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壶的意义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2月15日上海崇源秋拍会上,一只失散已久的西周青铜重器“周宜壶”拍出了2640万元的天价,重新将青铜器的真正价值展示给世人。
  此壶为一对,清官旧藏,其中一件失盖的至今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则辗转递藏民间。此次拍卖的“周宜壶”与台北故宫所藏器形铭文均同。盖中铭文曰:“周宜作公己尊壶,其用享于宗,其孙孙子子万年永宝用。”周宜为他的先人铸造这件祭器礼壶,用以陈享于宗庙之中。整器“周宜壶”重达16公斤,通高58厘米。体量之大、铭文之多乃世所罕见。“周宜壶”拍卖前为海外某位藏家所有。这次拍卖创造了内地青铜器拍卖的最高纪录,收藏界为之震惊!
  


  可是2005年4月9日央视经济频道播出的“鉴宝”节目中,一件商晚期的青铜爵被专家估出了8万元的价格,而同场参与鉴定的几件民间藏品,一幅清初“金陵八家”之一樊圻的山水画专家估价为80万元,一件金代磁州窑的虎形枕专家估价为10万元,一枚现代钻戒专家估价为15万元,而连环画《神笔马良》的原稿,专家估价也是8万元。一件3000年前的青铜器,其价格居然是全场最低,令人大跌眼镜。是专家估价有误,还是市场就是这个行情?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当前我国青铜器收藏市场的状况的确不容乐观。
  在国际收藏品市场不断升温的今天,国内青铜器的收藏却日益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青铜器的市场价格与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差距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国家对于这些年代久远的国之重宝有一定的法规政策保护,造成其流通相对困难;另外,近几年爱好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有很多收藏品种可以选择,很多人将眼光投向了别处;再者,青铜器物毕竟年代久远,工艺复杂,最值得收藏的珍品很少露面,一旦露面,其价格也绝对不是一般收藏者所能承受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使青铜器收藏在国内渐渐成为冷门,更导致国内收藏品市场上青铜器的价格一直处在低迷的状态,与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很难吻合。
  例如“鉴宝”中出现的那件青铜爵,青铜器鉴定专家贾文忠鉴定它是青铜器发展顶峰的商晚期作品,且器型美观,纹饰精致,无论艺术价值还是文物价值,都是同场其他几件藏品所远远无法相比的,它理应成为全场价格最高的藏品。但这样的一件青铜爵,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的确也只能卖到8万元,至于和它真正价值的差距,是几倍还是几十倍,这是很难估计的。
  青铜器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青铜制作的器物早在夏晚期的二里头遗址就出现了,其后工艺不断发展,到了商晚期至西周中期,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科技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青铜器的收藏可以说是伴随青铜器的产生而产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造假的青铜器,到了宋代,整个社会对于青铜器的关注更是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金石学。由于青铜器物礼器居多,并非平民百姓可以使用,所以青铜器的收藏自古以来就是达官贵人和社会顶层人物的专属,拥有青铜器,会鉴别赏玩青铜器,在古代几乎成了上流社会一种高贵身份的标志。这种对于青铜器的狂热追逐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解放前,青铜器还是古玩收藏行业的最大热门,那时候,北京繁华地带的一所四合院不过值几百大洋,而一件青铜器的精品,竟可以轻易地卖到几万大洋。
  有人说,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中,唯有青铜器,其艺术价值是被全世界一致认可的。在世界任何一家大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中国青铜馆,而且多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建成,其中收藏了许多稀世珍宝。近年来,一些极其珍贵的著名青铜器,更是在国际拍卖会上拍出了天价。2001年春天,美国纽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中国商代的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创下了东方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924万美元。这件宝器1922年出土于湖南桃源,其器盖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为了使国宝“身首合一”,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赴美参加竞买,却终因拍卖会上一位法国买家出价超过我方预算近四成,只能铩羽而归。
  应该承认,青铜器在国际市场上的状况还是要优于国内市场的,这就造成丁一个令所有中国人为之痛心的状况——每年都有一些珍贵的青铜器永远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就近几年国内外拍卖中国青铜器情况,笔者专门咨询了青铜器鉴定专家贾文忠先生,贾文忠说:“我认为皿天全和周宜壶的拍卖价格是合理的。就周宜壶来说,近几年来内地市场上几乎没这样大型而且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出现,打破了沉默多年的青铜器市场。这也为我们提出了应该如何认识青铜器价值的反思。”
  贾文忠介绍,对于青铜器的价格评估,主要有以下几个参考要素:首先是要流传有绪,即1949年以前出土,有文字记录有著名收藏家传承;第二是艺术价值高,最好是青铜礼器;第三是制作水平精美,有特殊的造型或纹饰;第四有铭文,内容与某王或某重大事件有关;第五保存状况好,包浆漂亮,即没有破损也没有修复过。特别要注意的是“来路不明”的青铜文物不能买。
  


  此外,作出价格评估还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要参考社会的接受度、投资人的多少、拍卖行情,甚至新闻媒体的关注度等等。对于现在青铜器市场的低迷状态,贾文忠同样表示了自己的无奈,但他还是要告诫爱好青铜器的收藏者们,无论市场是什么状况,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收真晶,收藏重在辨伪;二是要收精品,真正的好东西什么时候都是值钱的。
  目前国内上拍的青铜器均是其收藏者千里迢迢从国外带回来的,为的就是不忍心看到三千年前的宝贝这样流失海外,对这种行为,我们应该赞赏,更应该支持。同时我们也希望,国内的青铜器收藏市场能早日摆脱低迷状态,让更多的收藏家了解重视青铜器,还这些3000年前的宝贝一个应有的身价。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流失海外的青铜器的回流,让这些国之瑰宝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愿望。
  
  相关链接:西周重器周宜壶
  
  这件西周中期的“周宜壶”曾为清官旧藏,原为一对。另一件缺失盖子的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崇源拍卖的“周宜壶”与台北故宫所藏器形铭文均同。盖中铭文记载:“周宜作公己尊壶,其用享于宗,其孙孙子子万年永宝用”。周宜为其先人铸造这件祭器礼壶,用以陈享于宗庙之中。整器重达16公斤,通高58厘米。体量之大、铭文之多,乃世所罕见。“周宜壶”拍卖前为海外某位藏家所有。
  台北故宫所藏“周宜壶”最早曾由乾隆五十六年王杰主持编修的《西清续鉴甲编》著录,其后著录的有吴式芬《捃古录金文》、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和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等。值得注意的是,此器最初也是器盖完整匹配的,传至近代,壶盖散失。
  上海崇源拍卖的“周宜壶”著录更早,且有更为丰富的研究历史。最早在乾隆年间编成的金石名著《西清古鉴》中即有著录,主持编修《西清古鉴》的梁诗正曾历署吏、户、兵 三部尚书,他在该器的著录中推测,可能是宋桓公的后人“向宜”所制。同时,在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孙诒让《古籀拾遗》、刘承干《希古楼金石萃编》、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及《金文总集》、《商周金文集成》等十余种巨著中都有著录。
  
  商代“皿天全”方晷
  
  整器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铸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父乍尊彝”五字铭文。整器以云纹为地,肩、腹分别以大兽面纹为主纹,并间以夔纹;前后两面正中,上下排列两立体兽首;左右两面肩部各有一兽首衔环。通器饰八道粗壮扉棱。整器雄浑庄重,富丽堂皇。
  2001年春天,在美国纽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这件漂泊海外近日0年的商代青铜器,以924万美元创下东方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
  “皿天全”方罍的身世坎坷。传说,这件宝器是1922年在湖南桃源出土。方罍出土后,其发现者起初并不知道这是一件宝物,只是不经意地放在家中盛物。然而,挖出一个有着精美纹饰的大铜罐,毕竟不是件平常事,乡亲们将这件事越传越远。终于,一个湖北籍的石姓古玩商人得知了此事,便来到器主家中,想要收购。经过一番论价,双方讲定以400银元成交。见来人竟愿出此高价,器主又心生疑窦,生怕卖低了价钱。故一边巧言稳住石姓古玩商人,一边密嘱其子持器盖到附近一所学校,找有学问的人间个底里。哪知学校的校长见此器盖非比寻常,知是宝物,当下愿出800银元。器主之子大喜过望,狂奔而返,一路呼号。其声被石姓古玩商人听到,知不妙,遂不顾器盖,丢下400大洋,抱器身而去。
  


  “皿天全”方罍就这样身首异处了。器身几经辗转,流落海外,曾为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收藏。器盖则落到了当地湘军周姓团长手中。据说美国藏家曾找周姓团长,欲出价20万银元收买器盖。然而,周姓团长开出50万美元的卖价,以致未能成交。“皿天全”方罍也终未能身首合一。
  新中国成立后,“皿天全”方罍器盖依法收归国有。1952年由湖南省文管会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此后,“皿天全”方罍器盖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藏品。
  “皿天全”方罍的器身,曾在冷战时期一度脱离了人们的视线。直到1992年,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才在出访日本时,在一位友人家中偶然见到了久违的“皿天全”方罍—器身。据这位友人讲,这是他于80年代中期从英国花大价钱买回来的,而他并不知道这器物还有盖子。马先生告诉他,器物的盖子在中国湖南。
  日本友人得知器盖的消息后兴奋不已,曾亲往湖南,蒙湖南省博物馆友善接待,得与“皿天全”方罍器盖亲密接触,开生“非分之想”。他欲出资30万美元捐建一间精良的陈列馆,并捐赠一品西周初期的精美器盖,以换取“皿天全”方罍器盖。湖南方面也曾为此事派员专程赴日本考察洽谈。终因法律问题无法逾越,“皿天全”又一次错过身首合一的机会。
  此后,中日双方几经努力,欲成就“皿天全”方罍身首相合的好事。曾想过将器身和器盖运到上海,在上海博物馆整器展出,因故未果;又想到新加坡办整器展出,也因故未果。
  再后来,日本友人遇到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决意出手“皿天全”方罍器身。得知这个信息,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哪知,拍卖会上一位法国买家出价超过中方预算近四成而拍得“皿天全”方罍器身。“皿天全”身首仍未能合一。
其他文献
受惠于中华传统文化良多的东邻日本,其国民对于我国的典章文物,最能理解洞悉其深邃之意蕴,亦最能体察觉悟其玄奥之美感。住友舂翠所藏的庙堂吉金、阿部房次郎所藏的高古绘画、山口谦四郎所藏的佛道造像、岩崎弥之助所藏的古籍善本、中村不折所藏的敦煌文书,皆名重一时。历代因种种原因而东传扶桑的中华文物,尤以后来被指定登录为其“国宝(National Treasure)”及“重要文化财(1mportantCultu
期刊
艺术市场被一个突出的问题困扰着,并制约着这一新兴产业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藏品的真伪问题。过去人们手持宝物为得到可靠鉴定而发愁,现在是鉴定师多如牛毛并泛滥成灾,但人们仍为不能得到准确的鉴定而大伤脑筋。鉴定面临着空前的信誉危机。我们将复杂多变的市场与各路鉴定队伍状况略加分析,便不难看出鉴定失信之症结所在。    传统鉴定技能当与时俱进    计划经济时代的文物鉴定工作局限于专业部门,藏品来路清楚,鉴定工
期刊
3月12日,中国嘉德2006年第一期四季拍卖会以8552万元的成绩圆满落幕。  中国书画的四个专场总成交6840万元,成交率76.8%。从拍场上的情况来看,当代书画市场表现良好,特别是杨延文等北方画家异军突起。另外,收藏古代书画的买家对作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收藏鉴定水平有所提高。精品在买家的激烈争夺中拍出高价,如王铎的《书法》拍出了67.1万元的理想价位。近现代书画的部分作品开始出现调整局面,不过
期刊
当金鱼遭遇了鲸鱼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工艺美术生产和市场大国。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放开搞活,大批传统工艺美术企业走进市场,但形势并不乐观:一些传统工艺美术名牌不但没有起死回生,相反却遭遇市场泛滥、供大于求、自相竞价、自相残杀,乃至纷纷倒闭的惨状。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些特种工艺美术品属于奢侈消费品,在经济学上属于弹性市场,市场需求有一定限度。一旦超过这个
期刊
近几年来,笔者在河北邯郸一带发现了数十个白地黑绘花酒坛,经过比较,可将其大致分为五种型号,并有大口、小口之分。    其基本器形皆为直口、卷沿、溜肩,由腹上部最宽处向下逐渐内收,也有少数斜肩器和异型器,均为小平底。其中,最大的为特号(图一),大口平底,器自铭“大样海钵”,通高87厘米左右,口径44厘米左右,底径32厘米左右。其余四种可分为:一号大口酒坛(图二),通高60厘米左右,口径28厘米左右,
期刊
文艺作品与文物知识    社会变革必然影响到人的价值取向。在追逐西方文化成为新潮的同时,重视传统文化,崇尚民族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肯定。最近笔者接触几位政绩显赫的市长,他们都明确地意识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些企业家,也将企业文化列入发展蓝图的首项。  最突出代表中国各个历史时代文化水平,最能集中表现深刻的文化内涵,最具有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且直观感性的文化载体莫如文物。源远博大、浩如烟海、庞杂奇妙、
期刊
古瓷收藏首先要学会古瓷的辨伪识真,不然不仅收集不到真品,还会被假货仿品所困扰。  作伪与辨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矛盾方面,作伪者力求作品的像,辨伪者力求看得透。识真与辨伪是古瓷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问。辨伪识真首先要从瓷器的胎质、釉面、纹样画法及器型上识别,特别是要体味我们所面对的百年老器的古旧之韵与其自然的陈旧感。这种陈旧感,新器和仿品上是没有的,是作伪者难以做到的。不同
期刊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称“织金彩瓷”。广州彩瓷始于清康熙年间,成熟于清乾隆年间,300年来一直是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类之一,深受欧美人青睐,是我国陶瓷百花园中一枝瑰丽的花朵。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一直重视广州彩瓷的征集工作,已经收集了从清代到现代的艺术珍品400余件套。藏品丰富多彩,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兼而有之。这里从中挑选部分清
期刊
笔者有幸收藏两件呈砖形的青花瓷器,长46厘米、宽15厘米、高35厘米,每件重22千克。器底底刻“宗”字款和编号。一件绘“人物故事刀马人图”,图画中心是一骑马者和一步行者,骑马者头戴隼帽,身着蒙古袍,肩背大刀,腰插宝剑,步行者身背一卷蒙古人常用的毡毯。另一件绘“城堡双雉图”,左下角有座城堡,12杆战旗在城墙上迎风招展,城墙外是原野和森林,肥壮的双雉立在高高的树梢。侧面绘有莲花葫芦形叶纹饰。  两件青
期刊
1992年12月至1993年5月,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分两次对位于喀什市北12公里,地处伯什克然木河及浩罕乡亚吾鲁克自然村南面的黄土台地上的一座唐代寺院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陶器、钱币和贝叶经等。其中有一件三耳陶罐(图一),红陶质,颈肩部有三个拱形耳,耳上贴塑胡人头像。陶罐长颈鼓腹,从肩到腹部共有四层模压纹饰带,除第三层主纹饰带上有人物外,其余均为植物类纹饰,包括人物之间的间隔纹饰,有花叶纹、葡萄叶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