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虽小作用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i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或者是一个动作,或者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表情……即抓住关键之处,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把细微之处放大,令读者睹之情生,闻之心动。李准曾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可见文学作品中逼真、细腻、具体、传神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着见小知大、以微显著的作用,
  真可谓细节虽小作用大。
  
  一、细节可尽显人物神韵
  
  写人叙事的作品最主要的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一个人物的形象是需要生动的细节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千差万别往往就体现在不同的细节特征上。我们常说“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辉”,同样一个传神细节能尽现人物神韵。李清照《点绛唇》这首词中写一位小姑娘荡罢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这时一个陌生男子突然闯进花园,她蓬头散发,衣着不整,甚至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只能穿着袜子含羞地溜走。词人用精湛笔墨把尴尬场面状如眼前,十分生动,十分传神。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的“嗅青梅”这一细节刻画出少女微妙的心理,见客人来,感到十分尴尬,此时此刻,她怕见却又想见,只好借嗅青梅来趁机偷偷看,少女的活泼机灵而又羞涩的形象尽在眼前。再如吴敬梓《范进中举》一段: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么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对胡屠户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其中“攥”、“舒”、“缩”、“揣”四个动词用得精当,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胡屠户见钱心喜却又假装推让的心理,将他的贪
  婪与虚伪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二、细节可彰显人物情感
  
  情感的抒发可以附着在具体的细节中,细节描写愈细腻真切,情感抒发就愈真实感人。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儿寒乎,欲食乎’?余泣,妪亦泣。”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最为感人,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了。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余泣,妪亦泣,读者更泣。再如:《雷雨》中周朴园第二次示意侍萍先下去时,侍萍的表情——“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这个细腻真切的细节,所包含真情实感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它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女人那种翻江倒海般的内心世界:整整三十年了!魂牵梦萦的人就在眼前,可是……可是他,竟然认不出我来。此情
  此境,侍萍爱恨交织,唯有无语泪千行。一句话,一个表情,可尽现人物爱恨情仇,彰显人物真情实感。
  
  三、细节可凸显人物心理
  
  康·巴乌托夫斯基说:“细节,只有当它有代表性的时候,只有它能够像光线一样,立刻从黑暗中照出一个人或一种现象的时候,它才有生存的权利,才是必须的。”由此可见抓住典型细节,就要准确地把握住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心理。在《风波》中,鲁迅先生用“剪辫子”细节凸现清末民初张勋复辟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社会心理。“七斤因经常往返城里,消息灵通,因此颇受鲁镇人尊敬。他被革命党剃了光头,刚开始还觉得没什么不好,可过不久,又惶惶不安起来,因为听说皇帝又坐了龙庭。”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船夫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剪去,可是在张勋复辟的时日里听说“皇帝是要辫子的”。便因怕坐牢杀头,而全家惶惶不安,并且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有改变,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七斤,普通村人则围观着看热闹。最后由于皇帝未坐成龙庭,也就一切归于平静。“剪辫子”,正是因为鲁迅把握住了这一具有历史特征的细节,凸现人物的真实心理——没辫子还怎么生活?怎么见人?留辫子时代的社会心理秩序被打乱了,剪了辫子,心理上有了恐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四、细节可透视人物灵魂
  
  作者把主要笔墨聚焦在了一个细节上,在这一点上做足了文章,把这一细节写透,反复强调意在透视人物灵魂,升华文章主题。如许行的《立正》: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就凭你对蒋介石这个迷信的态度,你还能……”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了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了。……
  我情不自禁地说:“你这一辈子,算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呵!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作者把所有的笔墨都聚焦在了“立正”这一细节上,并在这一点上做足了文章,把“立正”这一细节写透了,也就把人物写透了,让读者眼前能够浮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他在当兵时被训出了一种毛病,一听到“蒋介石”三个字便要立正;解放战争时他被解放军俘虏,在战俘营里他这毛病怎么也改不掉;文革期间,因这个毛病,被红卫兵打断了腿;文革后他只能坐到轮椅上了,但他再一次听到“蒋介石”三字时,竟然是“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姿势”。此时“立正”,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被无限放大,这不是细节的简单重复,而是细节内涵的加深。“立正”的意味由“本能的反应”渐渐升华为具有历史批判精神的控诉意象,这个意象的内涵就是对政治和战争给人性及尊严的残酷摧残提出了严厉的拷问。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用细节透视人物灵魂,升华文章主题。
  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它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知其情,如晓其理,产生自然真切之感。可见细节描写之于人物形象塑造能产生见小知大、以微显著之作用。
其他文献
乙型脑炎病毒(JEV)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JEV经蚊虫传播,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并引发脑炎,但JEV复制和致病机理仍待深入解析。NS3蛋白是JEV的一种重要非结构蛋白,
摘 要: 本文从后现代大众语境下,解读孙悟空这一传统英雄形象,其所呈现的世俗化、感性化、拼贴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这一形象的时代文化内涵。  关键词: 大众语境 孙悟空 世俗化 感性化 拼贴化    一、前言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灵魂人物,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它是一个猴身,不受传统思想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说假话,也不做假事,本领高强,信念坚定,意志顽强,赤胆忠心,一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不仅给家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此外,H5N1型禽流感病毒常与其他亚型的流感病毒重组,
奶牛胎衣不下(Retained Placenta,RP)是奶牛重要的产科疾病之一,病牛容易继发子宫内膜炎,降低繁殖能力,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本试验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