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深处是课程,改革难处是教师。我校紧跟时代需要,创新培训机制模式,借助“互联网+校本培训”构建“线上交流、线下研讨”学习共同体,实施“视—研—创”培训模式,走好“最后一公里”,让培训任务都落地生根,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助推学校提质上档,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乡村孩子接受更加公平的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 校本培训 培训模式 双师同堂;
中图分类号:TP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226-01
如何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让每位乡村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新时期,依托互联网技术,卓有成效地开展校本培训,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泰勒指出:“未来的在职培训不再是造就教师的过程,应帮助、支持和鼓勵每一位教师发展自己所看重、所希望增加的教学能力,将学习本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培训只有到学校层面,才能做到因需而训,如何让校本培训更有效?
一、前测——需求导向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800多,教师30几。近三年,学校的老师几乎“轮训”了遍,部分骨干教师不止一次参加过“国培班”。15%老师变化很大,效果显著;70%老师进步不大,教学中依然故我;10%教师仍然停步不前;3%老教师对培训持有抵触情绪……为此给我留下思考: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二、实施——“视—研—创”培训模式
我校一直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培养,借助“互联网+校本培训”构建“线上交流、线下研讨”学习共同体,用心用情用力设计了“视—研—创”校本培训模式,实现培训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视—研—创”培训模式的内涵
用名师教学视频传递基本的教学信息,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基本的学习,伴随着通过主动获取式利用数字化资源的学习与分析,加深对视频内容的理解,拓展学习内容的范围,再通过头脑风暴式的研课磨课,启发思维,激发灵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和集体的创新创造。“视”为起点,“研”为纽带,“创”是目标。
(二)“视—研—创”培训模式的实施
2016年我校根据培训需求开展了“双师同堂”活动,即“名师+教师”同上一堂课。活动旨在以名师的示范引领促进教师转变专业观念、改造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效能,体现校本培训工作一切从教师中来,一切到教师中去的实践宗旨。
1.名师视频播放名师视频是起点。第一,视频主讲者为名师,让学习者接受名师教育,而且同一内容的视频主讲人可为不同名师,给学生有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名师的机会,也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竞争机制,让师教有更大的竞争舞台。第二,视频播放时为学习者提供暂停、任意段落重放、变速播放等功能,借助于技术手段实现不需要教师在场或提供支持帮助的新型的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如我们组织观看了王崧舟的课例《长相思》,教师们进行个性化学习,根据导学指引,按照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需要进行视频学习;视听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思考,力求深度思维,注意课堂内容的分析,注意教学方法的提升,注意课堂留白的反思。
2.研课磨课研课磨课是升华式讨论。讨论题源于两大途径:一类是在学习者所观看视频的结尾所给出的问题,学习者有足够时间就这类题目展开深入思考、讨论,久而久之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催生主动学习、深层次思考、积极思辨等欲望以及良好习惯养成;另一类是在学习过程中或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讨论重在考查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快速的思维反应,提高的是思维的效率。
如《长相思》这首词的“阅读层次”教师们就展开激烈讨论。部分教师认为,词在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应该以教读为主,自由读为辅;也有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词,那么教师更应该教给学生读词的方法:(1)读准字音:强调“更,聒”的读音;读出每句末字韵母,强调古代ing、eng同韵,在这首词中一韵到底。(2)读出节奏。
(3)读出意思:词读到这里,读懂了些什么?(4)读出味道。
3.创新创造创新创造是核心目标。试图通过这一过程的设计,真正将学习就是创造、学习能够创造、学习必须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创新创造”关键在于以下方面:一要有高的目标定位;二是利用学习团队力量,体现协同创新;三要提供创新方向和创新方法的引导,学习者真正提升创新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得到的“好箭”总得射出去,故老师们要练就“射箭”的本领。我们聚焦课堂转化能力,如对《长相思》进行创新设计时,把微课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纳兰性德的身心分离。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向往着那美好的故园。你想不想对着纳兰性德,问他点什么?
师:对啊!你为什么不一门心思去打仗呢!老师帮纳兰性德来回答大家。
(1)出示微课。(2)虽说故园美好,京中才子、翩翩公子纳兰性德还是选择了驰骋沙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3)这就是纳兰留给我们的《长相思》:跨越千年,举象思念!微课的介入,为课堂增添了亮点,所以该课例在2016年铜梁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三、后测——物化成果
众所周知,成人学习的特点是目标性强,利益收获特征明显。因此,学习时需要不断的引导性鼓励、适时的目的性跟进、任务性驱动以强化约束力。培训中,我们邀请参与“双师同堂”活动的名师加入我们的培训平台同教师们互动交流、排疑解惑。培训对教学任务繁重的一线教师而言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学校更应该关注教师的转化力,形成丰富的研修成果,如包括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等,这些研修成果对于保持教师参训热情、强化参训动力大有裨益。为了便于资源共享,我们要求每次培训后大家都要将自己的学习资源上传学校培训平台,点击量将作为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一个评价维度。
我校紧跟时代需要,创新培训机制模式,借助“互联网+校本培训”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视—研—创”培训模式,在学校这块试验田,切实做好实施校本培训的“最后一公里”,让每项培训任务都落地生根,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助推学校提质上档,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乡村孩子接受更加公平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耀华.中外公开课对比分析与优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2]陈琳.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2012,(4).
[关键词]互联网+ 校本培训 培训模式 双师同堂;
中图分类号:TP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226-01
如何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让每位乡村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新时期,依托互联网技术,卓有成效地开展校本培训,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泰勒指出:“未来的在职培训不再是造就教师的过程,应帮助、支持和鼓勵每一位教师发展自己所看重、所希望增加的教学能力,将学习本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培训只有到学校层面,才能做到因需而训,如何让校本培训更有效?
一、前测——需求导向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800多,教师30几。近三年,学校的老师几乎“轮训”了遍,部分骨干教师不止一次参加过“国培班”。15%老师变化很大,效果显著;70%老师进步不大,教学中依然故我;10%教师仍然停步不前;3%老教师对培训持有抵触情绪……为此给我留下思考: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二、实施——“视—研—创”培训模式
我校一直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培养,借助“互联网+校本培训”构建“线上交流、线下研讨”学习共同体,用心用情用力设计了“视—研—创”校本培训模式,实现培训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视—研—创”培训模式的内涵
用名师教学视频传递基本的教学信息,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基本的学习,伴随着通过主动获取式利用数字化资源的学习与分析,加深对视频内容的理解,拓展学习内容的范围,再通过头脑风暴式的研课磨课,启发思维,激发灵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和集体的创新创造。“视”为起点,“研”为纽带,“创”是目标。
(二)“视—研—创”培训模式的实施
2016年我校根据培训需求开展了“双师同堂”活动,即“名师+教师”同上一堂课。活动旨在以名师的示范引领促进教师转变专业观念、改造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效能,体现校本培训工作一切从教师中来,一切到教师中去的实践宗旨。
1.名师视频播放名师视频是起点。第一,视频主讲者为名师,让学习者接受名师教育,而且同一内容的视频主讲人可为不同名师,给学生有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名师的机会,也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竞争机制,让师教有更大的竞争舞台。第二,视频播放时为学习者提供暂停、任意段落重放、变速播放等功能,借助于技术手段实现不需要教师在场或提供支持帮助的新型的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如我们组织观看了王崧舟的课例《长相思》,教师们进行个性化学习,根据导学指引,按照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需要进行视频学习;视听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思考,力求深度思维,注意课堂内容的分析,注意教学方法的提升,注意课堂留白的反思。
2.研课磨课研课磨课是升华式讨论。讨论题源于两大途径:一类是在学习者所观看视频的结尾所给出的问题,学习者有足够时间就这类题目展开深入思考、讨论,久而久之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催生主动学习、深层次思考、积极思辨等欲望以及良好习惯养成;另一类是在学习过程中或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讨论重在考查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快速的思维反应,提高的是思维的效率。
如《长相思》这首词的“阅读层次”教师们就展开激烈讨论。部分教师认为,词在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应该以教读为主,自由读为辅;也有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词,那么教师更应该教给学生读词的方法:(1)读准字音:强调“更,聒”的读音;读出每句末字韵母,强调古代ing、eng同韵,在这首词中一韵到底。(2)读出节奏。
(3)读出意思:词读到这里,读懂了些什么?(4)读出味道。
3.创新创造创新创造是核心目标。试图通过这一过程的设计,真正将学习就是创造、学习能够创造、学习必须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创新创造”关键在于以下方面:一要有高的目标定位;二是利用学习团队力量,体现协同创新;三要提供创新方向和创新方法的引导,学习者真正提升创新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得到的“好箭”总得射出去,故老师们要练就“射箭”的本领。我们聚焦课堂转化能力,如对《长相思》进行创新设计时,把微课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纳兰性德的身心分离。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向往着那美好的故园。你想不想对着纳兰性德,问他点什么?
师:对啊!你为什么不一门心思去打仗呢!老师帮纳兰性德来回答大家。
(1)出示微课。(2)虽说故园美好,京中才子、翩翩公子纳兰性德还是选择了驰骋沙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3)这就是纳兰留给我们的《长相思》:跨越千年,举象思念!微课的介入,为课堂增添了亮点,所以该课例在2016年铜梁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三、后测——物化成果
众所周知,成人学习的特点是目标性强,利益收获特征明显。因此,学习时需要不断的引导性鼓励、适时的目的性跟进、任务性驱动以强化约束力。培训中,我们邀请参与“双师同堂”活动的名师加入我们的培训平台同教师们互动交流、排疑解惑。培训对教学任务繁重的一线教师而言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学校更应该关注教师的转化力,形成丰富的研修成果,如包括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等,这些研修成果对于保持教师参训热情、强化参训动力大有裨益。为了便于资源共享,我们要求每次培训后大家都要将自己的学习资源上传学校培训平台,点击量将作为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一个评价维度。
我校紧跟时代需要,创新培训机制模式,借助“互联网+校本培训”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视—研—创”培训模式,在学校这块试验田,切实做好实施校本培训的“最后一公里”,让每项培训任务都落地生根,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助推学校提质上档,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乡村孩子接受更加公平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耀华.中外公开课对比分析与优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2]陈琳.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