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是当前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是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单纯的物理知识,只是一个授人以“鱼”的过程。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发现、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才是授人以“渔”的根本。自然科学既是人类的知识体系之一,又是人们认识、发现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与方式的集成,应该说知识本身很重要,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式更重要。有理由相信,通过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方法的教育,将是今后物理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物理学史 物理教学 作用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它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的过程。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则更加明显。下面就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实际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物理学史知识的渗入,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穿插一些物理学史的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
二、物理学史知识的渗入,可以增强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显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有条件有怀疑的思考,即力求以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为标准来审视一切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不迷信权威,这是科学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史实向我们表明,物理学家的批判精神,是促使物理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得出了相对论。然而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在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发展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学生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以灌输式的教学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仅仅像通常所做的那样从内容的衔接上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真实的物理学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展示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阐明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所导致的深远后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完全必要用物理学史上的精彩事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灵性和聪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永远不闭塞怀疑的目光。
三、物理学史知识的渗入,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式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把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正越来越成为国际上物理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课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就指出:“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使物理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通过引入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学领域,都日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发现,都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教师把叙述物理概念产生的历史发展过程(物理学史)和讲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探索途径来“发现”物理规律,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
其次,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假说——实验——理论(或新假说)。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一般根据以往的观察、实验或各种实验得来的知识进行推断,得出初步的结论,这就是“假说”。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实验”,如果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假说是正确的,这种“假说”就上升为“理论”;否则,就要被修改、补充或放弃“假说”而提出“新假说”。“新假说”还要接受新的实验的检验,一旦新的实验证明“新假说”在某一领域不正确,就要被“更新的假说”所取代,这就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利用物理学史知识,结合教材,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如20世纪初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探讨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这类例子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穿插物理史知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物理规律,还能从中学到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物理学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物理学史 物理教学 作用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它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的过程。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则更加明显。下面就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实际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物理学史知识的渗入,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穿插一些物理学史的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
二、物理学史知识的渗入,可以增强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显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有条件有怀疑的思考,即力求以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为标准来审视一切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不迷信权威,这是科学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史实向我们表明,物理学家的批判精神,是促使物理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得出了相对论。然而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在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发展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学生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以灌输式的教学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仅仅像通常所做的那样从内容的衔接上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真实的物理学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展示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阐明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所导致的深远后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完全必要用物理学史上的精彩事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灵性和聪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永远不闭塞怀疑的目光。
三、物理学史知识的渗入,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式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把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正越来越成为国际上物理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课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就指出:“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使物理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通过引入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学领域,都日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发现,都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教师把叙述物理概念产生的历史发展过程(物理学史)和讲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探索途径来“发现”物理规律,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
其次,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假说——实验——理论(或新假说)。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一般根据以往的观察、实验或各种实验得来的知识进行推断,得出初步的结论,这就是“假说”。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实验”,如果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假说是正确的,这种“假说”就上升为“理论”;否则,就要被修改、补充或放弃“假说”而提出“新假说”。“新假说”还要接受新的实验的检验,一旦新的实验证明“新假说”在某一领域不正确,就要被“更新的假说”所取代,这就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利用物理学史知识,结合教材,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如20世纪初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探讨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这类例子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穿插物理史知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物理规律,还能从中学到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物理学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