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和凉血散瘀法对脓毒症疗效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_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针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对脓毒症患者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探讨其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治疗脓毒症患者效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对照组采用脓毒症的常规治疗措施,如液体复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抗感染、改善组织灌注、维持器官功能及营养支持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为基础的中医药治疗,包括中成药或中药草。主要观察指标为28 d病死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凝血功能、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血乳酸(Lac)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由2位研究者分别独立检索文献、收集数据及评估偏倚风险;应用RevMan 5.3和STATA 13.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采用漏斗图和Egger检验分别定性、定量评价主要观察指标的潜在发表偏倚。

结果

共20项RCT被纳入本次Meta分析,包含1 347例患者,对照组667例,试验组680例。偏倚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1项RCT为风险未知,9项RCT为高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28 d病死率明显降低〔相对危险度(RR)=0.54,95%可信区间(95%CI)=0.45~0.65,P<0.000 01〕,7 d 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均数差(MD)=-3.86,95%CI=-4.82~-2.90,P<0.000 01〕,7 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缩短(PT:MD=-1.72,95%CI=-2.29~-1.14,P<0.000 01;APTT:MD=-4.36,95%CI=-5.81~-2.91,P<0.000 01),7 d D-二聚体略有改善(MD=-0.13,95%CI=-0.37~0.11,P=0.29),10 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明显下降(IL-6:MD=-40.33,95%CI=-59.55~-21.11,P<0.000 1;TNF-α:MD=-7.26,95%CI=-11.31~-3.21,P=0.000 4),7 d Lac明显下降(MD=-1.30,95%CI=-1.91~-0.68,P<0.000 1);而PCT(MD=-1.57,95%CI=-3.25~0.11,P=0.07)和ICU住院时间(MD=-4.02,95%CI=-8.60~0.56,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表偏倚评估结果显示,19项报道28 d病死率的研究基本呈"倒漏斗形"分布,无潜在发表偏倚(P=0.336)。

结论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可减少脓毒症时炎性介质释放,改善凝血功能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降低28 d病死率。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1例紫杉醇注射液致心肌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该例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临床信息,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紫杉醇注射液导致的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现已成为颅脑损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易被忽视,及时动态复查CT,发现血肿,积极治疗,可有效提高本病的治疗和预后。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颅脑外伤患者1276例,其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6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62例,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10~79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8例,打击伤9例
目的将循证护理概念应用于无创通气的实践中,介绍自制防压疮棉罩的使用方法,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50例无创通气序贯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临床证据,制定并实施具有循证护理理念的护理方案,应用自制防压疮棉罩预防患者面部压疮。以2017年1月至8月收治的40例无创通气序贯治疗患者作为历史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下肢小动脉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5例起源于下肢小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应用弹簧圈及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5例患者造影显示损伤动脉管壁破裂,造影剂外溢,其中1例患者假性动脉瘤起源于髂内动脉.5例患者均成功行动脉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下肢肿胀逐渐好转.结论 介入栓塞方法治疗起源于下肢小动脉假性动脉瘤微创、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