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新政出台之际,国内经济学界与证券机构人士纷纷发表评论,褒贬不一,可谓百家争鸣,展开了一场历史大讨论。
悲观派:
程文卫:期指不会改变市场趋势
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作为创新的金融产品,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国要想在金融领域赶超外国,必须加快中国金融创新步伐。而这次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作为一个交易品种,不会改变市场根本的趋势。同时,两大业务推出后,投资者在做投资分析时,应把它们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在做投资时,上市公司的业绩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具体到个股,包括对股票的卖空买空等操作,对个股走势影响甚小。上市公司业绩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再次提醒投资者还是根据原来的投资风格和投资风险偏好,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进行投资,不要改变自己长期形成的投资理念。也不应该急于参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
华生:股指期货准备工作尚需完善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
从已推出股指期货的国家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对市场的影响是不大的,但是我们国家一直有“炒新”的传统,不排除股指期货推出后会对股指造成一定的影响。
股指期货中长期来看,对市场的影响应该是,大盘蓝筹股估值上升,中小盘股的估值逐渐回归。
由于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对股指期货标的物的编制将产生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大盘蓝筹股,现在A股中的很多大盘蓝筹股是总市值很大,流通盘不大,则很可能出现股指被操纵,无论是以总市值还是流通市值计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在推出股指期货之前,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还需进一步做到位。
叶檀:可能刮倒中国证券市场
财经评论人、复旦大学博士
股指期货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衍生品,承载了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风向标的作用。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大约有关部门已经胸有成竹,风险的可控性则难以把握。
要推股指期货,应该先推融资融券,让现货市场具备多空博弈的两条腿走路机制,否则,股指期货的多空对搏将成无本之木。国际市场基本上都是先有现货做空,才有期货做空。融券存在极大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刮倒中国证券市场的龙卷风,327国债事件可能重演于当下。
而股指期货最大的风险是在操纵下的逼空行情。由于目前中国大盘蓝筹股中流通股数量不够,在境内上市比例远低于《证券法》所规定的发行量不得低于股本总量10%的规定,只占总股本的2%~3%左右,几百亿的市值撬动的往往是万亿以上的总市值,容易受到人为操纵。
乐观派:
魏凤春:股指期货可比肩股改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上的重大创新,有助于股市理性的回归,其重要性可与股改相媲美。
而针对市场普遍担心的“做空”风险,则不必担心,因为股市涨跌根本上不是由做空或做多机制决定的,而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及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决定的。推出可以“做空”的机制,只会使市场更加合理。
关于融资融券,对大券商肯定是利好,但大盘蓝筹未必会涨。在工业化后期,大型企业肯定会加速做大多强,其主要竞争对手将不在国内而是来自国际。蓝筹股的起伏与融资融券没有什么关系。从券商方面看,制度准备已经比较充分。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是没必要参与,可以盯住大蓝筹走势,或干脆将资金交给基金做专家理财。
黄湘平:力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
在当前利好情势下,各证券公司应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实行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管理策略。同时,尽快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创新产品,增强证券公司盈利能力。证券公司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从自身所处区域性证券市场出发,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现在看来,提高服务水平是改善券商盈利水平的另一重要途径。
目前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存在利润来源单一、盈利波动幅度大和经营方式粗放等三大不足。
而适时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创新产品对改善券商盈利模式、增强行业盈利水平意义深远。
中国证券市场当前迫切需要推出做空机制,适时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工具,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选择,并且有效提高市场规模和成交活跃度。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投资者对不同投资品种的选择,也有助于各类企业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融资渠道,证券公司也可以借此扩大服务领域,拓展盈利空间。
贺强:股指期货为市场提供了双动力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
当前我们的现货市场单边市、单向交易,只能先买、后卖,所以是单向的动力,推出股指期货为资本市场增加了双动力。因为是双向交易,上涨时候可以获取收益,下跌的时候也可以获取收益,提供了双动力,市场会更加地活跃。
更关键的是它为市场提供了一个18年来从来没有过的避险工具。对于两项政策对二级市场的影响,股指期货推出对市场的影响,要看试点的范围和机构的仓位,是否吸纳了足够的筹码,根据机构的动作才可判断市场的走向。
改良派:
巴曙松:加快落实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近来,从国企与境外投行签订复杂衍生品合约遭受巨额损失,到KODA(累计期权)洗劫境内富有个人,金融衍生品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防范复杂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角度看,有必要大力完善衍生品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杜绝过度复杂衍生品对中国投资者的危害;同时要抓紧发展本土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本土的风险管理平台和工具。
首先应确保衍生产品卖方充分、合理地进行信息披露。对于股指期货等场内衍生品,因其在交易所内交易,产品简单且标准化,保证金交易、监管严格,可制定基本的风险揭示书,向投资者揭示产品风险。
其次,清晰划分买卖双方职责。衍生品卖方主要责任为合理、明确地披露产品信息,并按照监管规定严格筛选合格投资者,不当销售导致买方投资损失的,损失应由卖方承担。
第三,大力发展简单场内衍生品市场。中国应大力发展诸如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简单的场内衍生品市场,以满足投资者的套期保值和投资需求。同时,在具体的合同签订上,也应当要求海外金融企业提供的合同更为清晰简洁,并主要以中国法律框架为适用法律框架。
刘纪鹏:应严格限制股指期货参与主体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是资本市场产品多元化的重要一步,这将建立起资本市场双向平衡机制,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市场处于盘整状态,这两项市场期盼已久金融创新制度的推出,会对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增强市场活力。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这两项金融创新制度均涉及虚拟经济下的市场风险控制问题,因此在推出初期适宜“小步慢走”。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本身的意义就十分重大,因此重在开通,不在规模。
由于股指期货交易的高风险特征,其参与主体应该从严要求,在推出初期,各项监管制度、交易机制都还不成熟,市场参与主体应该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在交易环境逐渐成熟后再本着从高到低的标准逐步向散户放开。
如果中小散户投资者一定要参与,也应该设置一定的资金门槛,且资金规模要求较大才适宜。而融资融券制度,应该先试点再推广,首批应该选择信用好,资金实力强,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券商试行。
悲观派:
程文卫:期指不会改变市场趋势
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作为创新的金融产品,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国要想在金融领域赶超外国,必须加快中国金融创新步伐。而这次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作为一个交易品种,不会改变市场根本的趋势。同时,两大业务推出后,投资者在做投资分析时,应把它们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在做投资时,上市公司的业绩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具体到个股,包括对股票的卖空买空等操作,对个股走势影响甚小。上市公司业绩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再次提醒投资者还是根据原来的投资风格和投资风险偏好,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进行投资,不要改变自己长期形成的投资理念。也不应该急于参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
华生:股指期货准备工作尚需完善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
从已推出股指期货的国家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对市场的影响是不大的,但是我们国家一直有“炒新”的传统,不排除股指期货推出后会对股指造成一定的影响。
股指期货中长期来看,对市场的影响应该是,大盘蓝筹股估值上升,中小盘股的估值逐渐回归。
由于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对股指期货标的物的编制将产生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大盘蓝筹股,现在A股中的很多大盘蓝筹股是总市值很大,流通盘不大,则很可能出现股指被操纵,无论是以总市值还是流通市值计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在推出股指期货之前,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还需进一步做到位。
叶檀:可能刮倒中国证券市场
财经评论人、复旦大学博士
股指期货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衍生品,承载了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风向标的作用。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大约有关部门已经胸有成竹,风险的可控性则难以把握。
要推股指期货,应该先推融资融券,让现货市场具备多空博弈的两条腿走路机制,否则,股指期货的多空对搏将成无本之木。国际市场基本上都是先有现货做空,才有期货做空。融券存在极大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刮倒中国证券市场的龙卷风,327国债事件可能重演于当下。
而股指期货最大的风险是在操纵下的逼空行情。由于目前中国大盘蓝筹股中流通股数量不够,在境内上市比例远低于《证券法》所规定的发行量不得低于股本总量10%的规定,只占总股本的2%~3%左右,几百亿的市值撬动的往往是万亿以上的总市值,容易受到人为操纵。
乐观派:
魏凤春:股指期货可比肩股改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上的重大创新,有助于股市理性的回归,其重要性可与股改相媲美。
而针对市场普遍担心的“做空”风险,则不必担心,因为股市涨跌根本上不是由做空或做多机制决定的,而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及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决定的。推出可以“做空”的机制,只会使市场更加合理。
关于融资融券,对大券商肯定是利好,但大盘蓝筹未必会涨。在工业化后期,大型企业肯定会加速做大多强,其主要竞争对手将不在国内而是来自国际。蓝筹股的起伏与融资融券没有什么关系。从券商方面看,制度准备已经比较充分。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是没必要参与,可以盯住大蓝筹走势,或干脆将资金交给基金做专家理财。
黄湘平:力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
在当前利好情势下,各证券公司应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实行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管理策略。同时,尽快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创新产品,增强证券公司盈利能力。证券公司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从自身所处区域性证券市场出发,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现在看来,提高服务水平是改善券商盈利水平的另一重要途径。
目前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存在利润来源单一、盈利波动幅度大和经营方式粗放等三大不足。
而适时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创新产品对改善券商盈利模式、增强行业盈利水平意义深远。
中国证券市场当前迫切需要推出做空机制,适时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工具,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选择,并且有效提高市场规模和成交活跃度。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投资者对不同投资品种的选择,也有助于各类企业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融资渠道,证券公司也可以借此扩大服务领域,拓展盈利空间。
贺强:股指期货为市场提供了双动力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
当前我们的现货市场单边市、单向交易,只能先买、后卖,所以是单向的动力,推出股指期货为资本市场增加了双动力。因为是双向交易,上涨时候可以获取收益,下跌的时候也可以获取收益,提供了双动力,市场会更加地活跃。
更关键的是它为市场提供了一个18年来从来没有过的避险工具。对于两项政策对二级市场的影响,股指期货推出对市场的影响,要看试点的范围和机构的仓位,是否吸纳了足够的筹码,根据机构的动作才可判断市场的走向。
改良派:
巴曙松:加快落实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近来,从国企与境外投行签订复杂衍生品合约遭受巨额损失,到KODA(累计期权)洗劫境内富有个人,金融衍生品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防范复杂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角度看,有必要大力完善衍生品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杜绝过度复杂衍生品对中国投资者的危害;同时要抓紧发展本土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本土的风险管理平台和工具。
首先应确保衍生产品卖方充分、合理地进行信息披露。对于股指期货等场内衍生品,因其在交易所内交易,产品简单且标准化,保证金交易、监管严格,可制定基本的风险揭示书,向投资者揭示产品风险。
其次,清晰划分买卖双方职责。衍生品卖方主要责任为合理、明确地披露产品信息,并按照监管规定严格筛选合格投资者,不当销售导致买方投资损失的,损失应由卖方承担。
第三,大力发展简单场内衍生品市场。中国应大力发展诸如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简单的场内衍生品市场,以满足投资者的套期保值和投资需求。同时,在具体的合同签订上,也应当要求海外金融企业提供的合同更为清晰简洁,并主要以中国法律框架为适用法律框架。
刘纪鹏:应严格限制股指期货参与主体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是资本市场产品多元化的重要一步,这将建立起资本市场双向平衡机制,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市场处于盘整状态,这两项市场期盼已久金融创新制度的推出,会对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增强市场活力。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这两项金融创新制度均涉及虚拟经济下的市场风险控制问题,因此在推出初期适宜“小步慢走”。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本身的意义就十分重大,因此重在开通,不在规模。
由于股指期货交易的高风险特征,其参与主体应该从严要求,在推出初期,各项监管制度、交易机制都还不成熟,市场参与主体应该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在交易环境逐渐成熟后再本着从高到低的标准逐步向散户放开。
如果中小散户投资者一定要参与,也应该设置一定的资金门槛,且资金规模要求较大才适宜。而融资融券制度,应该先试点再推广,首批应该选择信用好,资金实力强,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券商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