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物叙事的主体化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上先有动物而后有了人类,在文学领域,动物意象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动物意象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动物叙事,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大致经历了从边缘动物意象到主体动物意象的转向过程。
  动物题材一直是儿童文学领域的主要表现对象,儿童作家沈石溪被称为“动物小说大王”,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受到读者特别是儿童读者的普遍欢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描写小动物的优秀小说,动物叙事占领一席之地,逐渐确立了它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以动物为表现主体的生态小说日益受到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的动物叙事体现的大都是人类与动物友好和谐的一面,而20世纪后的动物叙事则突显出了人类与动物日趋对立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的动物小说创作如宗璞的《鲁鲁》,描写了姐弟俩与小狗鲁鲁友好相处的温情画面。乌热而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写了一个十三岁孩子不忍心杀害一只鹿而与它成为好朋友的故事。莫应丰的《麂山之迷》展示了动物为了生存的自由与人类斗争而亡的悲剧传奇。赵本夫《那——原始的音符》中描写了一只狗白驹被主人抛弃后报复主人的故事。1988年有阎纲主编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动物小说选》16篇较为优秀的动物小说,在该小说选的后记中提到这些小说里“有呼啸山林的兽王,剽悍争强的头驴,歌喉婉转的百灵,坚毅求新的麂子,会通人性的义犬,勇斗恶豹的老牛,思恩图报的小龟,以及诡谲巧斗的蜘蛛,含冤忍辱的母鸡……”“把动物小说结集成书,在当代文学史恐怕是第一次。”
  一、狼形象的涌现
  从贾平凹的《怀念狼》、郭雪波的《大漠狼孩》到姜戎的《狼图腾》、雪漠的《猎原》《狼祸》等掀起了一股狼文化的热潮。贾平凹的《怀念狼》写了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生态平衡禁止捕杀狼,为了留下资料,“我”和猎人舅舅以及舅舅以前打狼队的队员烂头在商州普查仅存的十五只狼,这些狼经常幻化为人形残害当地百姓,在普查时都被舅舅或村里人打死了。郭学波的《沙狼》《狼孩》《大漠狼孩》《海子爷和老雪狼》都是写狼的小说。《沙狼》《狼孩》都是写狼孩的故事,而且后者和前者在情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故事的情节可以概括为:人杀死了狼崽,狼叼走人的孩子自己抚养,人千万百计救回自己成为狼孩的孩子,母狼费尽心思要救出狼孩,狼孩不接受人的世界,最终狼孩和母狼在逃跑中被人一起打死。姜戎的《狼图腾》同样写到人与狼斗,狼还与黄羊斗,狼、黄羊、羊存在着生态平衡关系,主人公陈阵因为好奇心想饲养小狼,而小狼宁肯高傲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雪漠的《猎原》《狼祸》同样展示了人类为了生存将触角伸向了大漠腹地,与狼争夺生存空间的故事。结果不但人损失惨重,狼也没能得到好的下场。狼本性是凶悍、残暴的,而在文学作品里有些狼的形象被作者塑造成了充满了江湖义气的美好形象,狼成了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正义之士,谁救过或者护佑过它,它就会以给人类带来好处来报恩,如果谁伤害过它的同类,它就会报复。面对人类的步步紧逼,狼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人和狼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二、狐狸形象的再现
  郭雪波的《沙狐》《银狐》所讲述的是一只神奇的白狐与人类周旋的经历,中间穿插了些许的生态理想。在《狼图腾》中,狼被草原人民崇拜的原因就是狼能维持草原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如果说对狼的崇拜是真实的话,在郭雪波的笔下,对狐狸的崇拜就有些神奇色彩。狐狸已经不再是一只皮毛光滑的动物,而是具备了灵性的神物,《银狐》中那只一身纯正白色的狐狸不仅具备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猎人是很难捉到它的,同时它还能放出尾气迷惑人,让人失去理智发疯发狂,经验丰富的猎人老铁子最终也没能战胜这只精灵古怪的银狐,他的儿媳妇珊梅受到银狐发出的尾气的迷惑也有了兽性,与银狐一起生活在了茫茫沙漠里。
  三、鹿、猎狗、虎、豹等形象的塑造
  在京夫的《鹿鸣》中,有一只比人更灵敏的神鹿峰峰,它能预测到哪里危险以及哪里安全,它的感应能力超越人类。在张永军的《狼狗》中,有一只具有纯正外国血统并且有特异灵性的狼狗,它是一般的狗所不能及的,同样超乎人类的能力范围。杨志军的《藏獒》以藏獒的精神批判了狼的弱肉强食,在之后他创作的《藏獒2》中人已经成为了陪衬,主要描写了为保护人类财产而展开的藏獒和狼的斗争。在张炜的《怀念与追忆》中,主人公儿时的玩伴是被他称为“阿雅”的小动物,同样在外祖母给他讲的传说中具备了特异功能,它会在人们熟睡的夜晚跑去很远的地方衔回黄金或白金,放在主人事先放好的盛满水的碗里,使它的主人富裕地生活下去。在张炜的笔下,阿雅和人类没什么不同,它会和向它示好的人友好相处,会表达谢意,会祈求怜悯,会死也不离开自己的妻儿。在小说中这个动物不亚于一个懂事的孩子,阿雅强于作为人类的卢叔,卢叔是以迫害小动物的身份出现的,他拿阿雅的皮毛赚钱。在《刺猬歌》中写到动物会变成女人与人相处。在张炜的作品中,描写过很多小动物,并对这些动物充满了温柔的情感。在路生的《怀念羊》中,讲述了一件真实的故事:一只母羊主动给一个没奶喝的婴儿喂奶,以正面事例来赞美动物的友好。作者把羊作为一种象征融入到了文本中,是对羊精神的赞美,也是对羊精神的提倡。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以豹子全知的视角讲述了它的母亲、它的朋友、它的爱人的死,犹如在讲述一段凄惨的故事,读来顿生怜悯之心。李传峰的《红豺》同样是具备生态思想的生态小说,探讨了人类与动物血脉相通的关系,升华了《最后一只白虎》的主题。在蒋子丹的《动物档案》中,讲述了张吕萍的动物保护基地艰难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收养和救治流浪动物的个人的组织,讲述了无数只小动物被遗弃和被基地收养的动人故事,基地负责人张吕萍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个小动物的故事都感人肺腑,一个小动物的生死就被人类这样操控在手里。
  迟子建发表在《收获》2005年第06期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讲述鄂温克人的沧桑往事。他们与大自然十分亲近,住在由木头搭建的希楞柱,盖兽皮被子,喝自己饲养的驯鹿奶和用驯鹿奶熬制的奶茶,吃打来的猎物的肉,穿自己缝制的皮子衣服,用由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火,整个是一个很原始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一直延续到新千年初都没有彻底改变。在这个生活圈子里,鄂温克人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动物,但这个氏族的生存家园却因为森林的过度砍伐、生态环境恶化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们被迫下山定居,然而习惯了游牧而不习惯离开大自然的人和驯鹿难以适应定居生活。他们有着很强烈的天然的环保意识,比如在马粪包看见往山外拉木材的大卡车后忍不住开枪打破了卡车的轮胎。小说中展现出来的生存状态是那么的和谐与天然,是未经任何纤尘污染的,而这样的生活却毁在了人类自己的手里。
  20世纪以来的动物叙事,主要是围绕着生态问题展开的,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成了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议题。动物叙事往往以动物被害致死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诫人类如此下去,下一个刀俎上的将不再是动物而会是人类自己。北大教授曹文轩在《动物小说:人间的延伸》中指出:“动物小说的不断写就与被广泛阅读就是一个证明。它显示了人类无论是在潜意识之中还是在清醒的意识之中,都未完全失去对人类以外的世界的注意与重视。那些有声有色的,富有感情,情趣与美感甚至让人惊心动魄的文字,既显示了人类依然保存着的一份天性,又帮助人类固定住了人本是自然之子,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员,并且是无特权的一员的记忆。”
  动物叙事从文学的边缘到其文学地位的确立,是随着人类观念的转变而变化的,自然大环境决定了人类生存的小环境,动物叙事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文化内涵提醒人类珍爱自然、珍爱动物,就是珍爱人类自己。
其他文献
《假面的告白》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口吻,自白了“我”从幼年到青年时期异于常人的倒错快感,以及这种倒错给“我”所带来的关于自身的种种纠葛。本文从叙述视角出发,力图解析《假面的告白》中的“我”与现实中三岛由纪夫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解读这部作品。  一、《假面告白中》中的“我”  《假面的告白》是通过用第一人称“我”来描写“我”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性倒错经历,以及和女性园子之间的不伦关系。因为文
期刊
晚唐五代词绮丽浓艳的文风是由“诗词一体”文学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其具体表现为绮丽的外在装饰和内在情愫,诗歌的意象色泽明艳、精美,以叙写恋情相思、离别等情愫来表现男女的爱情主题。  唐末五代,社会逐渐衰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颓丧,致使士人们通过艳情词的创作来宣泄超过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情爱意识。在晚唐五代词风形成的过程中诗与词的功能越来越明确:诗承载着风俗教化的社会功能,而词则成为供人消遣娱乐的游戏小道。
期刊
神湖崇拜是藏族多重崇拜习俗中的一个。本篇文章主要陈述具有共性的藏族神湖崇拜习俗的现象,区分几种相似的崇拜习俗,神湖崇拜习俗的特点以及它对环保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作为所有生命和生物体的重要资源和组成部分的水,在生命演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首要作用。水是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的能源之一,在青藏高原的各个角落存在着各种圣水、泉溪、神湖等形式的水资源,这些水能源被高原先民们所认识并被利用,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天
期刊
作为维·苏·奈保尔的重要作品,《模仿者》描述了加勒比虚拟岛国伊莎贝拉在摆脱前宗主国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国民所面临的状况:教育上接受宗主国殖民文化教育、生活上渐渐被西式生活同化、政治上无法自己做主,经济上受制于宗主国。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英国的文化渗透,致使岛国年轻的一代从思想意识上依附于宗主国,没有学到真正有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独立的知识技术,经济命脉被牢牢地控制在英国人手里。只要这种依附控制关
期刊
斯蒂芬·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三大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以精湛的叙事手法著称,框架叙事法、心理描写都是其小说的特色。《象棋的故事》是斯蒂芬·茨威格自杀前最后一部作品。在二战就要结束前,身处异国他乡的茨威格为这部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反法西斯历史意义。不仅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有着希特勒的影子,就连小说的空间描写也与二战犹太人的集中营十分相似。  写作是叙事者的一门艺术,叙事者不仅是在讲述一则扣人心弦的故事,
期刊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从对服饰色彩、造型的追求转变成对其精神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探寻。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装设计过多追求国际化,导致华人主流服饰脱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通过对传统服饰的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研究,以当代为背景,分析现代服装设计在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传承中华服饰文化,并将之融合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做出些许
期刊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随着民族舞蹈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不断推进,我国的民族舞教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基于各种原因,高中民族舞蹈教学中学生对于舞蹈表现力的展现尚有不足。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就高中民族舞蹈教学中增强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所谓“文以载道”,舞蹈艺术也是如此,每部舞蹈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舞蹈中看似一些简单的肢体表
期刊
商务英语是高职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国际型人才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特征进行探索,剖析了课程教学中师资资源、学生态度、教材及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一、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特征  高职教育作为国内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2011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
期刊
大学生自主学习将是大学英语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点,它符合大学英语学习的基本诉求和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改革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应用和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阐述自主学习的定义和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化被动为主动
期刊
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等特点,因此,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有较高的要求,儿童文学在翻译中除了遵守其自身的原则外,更要遵循“信达雅”原则,译者节选了马库斯·艾默生(Marcus Emerson)撰写的小说《六年级忍者日记》(Diary of a 6th Grade Ninja),将此作为源语文本进行翻译。在此次翻译实践中遵循严复的“信、达、雅”原则。  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