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目标的角度,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论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与注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室;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与作用,无法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一、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在教学时,我们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数学的面纱被揭开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孩子们各个都充满了信心,积极地寻找身边的数学。
二、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指导学生认识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并进行分类统计,让学生在组内任意选取两组动物进行比较,逐步体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一样多,初步感知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大量的图片、小棒等,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并联系实际说一说。通过比较实物的多少,逐步抽象到比较数的大小,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间的联系。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三、重视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会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相对而言比较严厉,离着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四、鼓励学生“节外生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是多样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这样做法不对。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例如在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二(1)班45名同学需要坐船过河(其中女生有21人),如果每6名同学坐一条船,最少需要多少条船?有个女同学回答说我们女生人轻,7人坐一条船也可以,所以21人可以坐3条船,加上男生24人坐4条船,一共需要7条船!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有一次在课堂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60千米,从A城到B城要行8小时。假如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题一出来,小扬就举起了手,他说:“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这时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发动大家讨论,经过一番思考形成了统一的熟悉,就是把这道题的条件之一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可见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反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3、《有效教学》肖成全等编著
4、《有效教学》崔允漷主编
关键词:教室;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与作用,无法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一、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在教学时,我们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数学的面纱被揭开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孩子们各个都充满了信心,积极地寻找身边的数学。
二、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指导学生认识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并进行分类统计,让学生在组内任意选取两组动物进行比较,逐步体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一样多,初步感知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大量的图片、小棒等,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并联系实际说一说。通过比较实物的多少,逐步抽象到比较数的大小,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间的联系。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三、重视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会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相对而言比较严厉,离着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四、鼓励学生“节外生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是多样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这样做法不对。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例如在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二(1)班45名同学需要坐船过河(其中女生有21人),如果每6名同学坐一条船,最少需要多少条船?有个女同学回答说我们女生人轻,7人坐一条船也可以,所以21人可以坐3条船,加上男生24人坐4条船,一共需要7条船!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有一次在课堂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60千米,从A城到B城要行8小时。假如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题一出来,小扬就举起了手,他说:“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这时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发动大家讨论,经过一番思考形成了统一的熟悉,就是把这道题的条件之一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可见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反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3、《有效教学》肖成全等编著
4、《有效教学》崔允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