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身上藏“密码”

来源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码,最早用于战争,作为自己一方的通讯符号,敌人看不懂,连送信的交通员也不知道是什么内容,只有手头有密码本的人,知道约定的“密钥”,才能解读密码。这是一种保密性很强的联络通讯手段。
  可是,你知道吗?我们身上藏着许多“密码”,这些“密码”都是独一无二的,破译它们就可以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密码”主人,对打击犯罪、保护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有很大帮助。
  滴血认亲,是中国古代用过的一种辨别血缘关系的方法。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一段“滴血验亲”戏,让人记忆深刻,芝麻官通过婴儿和凶手的两滴血,在水碗里溶合在一起的情形,判定凶手就是婴儿的父亲,从而智破灭门惨案。
  虽说这是虚构的情节,不过,早在我国的三国时期,“滴血认亲”的方法就已出现。被西方人称为“法医学之父”的中国南宋提刑官宋慈,在他的著作《洗冤集录》中也有记载。但是,这种血缘关系的认定办法被现代医学证明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因为,A型血和B型血能够相溶,却没有血缘关系。而且,鸡血也可以与人血溶合,人和鸡攀上“亲戚”,岂不乱套了!
  那么,怎样来检验血缘关系呢?1953年,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发现了人类遗传基因的“密码”——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到了1984年,英国生物学家杰夫里斯和他的同事们,又找到了DNA中存在的足以区分生物个体的微小结构。从此,DNA技术不但可以非常准确地鉴定出人类的亲子关系,还能隔代验出祖孙血缘。同时也可以检验出动物的血缘关系。
  我们知道,品质优良的纯种牛,价格是很贵的。新西兰一个种牛场有一头小牛,但不知“父亲”是谁?主人说它是纯种,买家却要“身份证”,以此来“验明正身”。幸亏场主还保留着已经去世的小牛“爸爸”的牛头(图1),在上面采集些纯种老牛的DNA样本,给小牛犊子来了次“亲子鉴定”,确认了它的纯种血统。小家伙顿时身价倍增,卖了个大价钱。
  DNA技术不仅可以作血缘关系鉴定,还因为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而被作为一种死者识别方法。现在DNA技术不仅能为刑事案件侦破提供有力的证据,还能给火灾、空难等事故中那些面目全非的遗体,找到确切的身份。几年前的印度洋海啸后,就是用了DNA鉴定技术,才将很多无名尸体辨别清楚,让他们“身名相符”。
  其实,人类早就想找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寻找到每个人的“密码”。“滴血认亲”是一种尝试,中国古代的签字画押(签名按手印),也是早期的辨认“密码”的方式。
  1684年,现代指纹对比技术的奠基人纽黑米哈·格鲁,发现了人类指纹分布的特征,从而,开始了指纹识别的实际运用。科学家收集大量资料研究得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只有在640亿人口中才可能出现一对。所以,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身份“密码”,因此,现在“按手印”识别身份被广泛使用。参观纽约自由女神像的游客,要凭自己的指纹,才能租到一只储物柜。连手机也用上了指纹识别(图2),这种手机只认指纹不认人,不是机主的指纹,怎么都开不了机。即使捡到了手机,
  “密码”不对也无法使用,等于废物一个。
  那么,指纹“密码”是否万无一失了呢?非也。指纹可以通过皮肤移植,或用冷胶“克隆”指纹等方法造假,所以,指纹是能被“窃取”的“密码”。科学家又想到了用声音“密码”来鉴别身份的高招。
  2003年5月,当时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可美国士兵还没捉到他们的“终极目标”一~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他会不会在轰炸中已经死了?7月,一份萨达姆的讲话录音被电台播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声音识别专家,通过“声纹”(声音指纹)比较,确定录音带上的声音,有萨达姆特有的“密码”,他还活着!果然,没过多久,藏在地洞里的“老萨”被揪了出来。
  声音识别技术还被应用到了保险箱上(图3)。把主人的声音事先存进保险箱的声音辨别系统中,开保险箱时,如果“声不对人”,就是有密码、有钥匙也是“白搭”,休想动它一根毫毛,因为“话不投机”嘛!
  话得说回来,有时由于生病或劳累过度等原因,声音也会“变调”,声音“密码”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科学家们又对“心灵的窗户”——眼睛,产生了浓厚兴趣。研究发现,每个人的眼睛虹膜都有所不同(图4)。这个环状薄膜,图案千姿百态,颜色丰富多彩,绝无雷同,即使双胞胎、三胞胎的虹膜也样子各异。因此,把它作为身份“密码”非常合适。
  如今,国外的一些机场、机要部门等地方,已经装备了这种虹膜识别系统,为的是防止恐怖分子混入,提高安全性。请看图5,一名男子正通过虹膜识别仪来辨别“真伪”哩!
  还有种人体“密码”,刚刚才被发掘出来,它是通过“看手相”来辨认身份的。可别搞错了,这不是看手相算命的迷信把戏,而是用手掌里的静脉血管的分布来进行身份识别的。专家发现,每个人手掌内的静脉血管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图6),并且先天造就,一生不变。所以,将它作为生物识别“密码”,用来辨别身份,非常可靠和可行。而且,血管难以假冒伪造,因此,安全性非常高。
  于是,日本的富士通公司,开发出了会看“手相”的识别仪器,装住了银行自动取款机上(图7)。只要2秒钟,仪器便能辨识提款人手掌内的静脉血管分布图,是否和卡主的一致。要是冒领,知道银行卡密码也没用,别想取出钱来。因为,静脉血管现在可是难以“复制”的!
  人类对于自己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体内的识别“密码”还在被不断地破译中,通过脸形辨别,甚至用脑电波来区别人与人的不同,生物识别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只要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柏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现人身体上更多的识别“密码”。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节能减排,对建筑给排水系统存在问题以及相关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字:建筑给排水;给排水工程;工程施工;节能减排措施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的节能工作,主要是指建筑物在设计规划中,根据建筑工程节能减排标准,通过节能减排材料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建筑物使用效率,在强化建筑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降低建筑工程给排水体系。建筑给排水技术在资源能耗中,主要包括的内
创新教育在新课改的今天已渐渐成为教育的主体,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一些沉闷的现象,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很少甚至没有出现。课堂上朗朗的书声上哪儿去了?笔者认为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诵读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有的教师总认为,只要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剖析课文,就会很顺利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本是一节可以是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地沉闷下
期刊
生物的学习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生物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对课本的教学知识的传授上,好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教会学生们能将所学生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增强学生们结合
在WindowsXP下对CPU、内存、硬盘等进行优化,可大大改善计算机的性能.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对比过去的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师和学生怎样结合自身实际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影响整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的推出,口语能力在语言的各项能力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经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人能否熟练使用一种语言的标志。英语口语交际已成为社会的需要,哑巴英语早已不适应全球化环境下对英语人才市场的需求。着重培养中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英语教学的必然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职业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问题,职高英语教学应围绕未来人才的发展需要
摘 要:本文简述了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及实验中测量结果的误差与不确定度之间的区别和聯系,以及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通过实验数据的应用举例,进一步加深了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解。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误差;不確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