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杨晓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方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做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选自《散文》2004年第12期,有改动)
1、文章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请你整合文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2)“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3、(1)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依据原文,回答问题。
(1)文章第四段,作者描写了林则徐流放过程的艰辛曲折,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六段中,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了林则徐怎样的性格与品质?
训练二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江南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做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古街,一头曲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演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效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 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钩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罩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河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皇皇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1、(1)“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这是为什么?(2)“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1)最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有哪些?(请列举五种)(2)本文突出了江南古镇乡土风情的哪些特点?
3、(1)江南古镇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2)文章写在古镇的人流里,有许多是从外地迁来的,其用意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如一曲远方飘来的古老的歌,热情紧凑的节奏之后,悠悠的余韵徐徐而来,显得意境深邃,令人回肠荡气。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王安石《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C、第三段中,作者把“如虹饮水”的石拱桥比做行草书法,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
D、文中村姑的形象就是古镇人的形象,村姑的性格就是古镇人的性格。
E、本文语言精巧,虚实相生,言简意赅,增强了文章的情趣美和情韵美。
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筱敏
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了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它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中的中心位置,而不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乌儿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有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⑥在这样一只乌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乌。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五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自己的事情。
1、文章第①段说:“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第⑥段又说:“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作者为什么对这类鸟“怀有敬意”?为什么在它面前“感觉惭愧”?
2、文中所写三类鸟分别象征了哪三类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说:“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依据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对三种鸟的态度是否一样?先写前两种鸟,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试举例说明文章过渡巧妙、衔接自然 的特点。
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铜梦·流变
林煜德
两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后,又被投掷在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浴身上所有的杂质。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他曾蕴在铜山中和其他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熔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氩的蒸汽。
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的铺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到了正午,他被娇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出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市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他甚至顿悟到什么是寂寞。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今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的意识着这个世界。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与敬畏之间的不同。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辞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他也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也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他遁入塑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僵直的站立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现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
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的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颜面上的铜,早已失去了光泽。他最后学到的感情是自怜。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授和军帽上漫无节制的排泄。随着塑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眼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市光复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
从每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理的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
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放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形,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当他们以高速呼啸着破空的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流变》是《铜梦》中的一个章节)
1、根据本文内容,请分点概括叙述“铜”的“流变”历程。
2、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塑像”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寓意。
3、本文的结尾具有可多向解读的广阔空间:若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这个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若从消极的方面评价,其缺点是什么?(以上两问选做一问)
4、试结合原文,从写作特点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略作赏析。
训练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白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烽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
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dào,古军队里的大旗),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而南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法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扫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 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选自《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1、仔细阅读第二段和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找出最能表现“南方落雨”和“北方落雪”不同特点的两个动词,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最能表现“南方落雨”的特点的动词是________最能表现“北方落雪”的特点的动词是__________。
②这两段中,作者对“南方落雨”和“北方落雪”做了比较,请你归纳后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的?
2、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他有什么理由?
3、最后一段文字对全文来说,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南方落雨北方落雪”为题并贯穿全文,自始至终从各个角度铺陈了南方与北方各自的特点,特色鲜明;通过层层比较,表现了南北方特点的迥异,层次明晰。
B、作者把黄梅戏著名演员严凤英和黄梅戏“打猪草”巧妙地结合起来,表现了作者对脍炙人口的黄梅戏优美曲调的无穷回味,和对“文革”期间死于非命的严凤英的无限怀念。
C、第四段中,作者把江南才子定位于“秦淮八艳红楼裙钗”的温柔之乡,又以才子皇帝李煜荒淫亡国为例,表达了对江南才子“轻薄”的认识,这样写既简练形象又确凿深刻。
D、第六段中,作者从生活方式上对北方男人粗犷豪迈、与生活抗争的阳刚之气纵情赞美,真是力透纸背;对南方男人优柔斯文、沉溺于男女之情的庸俗尽情讽刺,更是入木三分。
E、在第七段,作者用“地理”知识说明了“南方落雨北方落雪”的原因,赋予了这篇散文科学性;又运用了引用、拟人、比喻、借代和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说明文段的文学性。
参考答案:
[训练一]
1、(1)①林则徐被贬官,发配到伊犁;②林则徐被流放的经历,显现了他的意志品质和人格精神。(2)①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②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仍旧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 2、这句话是这篇散文的文眼,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作者发现林则徐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并赞叹了这种超凡的精神意志。林则徐在经历了虎门销烟的人生亮点之后,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依然坚守慎独,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着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而正是这种精神,引起了作者的震撼和感动,这种感受是作者在虎门不曾有过的。3、(1)①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对比;②“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感受的对比;③林则徐虎门销烟与被流伊犁的对比;④林则徐流放伊犁时的“选择”的对比;⑤林则徐和“一般流放者”的对比; (2)通过这些对比,使“精彩”的内容更丰富,鲜明地突出了林则徐遭流放后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4、(1)这样写更充分地表现了林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出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2)无论是仕途通达,身居高位,还是遭到流放,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慷慨悲歌,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林则徐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忍辱负重,舍身为国”的品德。
[训练二]
1、(1)因为古镇文明是江南文化的精华,是一首乐曲的华彩乐段。(2)突出古镇清流对滋养古镇文明的作用;把古镇清流与长江黄河联系起来,实际上是把古镇文明与华夏文明联系起来,这样写突出了古镇文明内涵的深沉意蕴,深化了主题。 2、(1)柔婉曲折的清流,临河构筑的街道,半间建在河上的吊脚楼,“如虹饮水”的古拱桥,窄小的古街,青石板的街面,曲折幽深的小巷,青藤垂垂的院落。(2)博大、深沉、古老、幽雅、恬静、优美、纯朴。 3、(1)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创作了一部部皇皇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2)江南古镇文明是古镇人和外地人共同创造的。 4、B c(B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c项作者把“如虹饮水”的石拱桥比做一帧行草书法中笔墨淋漓之间的那一缕墨韵。)
[训练三]
1、“怀有敬意”是因为它身处困境却不失生活的理想,坚持飞翔。“感觉惭愧”是因为这只鸟面对厄运、勇敢顽强地抗争,这一点作者未必能够做到。 2、第一种鸟象征了那些屈服于厄运,在困难面前放弃理想的人;第二种鸟象征了面对灾难厄运只会悲观绝望的人;第三种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面对厄运敢于抗争,而且依然怀有美好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作具体概括和分析不得分。)3、含义:天空是靠自己寻找、创造的。你的理想有多高远,天空就有多辽阔;只要不放弃理想,在困境中同样也可以飞翔。作用:点明主题,启示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应造就自己的天空,继续奋斗。4、(1)作者对三种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第一种鸟,作者是带着讽刺口吻来描述它们的表现的。对第二种鸟,作者不同意它们的抗争方式。对第三种鸟,作者则“一直怀有敬意”。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怀有“理想主义”的鸟的形象,写另外两种鸟为它作铺垫,这样,在对比映衬中表现出这种怀有“理想主义”的鸟令人敬佩。(2)比如作者在第③段开头和第④段开头,分别用“但”和“而”两个转折连词,将对三种鸟的描述连接起来,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训练四]
1、①最初只是铜矿石,②后被铸造为各种器物,③再被熔铸为塑像,④最后被造成子弹。 2、作者以此是隐喻人类历史上对英雄崇拜的消解,象征主宰人类的权威精神的崩溃;从一个侧面展现人类历史上创造与毁灭、理智与疯狂、清醒与困惑相交织的情形。(三层意思,能答出任何两层即可。)3、这样的结尾是警醒人类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或反思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毁灭),呼唤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在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中表现出一种清醒的自觉。/这样结尾太消沉,让人在人类自身创造与毁灭的非理性轮回中看不到希望与美好。(意思对即可)4、答题要点:(1)文章思想深邃,行文思路大开大阖,借写铜的“流变”,以冷峻犀利的目光透视从远古到当代的人类文明史,以此表达作者对历史的看法。(2)本文在意象的营造上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象征手法的运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看似客观的描写中,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取向。(3)本文没有艰涩的词语,也不用怪异的文句,只在冷静的叙述中让思想自然的流淌,语言内蕴丰富而富有张力,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启迪。
[训练五]
1、①打湿/覆盖。②地域、民居、山岭、河流、典故(传说)、诗词、戏曲。 2、南北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产生了经济的差异,造成了南北人民物质生活、生理特点、心理追求等方面的差异。困苦的生活激发北方人投身于抗争,优裕的生活引发南方人舞文弄墨。3、内容上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形象的升华,异中求同,矛盾统一。形式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4、A B(A项,文章并非始终表达南北差异,最后一段就是合二而一。B项,并非表现作者对黄梅戏的回味和对严风英的怀念,而是用来形象地表现南方柔美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杨晓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方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做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选自《散文》2004年第12期,有改动)
1、文章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请你整合文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2)“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3、(1)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依据原文,回答问题。
(1)文章第四段,作者描写了林则徐流放过程的艰辛曲折,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六段中,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了林则徐怎样的性格与品质?
训练二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江南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做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古街,一头曲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演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效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 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钩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罩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河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皇皇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1、(1)“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这是为什么?(2)“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1)最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有哪些?(请列举五种)(2)本文突出了江南古镇乡土风情的哪些特点?
3、(1)江南古镇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2)文章写在古镇的人流里,有许多是从外地迁来的,其用意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如一曲远方飘来的古老的歌,热情紧凑的节奏之后,悠悠的余韵徐徐而来,显得意境深邃,令人回肠荡气。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王安石《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C、第三段中,作者把“如虹饮水”的石拱桥比做行草书法,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
D、文中村姑的形象就是古镇人的形象,村姑的性格就是古镇人的性格。
E、本文语言精巧,虚实相生,言简意赅,增强了文章的情趣美和情韵美。
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筱敏
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了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它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中的中心位置,而不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乌儿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有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⑥在这样一只乌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乌。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五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自己的事情。
1、文章第①段说:“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第⑥段又说:“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作者为什么对这类鸟“怀有敬意”?为什么在它面前“感觉惭愧”?
2、文中所写三类鸟分别象征了哪三类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说:“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依据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对三种鸟的态度是否一样?先写前两种鸟,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试举例说明文章过渡巧妙、衔接自然 的特点。
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铜梦·流变
林煜德
两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后,又被投掷在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浴身上所有的杂质。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他曾蕴在铜山中和其他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熔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氩的蒸汽。
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的铺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到了正午,他被娇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出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市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他甚至顿悟到什么是寂寞。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今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的意识着这个世界。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与敬畏之间的不同。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辞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他也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也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他遁入塑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僵直的站立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现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
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的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颜面上的铜,早已失去了光泽。他最后学到的感情是自怜。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授和军帽上漫无节制的排泄。随着塑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眼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市光复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
从每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理的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
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放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形,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当他们以高速呼啸着破空的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流变》是《铜梦》中的一个章节)
1、根据本文内容,请分点概括叙述“铜”的“流变”历程。
2、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塑像”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寓意。
3、本文的结尾具有可多向解读的广阔空间:若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这个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若从消极的方面评价,其缺点是什么?(以上两问选做一问)
4、试结合原文,从写作特点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略作赏析。
训练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白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烽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
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dào,古军队里的大旗),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而南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法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扫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 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选自《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1、仔细阅读第二段和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找出最能表现“南方落雨”和“北方落雪”不同特点的两个动词,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最能表现“南方落雨”的特点的动词是________最能表现“北方落雪”的特点的动词是__________。
②这两段中,作者对“南方落雨”和“北方落雪”做了比较,请你归纳后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的?
2、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他有什么理由?
3、最后一段文字对全文来说,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南方落雨北方落雪”为题并贯穿全文,自始至终从各个角度铺陈了南方与北方各自的特点,特色鲜明;通过层层比较,表现了南北方特点的迥异,层次明晰。
B、作者把黄梅戏著名演员严凤英和黄梅戏“打猪草”巧妙地结合起来,表现了作者对脍炙人口的黄梅戏优美曲调的无穷回味,和对“文革”期间死于非命的严凤英的无限怀念。
C、第四段中,作者把江南才子定位于“秦淮八艳红楼裙钗”的温柔之乡,又以才子皇帝李煜荒淫亡国为例,表达了对江南才子“轻薄”的认识,这样写既简练形象又确凿深刻。
D、第六段中,作者从生活方式上对北方男人粗犷豪迈、与生活抗争的阳刚之气纵情赞美,真是力透纸背;对南方男人优柔斯文、沉溺于男女之情的庸俗尽情讽刺,更是入木三分。
E、在第七段,作者用“地理”知识说明了“南方落雨北方落雪”的原因,赋予了这篇散文科学性;又运用了引用、拟人、比喻、借代和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说明文段的文学性。
参考答案:
[训练一]
1、(1)①林则徐被贬官,发配到伊犁;②林则徐被流放的经历,显现了他的意志品质和人格精神。(2)①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②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仍旧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 2、这句话是这篇散文的文眼,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作者发现林则徐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并赞叹了这种超凡的精神意志。林则徐在经历了虎门销烟的人生亮点之后,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依然坚守慎独,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着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而正是这种精神,引起了作者的震撼和感动,这种感受是作者在虎门不曾有过的。3、(1)①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对比;②“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感受的对比;③林则徐虎门销烟与被流伊犁的对比;④林则徐流放伊犁时的“选择”的对比;⑤林则徐和“一般流放者”的对比; (2)通过这些对比,使“精彩”的内容更丰富,鲜明地突出了林则徐遭流放后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4、(1)这样写更充分地表现了林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出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2)无论是仕途通达,身居高位,还是遭到流放,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慷慨悲歌,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林则徐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忍辱负重,舍身为国”的品德。
[训练二]
1、(1)因为古镇文明是江南文化的精华,是一首乐曲的华彩乐段。(2)突出古镇清流对滋养古镇文明的作用;把古镇清流与长江黄河联系起来,实际上是把古镇文明与华夏文明联系起来,这样写突出了古镇文明内涵的深沉意蕴,深化了主题。 2、(1)柔婉曲折的清流,临河构筑的街道,半间建在河上的吊脚楼,“如虹饮水”的古拱桥,窄小的古街,青石板的街面,曲折幽深的小巷,青藤垂垂的院落。(2)博大、深沉、古老、幽雅、恬静、优美、纯朴。 3、(1)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创作了一部部皇皇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2)江南古镇文明是古镇人和外地人共同创造的。 4、B c(B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c项作者把“如虹饮水”的石拱桥比做一帧行草书法中笔墨淋漓之间的那一缕墨韵。)
[训练三]
1、“怀有敬意”是因为它身处困境却不失生活的理想,坚持飞翔。“感觉惭愧”是因为这只鸟面对厄运、勇敢顽强地抗争,这一点作者未必能够做到。 2、第一种鸟象征了那些屈服于厄运,在困难面前放弃理想的人;第二种鸟象征了面对灾难厄运只会悲观绝望的人;第三种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面对厄运敢于抗争,而且依然怀有美好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作具体概括和分析不得分。)3、含义:天空是靠自己寻找、创造的。你的理想有多高远,天空就有多辽阔;只要不放弃理想,在困境中同样也可以飞翔。作用:点明主题,启示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应造就自己的天空,继续奋斗。4、(1)作者对三种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第一种鸟,作者是带着讽刺口吻来描述它们的表现的。对第二种鸟,作者不同意它们的抗争方式。对第三种鸟,作者则“一直怀有敬意”。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怀有“理想主义”的鸟的形象,写另外两种鸟为它作铺垫,这样,在对比映衬中表现出这种怀有“理想主义”的鸟令人敬佩。(2)比如作者在第③段开头和第④段开头,分别用“但”和“而”两个转折连词,将对三种鸟的描述连接起来,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训练四]
1、①最初只是铜矿石,②后被铸造为各种器物,③再被熔铸为塑像,④最后被造成子弹。 2、作者以此是隐喻人类历史上对英雄崇拜的消解,象征主宰人类的权威精神的崩溃;从一个侧面展现人类历史上创造与毁灭、理智与疯狂、清醒与困惑相交织的情形。(三层意思,能答出任何两层即可。)3、这样的结尾是警醒人类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或反思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毁灭),呼唤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在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中表现出一种清醒的自觉。/这样结尾太消沉,让人在人类自身创造与毁灭的非理性轮回中看不到希望与美好。(意思对即可)4、答题要点:(1)文章思想深邃,行文思路大开大阖,借写铜的“流变”,以冷峻犀利的目光透视从远古到当代的人类文明史,以此表达作者对历史的看法。(2)本文在意象的营造上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象征手法的运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看似客观的描写中,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取向。(3)本文没有艰涩的词语,也不用怪异的文句,只在冷静的叙述中让思想自然的流淌,语言内蕴丰富而富有张力,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启迪。
[训练五]
1、①打湿/覆盖。②地域、民居、山岭、河流、典故(传说)、诗词、戏曲。 2、南北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产生了经济的差异,造成了南北人民物质生活、生理特点、心理追求等方面的差异。困苦的生活激发北方人投身于抗争,优裕的生活引发南方人舞文弄墨。3、内容上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形象的升华,异中求同,矛盾统一。形式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4、A B(A项,文章并非始终表达南北差异,最后一段就是合二而一。B项,并非表现作者对黄梅戏的回味和对严风英的怀念,而是用来形象地表现南方柔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