经愚昧,把救国救民的革命者的心当作治病的“药”就是麻木不仁了;再联系《呐喊》自序中关于创作目的的阐述,“揭示愚昧、麻木,为了唤醒民众”的主题思想就十分鲜明了。
二、集中聚敛法
集中聚敛法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集中思维的方式,把各种信息集中起来,通过整理、分析、比较、选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最佳角度,产生具有独创性的真知灼见,富有创新价值的奇思妙想。在语文单元教学中,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相当重要。阅读单篇课文,学生很难把握文章的特点,但如果把一个单元中同一文体的四五篇课文放到一起分析、比较,其文体特点和语言特色就显而易见了。将这种集中聚敛法运用到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效果更加明显。在文言文单篇课文、单个句子的阅读理解上,对于通假现象、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把句子进行归类,让学生分析同类句子的共同特性,那么,通假的规律、活用的类型、句式特点等就容易掌握了。
三、推想补白法
推想补白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空白”——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进行合理想象,把课文中常有的那些写得含蓄,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内容推想出来。例如在《雷雨》一文中,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对话以及鲁侍萍与周平的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运用独白的形式把人物没说出的话都补上。这既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挖掘,又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具体训练。
四、联想迁移法
联想迁移法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课外的某一情境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例如:阅读了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序》(课外阅读材料),根据文中“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类美”的观点,讨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后,再迁移到对电视剧《还珠格格》的评论上。这部电视剧曾引起轰动,但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故事情节胡编乱造,没有真实感,剧中“乾隆”不是历史上的乾隆,歪曲了史实。我问学生,应怎样看待这些问题。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故事不可能真实,但这是文学艺术,“想象当时没有发生的事”本来就是文学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方式,虽然剧中“乾隆”不是历史上的乾隆,但故事里的乾隆更有人情味,老百姓更喜欢,如果还历史上乾隆真面目,这部电视剧也许就没有人喜欢看了。通过迁移运用,学生对钱钟书的“诗论”观点以及对文学艺术的
特性、作用都有了新的认识。
五、以问拓展法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时和本科目之内,不能把课文单独孤立起来,而割裂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不能把语文与其它学科分离开来,也不能把语文与社会生活分离开来,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让课文与课文结合起来,让语文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让语文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构成立体关系,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如教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这样拓展: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何不同?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何异同?这样提问,既拓展了课文的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