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a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X2;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009-01
  
  摘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对策
  
  1 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 生态环境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只有劳动与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
  1.2 生态环境能够影响区域产业布局和生产效率。自然条件是地区一切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气候状况直接决定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比例、重点和生产效率;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决定了交通运输业及城镇的布局;各个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状况直接影响不同地区工业投资的重点及投资的分配比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1.3 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因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1]。
  2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2.1 传统的经济下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人民迫于对生活的压力,往往借助于当地的生态资源,以过量消耗矿产、土壤、森林、植被等资源为代价,发展了许多自主型、无序型的效率低下的企业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当前部分经济利益的所得,却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后果[2]。
  2.2 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物质条件,并运用科学技术和宏观经济手段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耐受力。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就无从改善。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
   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中进行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经济。
  4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4.1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体制[3]。国家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框架,并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国家拟定经济规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总的方针政策,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宏观调控能力,达到长远的、整体的利益最优化。地方区域政府则在大政方针下制定出适应本区域的各项生态环境标准,依据本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发展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再利用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应互相监督,达到经济总体目标、区域目标的实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方针、小方针的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目标。
  4.2 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3 倡导生态经济,缓解资源压力。生态经济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复合系统,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的生态和经济的最佳耦合点。为了推动区域内生态经济建设,首先,建立内部互动开发模式,从思想观念、城市规划、政策和协调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区域内部互动,使生态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整体[4]。第二,倡导“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工业生产流程,将所有能源和原料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第三,重视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支付问题,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务必坚持利用者支付、破坏者补偿方针[5]。
  4.4 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应当是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而是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的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指在高效的利用生态在一个度之内,使之不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能大大地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这样一个和谐的、协调的发展的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施维树.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7-16.
  [2]胡仪元.从理论的视野看汉中绿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4).
  [3] 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5,(2).
  [4] 张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0-16.
  [5] 张少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环境补偿制度[N].经济日报,2009-02-11(2).
  
其他文献
更年期的妇女是指四五十岁的妇女,这些人们辛苦忙碌了几十年,是正在享受劳动成果的时候,可是一部分人却要受到体内内分泌变化所带来的烦恼,最常见的是潮热和失眠,据统计围绝经期妇女也就是更年期妇女潮热的比例是79%,失眠的比例是56.6%,失眠最常见的症状是夜间睡眠中断,白天坐在那里打瞌睡,真正躺在床上又睡不着,久而久之导致记忆力减退,抵抗力下降,使本应快乐而幸福的生活变的苍白无力,补充激素可以有效的改善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于地理教学是高中课程改革中富有挑战的新课题,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flash、3s等现代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在网络化环境下学习成为现实。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地位,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
关键词: 慢性胃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21-01  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男女老少均可发病。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因素,HP感染,免疫功能失调等因素,胃炎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1 饮食护理  慢性胃炎的发病多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合
喜欢养鱼的人发现,搬到新装修的房间后,鱼缸内的鱼不久久死掉了,许多热带鱼的价格昂贵,真让人心痛。要搞清楚鱼死掉的原因,我们要了解大量的装修给我们带来的居室污染,而这其中,新装饰装修的房间挥发出高浓度的甲醛溶于缸内的水中,则是造成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新装饰装修的房间使用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各种涂料,胶粘剂、木制材料(大芯板、细木加工板。胶合板等)、墙纸、地毯及家具等,这些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会挥发出一
中国古典舞动作多姿多彩,千变万化,但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离开一个“圆”。从手臂形态到整体的舞姿造型。从动作形式,到运动轨迹,都与“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42-01  摘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把指导学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绍。课前备课兼顾学法备课;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关键词:学法备课; 激发学兴趣;
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 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