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景相似,个个情不同

来源 :中学生天地·语文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浙江省高考卷的古诗词赏析题,选用了王勃的《秋江送别》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秋江送别
  王 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试题考查了两首诗的情感对比:“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 感伤 ;而《送柴侍御》突出 达观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这个考点设置并没有什么难处、怪处,但是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来看,一些同学“重表轻里”,只看到两诗“外表”相似——题材同为送别,体裁同为绝句,意象都有山水,甚至遣词造句都有“两乡”,因而没有体悟出诗歌语言和情感的不同。他们没有想到,面对相同的情境,运用相同的意象,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有可能是大相径庭,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是为什么?
  从宏观角度看,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风气,一代有一代的风格,一代有一代的情怀。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氛围、文化风气,受此影响,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同一情境的看法会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化的看法,在诗歌里就直接表现为情感的不同。比如,面对相同的送别情境,初盛唐和中晚唐两个时期,诗人笔下的风格和情感在整体上就呈现出巨大差异。
   初盛唐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士子千里游宦,商人万里行贾。虽有久客长别之事,但行人眼前依稀有可获得的利益、可成就的功业、可实现的梦想,所以送行人对离人虽依依惜别,却也会表达达观、宽慰、勖勉、期许之意,诗风刚健、豁达。
   不论是《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或者是我们熟知的《别董大·其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莫不如此。
   而时至中晚唐,随着大唐国势的衰微,社会动荡不安,大多数人都视“生离”为“死别”,于是,送别诗中的惜别之情里常常夹杂着凄楚愁苦之意,看不到暖色、亮色和自信,诗歌风格衰飒凄婉。读一读被称为“晚唐送别诗双绝”的《淮上与友人别》和《谢亭送别》,就能感受到诗风与初盛唐时期的区别。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时代风气对诗歌情感表达和诗歌风格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说,诗歌的风格可以“以时而论”,单论汉末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根据时代风气不同,就有“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黄初体(魏年号。与建安相接,其体一也),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三张二陆诸公之诗)”等的区别。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明确指出唐诗、宋诗的区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些区别需要我们在平日阅读古诗词时有意识地进行系统、宏观的把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其一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以上所说是从整体着眼。当然,同一时期的诗人,他们面对同一情境,表达的情感也可以完全不同。
  推而广之,同一诗人,由于生活境遇和赋诗目的的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情境,也完全可以抒发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情感。
  比如王勃,他在《秋江送别》中表达的是与友人离别时的感伤之情,而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表达的是对离人的宽慰之情。
   在创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王勃正供职长安,居处政治舞台的核心区,摆在他面前的是众多“施展拳脚”“扬名立万”的机会;杜少府出任蜀川,其前程也有许多“锦绣”“灿烂”的可能。因此面对杜少府的涕泣惜别,王勃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劝慰之辞加以宽解:“我们都是宦游之人,各奔前程,不可能常聚在一起,离别也是难以避免的嘛。”同时又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勖勉——“海内”一句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意思,有着含蓄而明确的期许鼓励之意。
  而《秋江送别》创作于王勃居蜀时期,那个时候,他因作《檄英王鸡》一文获罪,被逐出长安,南下蜀地避祸。虽然所到之处与昔日杜少府所到之地是同个区域,但前后境遇不一,心境自然也大为不同,诗歌的空间感觉处理就出现极大差异:“天涯若比邻”是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而“已觉山川是两乡”是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王勃以此表达秋江送别时内心巨大的感伤和失落,同时,首句对“归舟归骑”的描摹,还隐隐流露出思乡之意。
   不仅是王勃,王昌龄也是如此。《送柴侍御》是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所作,面对好友柴侍御的离去,诗人并非没有“离伤”、没有江湖漂泊之慨,但是为了宽慰同处逆境中的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以减轻对方的离愁。“送君不觉有离伤”,道是无情却有情,让人感到亲切之余,精神、情绪为之一振。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句,则与“天涯若比邻”运用同一手法,通过想象,将心理空间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虽居两地,但不必有身处“两乡”之感,宽慰友人之情真挚而浓郁。    与送柴侍御时的达观不同,送狄宗亨时,王昌龄充满惋叹之意。狄宗亨不过是到洛阳附近的山中居住,王昌龄表面上虽然浩叹“愁不尽”,其实是叹息自己无伴闲度秋凉,与送柴侍御的离情是有浓淡厚薄之分的。
   我们阅读诗歌,既要读出诗中所要表达的喜怒悲欢,也要读出喜怒悲欢的轻重厚薄、浓淡深浅。其法,不外乎了解人物背景、细考赋诗目的、体察诗歌用语等。
   一般而言,落拓江湖、失意官场时,别情自然倍加凄楚;仕途顺遂,前程鲜亮,虽有离情,不妨暂且笑傲一番。但這也并非通则、定律,有时诗人的禀性会决定性地影响诗歌的情感抒发和诗歌风格。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式的诗人,会越挫越勇,在困境中爆发,在坎坷困顿中发出慷慨之音。
  诗人“炫技”,也是产生“同一情境,不同情感表达”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好多诗人都是“杠精”,为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不断去“杠”古人、“杠”名人,别人这般说,我偏要“如彼那般说”。我们反对作诗无病呻吟、为抬杠而抬杠,但允许甚至支持抬杠诗歌的存在。因为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观点。面对西楚霸王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认可杜牧《题乌江亭》的感叹:“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们也认可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对杜牧的“抬杠”:“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情感生发。细品王勃“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中的“谁谓”一词,王昌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的“何曾”一词,便知二人是对他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含蓄“抬杠”。只是,我们不知道被两位诗人“抬杠”的对象是眼前的离人,还是有成句流传的前辈诗人。
   而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无意之中又对王勃的“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抬了一杠。诗歌评论界把这些“抬杠”称为“翻案”。翻案一直作为一种修辞和写作手法存在于文学史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好诗不仅是拜上天所赐,也往往拜前贤之赐。诗人逆着前人的思路和诗路,可能更容易找到和锻造警语名言。鉴赏古诗词时,看到表示质疑和反问的词语,如“安用”“何须”“未必”“何曾”“谁谓”“谁道”“谁言”“尚有”等词,以及反问句式——这些是诗人有意“装出”的翻案“幌子”或无意“露出”的翻案“马脚”,就要特别注意联系背后隐藏的反向含义,并将正反向含义进行对比,厘清诗人生发议论和产生情感的“前世今生”,从而精准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当然,部分极其高明的隐性翻案诗,作者往往会将翻案技巧的运用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融为一体,读者甚至看不出它是在翻某人某事的案。对这部分诗歌的深入解读,必须借助读者较广的阅读面和较高的阅读素养,在“遇见诗词”系列稿件中,我也会尽力为大家详细介绍。
  《温故一九四二》
  作 者:刘震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是刘震云通过多年的走访、调查集结而成的心血之作。刘震云用他略带幽默的文风还原了一段厚重的历史,用他的方式——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的口吻和视角,展现了当时当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故土的热爱。因此,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喜欢历史或对乡土文学感兴趣的同学来读。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鲜少被提及但不应被忘却的故事。
  在此之前,我从未听闻也无法想象,在1942年,也就是历史书中记载的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重大事件发生的那一年,有一场席卷整个河南的大规模饥荒。直到翻开这本书,拨开那些年的尘土,我才在刘震云的笔下看到了1942年那段残酷的记忆。
  恰逢战乱,那里的土地经历了大旱,遭遇了蝗灾,粮食颗粒无收,3000万灾民背井离乡走上了逃荒之路,无奈之下只能吃树皮、杂草、干柴。有一种名叫“霉花”的野草,灾民明知有毒,却说:“就这还没有呢!我们的牙脸手脚都是吃得麻痛!”
  当树皮、杂草、干柴也没得吃时,一些人开始卖儿卖女,放下羞耻心向他人乞食……每每读到这些,我都深受震撼。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在面对苦难时,藏在每个中国人身上坚韧的民族性格。
  “他们的表情是漠然的,他们也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唯一留在心中的信心,便是他们自己心中对前方未来的希望。也许能好一点,也许熬过这一站就好了。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这又是白修德所不能理解的……独轮车装着他们的全部家当,当爹的推着,当娘的拉着,孩子们跟着。缠足的老年妇女蹒跚而行。有的当儿的背着他们的母亲。在路轨两旁艰难行走在行列中,没有人停顿下来。”
  立足当下,这本书对我们也有不凡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体会到古人所说的“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含义。我很庆幸自己身处一个和平、安稳的年代,拥有富足的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饥饿问题一直存在,或许它离我们也并不那么遥远。正因如此,重温这段历史才变得更为必要,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时今日的所得,感恩前人的付出,并激起每个人藏在心底的乡土热爱。
  读个片段解解馋
   据俺爹俺姥娘讲,蝗虫不吃绿豆,不吃红薯,不吃花生,不吃豇豆,吃豆子、玉米、高粱。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我故乡还无死光的难民,与蝗虫展开了大战。怎么搏斗?三种办法:一、把床单子绑在竹竿上挥舞,驱赶蚂蚱。但这是损人利己的做法,你把蚂蚱赶走,蚂蚱不在你这块田里,就跑到了别人田里;何况你今天赶走,明天就又来了。二、田与田之间挖大沟,阻挡蚂蚱的前进。蚂蚱吃完这块地,向另一块转移时,要经过大沟,这时就用舂米的碓子砸蚂蚱,把它们砸成烂泥,或用火烧。这种做法有些残忍,但消灭蝗虫较彻底,我想被乡亲们杵死的蚂蚱,也一定像当年饿死的乡亲一样多。三、求神。我姥娘就到牛进宝的姑姑所设的香坛去烧过香,求神保护她的东家的土地不受蚂蚱的侵害。但据资料表明,乡亲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白费。蚂蚱太多,靠布单子,靠沟,靠神,都没有解决问题,蝗虫照样吃了他们的大部分庄稼。灾民在一九四二年是灾民,到一九四三年仍是灾民。   自然的暴君,又开始摇撼河南农民的生命线,旱灾烧死了他们的麦子,蝗虫吃了他们的高粱,冰雹打死了他们的荞麦,最后的希望又随着一棵棵垂毙的秋苗枯焦,把他们赶上死亡的路途。那时的河南人,十之八九困于饥饿中。
  照此下去,我想我故乡的河南人,总有一天会被饿死光。这是我们和我们的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后来事实证明,河南人没有全部被饿死,很多人还流传下来,繁衍生息,五十年后,俨然又是在人口上的中国第二大省。
  《两晋南北朝史》
  作 者:吕思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吕思勉先生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大家,他的断代史系列,对于像我这样的史学爱好者而言可能是最佳选择。
   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复杂、人物众多、史料混乱,我选择的这本《两晋南北朝史》中辑录了翔实的史料,又有吕老自己的评述,按照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宗教等主题将内容归类,由浅入深,又按时间顺序铺展开来,繁简得当。初读本书,你可能会望“文言文”而却步,但是静下心来读上几章过后,你就会发现文章条理分明、叙事清晰。
  在众多的朝代中选择推荐两晋南北朝史,主要是因为觉得这段历史常常为人所忽略。
  像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热度都不低,相关的历史小说和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讲明代的有著名的《明朝那些事儿》,清宫戏就更不必说。魏晋南北朝却常常被人忽略,以至于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魏晋南北朝所有的波澜壮阔不过是汉末三国的尾巴,不过是前一个朝代的“狗尾续貂”。实则,这三百多年里风起云涌,名留青史的人物也层出不穷。
  在那段岁月里,有世家大族垄断官位,有五胡乱华、权臣跋扈,有伤寒肆虐、野露白骨。但那也是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佛教的影响加深,揭开了三教合流的序幕,无用清谈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继百家争鸣以来的又一次繁荣。《文选》与《古诗十九首》的整理为唐时的诗坛鼎盛埋下了种子,府兵制开始萌芽,均田制开始推行,南方的沃土得到开发,草市开始出现……乱世之下,是历史巨轮滚滚向前、无可阻挡。
  没有一个时代理应被遗忘,每一个时代都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如果可以,请看看这个繁复的时代,有名士醉酒、天香染袂,有英雄慷慨、大臣高节,千年一瞬,凛凛人如在。
  读个片段解解馋
  然则此时代中,我国民之所建树者何如?岂遂束手一无所为乎?曰: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级之平夷。二曰地方畛域之破除。三曰山间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民族之所建树,恒视乎其所处之境。自然之境易相类,人造之境则万殊,故各民族之史事,往往初相似而后绝异,以其初自然之力強,入后则人事之殊甚也。东洋之有秦、汉,西洋之有罗马,其事盖颇相类;中国见扰乱于五胡,罗马受破毁于蛮族,其事亦未尝不相类也。然蛮族侵陵以后,欧洲遂非复罗马人之欧洲,而五胡扰乱之余,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如故也。此其故何哉?中国有广大之江域以资退守,而罗马无之,殆为其一大端。此固可云地势为之,我民族不容以之自侈,然其殊异之由于人事者,亦不乏焉。罗马与蛮族,中国与五胡,人口之数,皆难确知,然以大较言之,则罗马与蛮族众寡之殊,必不如中国与五胡之甚。两民族相遇,孰能同化人,孰则为人所同化,虽其道多端,而人口之众寡,殆为其第一义,此中国同化五胡之所以易,罗马同化蛮族之所以难也。此非偶然之事,盖中国前此同化异族之力较大实为之。又蛮族受罗马文化之熏陶浅,五胡受中国文化之涵育深。
  材料一
  自2019年7月澳大利亚进入林火季以来,澳大利亚就不断发生火灾。高温天气和干旱是林火肆虐的主要原因。当第一批森林火情发生时,一些本地人在社交网络上感叹今年山火季来得好像有点早。他们不知道,精密的地球系统已经运转多时,影响澳大利亚山火的气象事件也关联着2019年中国长江流域的大旱和非洲南部的洪涝。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数据都显示,雷电、火山爆发和干燥天气引发的自燃森林大火占比越来越少,而人为活动是引发林火的主因,包括野炊用火、电线火星和上坟烧纸。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孙龙院长长期专注于研究林火生态,观察气象条件、可燃物条件、地形条件如何影响火的行为。因为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动态变化,他试图建立起全国可燃物的数据库,这样可以强化对森林火灾的预防。落叶松、樟子松、红桦、白杨……这些可燃树种不同,油脂含量和干燥程度不同,种皮和形态不同,燃烧时的反应就不同。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关于澳大利亚大火的几个真相》)
  材料二
  2019年夏季,全球多个地区火灾严重。巴西国家太空研究所统计到的火灾点比往年同期多86%,众多科学家认为火灾增多与最近森林砍伐活动的增加有密切关联。
  近年来,非洲的草原地区是全球火灾发生最多的区域。过火面积大的大规模火灾主要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干旱和半干旱草原以及澳大利亚、非洲和中亚内陆的灌木林,而非洲的高密度点火灾与这些区域广泛采用放火燃烧秸秆和野草的方式进行土地管理有关。中国东部地区也是火灾频发区域,但中国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法规的颁布有效遏制住了火点数的快速增加趋势。
  火灾不仅毁灭森林、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生态系统,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野火燃烧还可能将黑碳气溶胶喷射到平流层,从而影响臭氧层和更大范围的气候。威力强大的山火可以形成火风暴,产生高大的火积云,像巨大的烟囱一样将燃烧产生的黑烟喷射进入平流层中,并且进入平流层的黑烟可以持续存在较长的时间。
  (摘编自魏科等《平流层放大火灾的全球气候影响》)
  材料三
  人们往往觉得,火意味着危险与破坏。其实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火情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加州的一些灌木丛带已经适应了火,这里的某些种子只有在高热和烟熏信号的触发下才会发芽。相比之下,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如沙漠和热带雨林,火似乎从来就不是强大的进化力量,在那些地方,火对于生态平衡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亲火的生态系统的应对恢复力,也许部分取决于火在促进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物种之地域迁移方面的作用。由于大火为物种到新天地定居开拓了空间和资源,就帮助了物种的跨地迁移。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已经使某些物种的生存繁殖更困难,再来一把火就会使之灭绝。总体说来,多数火情所创造的自然景观变动应该使生态系统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应对恢复力更强,因为大火提供了更多样的环境,为众多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更大的潜力。与人们以火为祸的简单化认识相反,只要小心控制,火就可以成为帮助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支力量。
   (摘编自Max A. Moritz等《与野火共存》,《美国科学家》杂志)
  阅读指津
  第一则材料由澳大利亚频繁发生火灾谈起,指出近年来人为活动成了引发林火的主因,同时,中国科学家正试图建立全国可燃物的数据库,以此强化对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二则材料指出火灾的发生与森林砍伐活动及土地管理方式有关,认为火灾不仅毁灭森林、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全球生态系统。
  第三则材料则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大火能为众多物种的生存提供更大的潜力,只要小心控制,火可以成为帮助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力量。
  三篇选文都涉及对当下森林大火的研究及思考,既从大火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角度分析应对策略,也从另一种角度考量火灾给生态系统带来的价值。
  小试身手
  1. 下列对材料中“火灾”的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2019年7月以来,澳大利亚不断发生森林火灾,影响它们的高温天气和干旱等因素同时也使中国长江流域发生旱灾、非洲南部暴发洪灾。
  B. 威力强大的山火会形成火风暴,产生高大的火积云,会将燃烧产生的黑碳气溶胶喷射进入平流层中,从而影响臭氧层和更大范围的气候。
  C. 2019年夏季,全球多地发生严重火灾,相比往年同期,火災点大量增加,众多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森林砍伐活动越来越多是其主要原因。
  D.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火情有时是必需的,但在某些生态系统中,火似乎从来就不是强大的进化力量,它对于生态平衡来说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森林大火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和干旱,但监测数据显示,雷电、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山火占比越来越少,人为活动是其主因。
  B. 为了强化对森林火灾的预防,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孙龙院长试图建立起全国可燃物的数据库,因为可燃树种不同,油脂含量和干燥程度不同,燃烧时的反应也不同。
  C. 近年来,大规模火灾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草原及澳大利亚、非洲和中亚内陆的灌木林地区,因为这些区域广泛采用燃烧秸秆和野草的方式进行土地管理。
  D. 因为大火提供了多样的环境,为众多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更大的潜力,所以多数火情所创造的自然景观变动或许能使生态系统面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恢复力更强。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类应对森林火灾的可行办法。(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D
  A选项,材料一指出“高温天气和干旱”是澳大利亚林火肆虐的主要原因,但没有说这些因素使中国长江流域发生旱灾、非洲南部暴发洪涝灾害。
  B选项,“威力强大的山火……会将燃烧产生的黑碳气溶胶喷射进入平流层中,从而影响臭氧层和更大范围的气候”表述过于绝对,不够准确。原文为“野火燃烧还可能将黑碳气溶胶喷射到平流层,从而影响臭氧层和更大范围的气候”。
  C选项,最后一句“众多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森林砍伐活动越来越多是其主要原因”判断有误,原文为“众多科学家认为火灾增多与最近森林砍伐活动的增加有密切关联”。
   2. C
  “因为这些区域广泛采用燃烧秸秆和野草的方式进行土地管理”归因错误,原文只说“非洲的高密度点火灾与这些区域广泛采用放火燃烧秸秆和野草的方式进行土地管理有关”。
   3. ①强化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建立与火情相关的动态数据库。②保护环境,防止乱砍滥伐。③谨慎用火,不在林区吸烟、生火。④完善相关法律,规范野炊、上坟烧纸、燃烧秸秆和野草等用火行为。
其他文献
露水很重。刘逸整夜都把脸埋在膝间,头发还是湿了。她没睡袋也没帐篷,完全无备而来。夜间她几次醒来,在极度困倦中强烈懊悔。本可以舒服地躺在宿舍床上,现在却在荒郊野外噩梦连连,漫漫长夜被纠缠不清的如丝梦线切成碎片。  刺耳的喇叭声强行侵入梦中,召集人在催人集结。刘逸不想睁眼。扛了一宿却没参加行动,说来觉得滑稽,但她就想这样迷糊到中午。喇叭的催促越发焦急,语气里已略带责备,刘逸不能再睡,旁边的许悦也在推她
现实的感觉有时就像在梦里。  ——题记  近来,池钝深深感觉到了小城的压抑。  两边的山把小城挤压成扁扁的一条线,线上每一个拥挤的点,便是一些高高低低的楼房、街道、桥涵。人像觅食的蚍蜉,在这些点之间游来摆去,身体似乎也让空间拉成了长条形。而小城的上方终日终夜笼罩着化不开的“愁云惨雾”,浓稠而黏滞,即使在刮大风的秋末、春初,也吹不散,扯不开,伞盖一样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压得喘不上气来。据联合国环境监测
《住货车的女士》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艾伦·本奈特的经典之作,20年间曾无数次被搬上英国戏剧舞台。为了永存这一经典剧目,让世界观众一睹英式喜剧的魅力,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携舞台剧《货车女士》原班人马重新打造了电影版《住货车的女士》。当年在《历史系男生》(2006)中参与演出的青涩少年们更是一呼即应,悉数前来,扮演了医生、小贩、社区居民等角色;加上英国瑰宝级演员玛吉·史密斯女爵的参演,使得该片大热,自20
《柔毛之过》原是叫《寻羊记》的,我猜想。因为在黄风老师转给我这篇小说的邮件标题上赫然就是“寻羊记”,且从情节发展来看,谓之“寻羊记”,也未尝不可。为什么又改为“柔毛之过”呢?杨晋林在创作谈中引《礼记》云:“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可见,作者在标题上还是费了不少心思。而标题中的那个“过”,无疑点明了小说的意旨所向——名曰羊之过,实非羊之过。  如此看来,那过错就不在羊,而在人了。何老四丢了羊,整
我们知道,城市在不知不觉改变着乡村,比如一些类似炊烟一样外在的景致,比如一些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的工艺等,因为城市工业化发展,带来了电气化的普及,曾经袅袅的有着水墨般动人风韵的炊烟在乡村的屋顶上就越来越稀有。记得小时候每一个普通的早晨或中午,乳练般黏稠的炊烟会纠缠在乡村的房顶上,农家的屋瓦仿佛裹了一条羊肚子白毛巾。而道学的宗师老子在归纳微观世界时说,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种
随着物质需求的日益被满足,人民群众的追求转向了更高层面——精神需求。而如今,文化资源供给却与民众需求脱节。文化高居神坛,而群众在下方仰望,如此现象的不合理之处已无须赘言。故我认为,文化应当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民众对文化的传承意识得以塑造是当务之急。  将文化束之高阁,谈何传承,谈何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财富,绝非某单位、某机构独有。诚然封闭许多历
2014年12月,广东省恩平市出台了一项措施:2015年至2021年间,在恩平读书并参加高考的恩平籍学生,如果被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录取,就能获得100万元奖金,2016年前被录取的考生,还能获得住房一套。这是从恩平走出来的华侨冯活灵设立的高考专项嘉奖基金。冯活灵表示,这样做是希望恩平能留住好学生,通过奖励尖子生起到带动教育的作用。  宋真宗赵恒曾以“书中自有黄金屋”勉励当时的文人士子用功读书。恩平
除了天气预报节目和相关App,还能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呢?日本设计师Ken Kawamoto发明了一款超酷炫的“天气预报器”。  “预报器”体积不大,透明的盒子里有水泵、水雾扩散器、LED灯、单片机等装  置。联网时,它接收的数据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红蓝两色的LED灯就会根据变化模拟出“雷电”或“阳光”,水雾扩散器可以制造出“云雾”,在超声波作用下,盒中会下起“雨”。装一盒“天气”放桌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科恩寥寥数语,微言大义。的确,生而为人,难以圣人姿态所向披靡。然而,人们口口相传的赞词,却在悄然间将师者、医者推向圣境。歌颂无碍,但歌颂不可掩蔽同理之心,不可磨灭人性的裂痕。   师者,传道解惑;医者,悬壶济世。当灵魂被春风涤荡,当生命被挽救于鬼门关前,每一个对生命抱着敬畏之心的人,都不免对面前的身影产生崇敬之情,真情便自然而然地凝固为白纸黑字间的美誉。同时
2015年的初秋,我受邀参加了一次有关民国文学的小型研讨。座谈中有一个话题是关于民国文人的笔记写作,这是我关注也颇感兴趣的领域,也曾一度想写成文章。所谓民国文人笔记,主要写作代表则有梁实秋、钱锺书和周作人等名流,其文章相同之处便是均喜爱在文章中掉书袋子,但彼此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别。在我看来,梁实秋的笔记文章中,有着一种浓厚的文人情趣,钱锺书的笔记体写作则更多的是在文艺理论领域里的探险,而周作人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