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代数教学联系实际的重要课题,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它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而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在这里着重介绍怎样巧妙地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关键词:相等关系;列方程;应用题
解应用题往往要经过几个步骤:1.设未知数,2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4.检验,5.写答。在这些步骤中,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步做好了等于成功的一半,下面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分式方程应用题等几个例子说说“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事。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没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没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分析:题中的相等关系为
图书数量(本)=学生人数[×]学生人均拥有量
因为人均拥有量有两种形式(3本/人,4本/人)
[∴]图书数量(本)=学生人数[×]3+20 ⑴
图书数量(本)=学生人数[×]4-25 ⑵
由于这批图书的数量是一个定值,所以就有
学生人数[×]3+20=学生人数[×]4-25
找到这个相等关系后,就可以设未知数列方程了
解法一:设这个班有学生x名,可得
3x+20=4x-25
解得x=45,即这个班有学生45名。
另外,由⑴可变形为:学生人数=(图书数量-20)/3
由⑵可变形为:学生人数=(图书数量+25)/4 ,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人数是一个定值
[∴](图书数量-20)/3=(图书数量+25)/4
找到这个相等关系后,就可以设未知数列方程了。
解法二:设这批图书有y本,可得
[y-203]=[y+254] ,解得y=155
所以,这个班的学生人数=[y-203]=[155-203]=[1353]=45
例2.(古代问题)希腊数学家丢潘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
他结了婚,有度过一生的七分之一;
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
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
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算出:⑴丢潘图的寿命;
⑵丢潘图开始当爸爸时的年龄;
⑶儿子死时丢潘图的年龄。
分析:
通过观察题目发现丢潘图的一生实际上可分为五个时段,即①童年时年龄,②结婚时年龄,③当爸爸时年龄(儿子出生),④儿子死时他的年龄,⑤去世时年龄(寿命)。接下来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相等关系有——
a:童年时的年龄=他生命的六分之一
b:童年时年龄+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结婚时年龄
c:结婚时年龄+他一生的七分之一+5=他当爸爸年龄(儿子出生)
d:儿子的寿命=他寿命的一半
e:他当爸爸年龄(儿子出生)+儿子的寿命=儿子死时他的年龄
f:儿子死时他的年龄+4=他(丢潘图)的寿命
因为每个时段的年龄只是他全部寿命的一部分,所以可设它的寿命为x岁.
则上面各个相等式子相应地变形为:
a:童年时的年龄=[16]x
b:[16]x +[112]x =结婚时年龄
c:[16]x +[112]x +[17]x +5=他当爸爸年龄(儿子出生)
d:儿子的寿命=[12]x
e:[16]x +[112]x +[17]x +5+[12]x=儿子死时他的年龄
f:[16]x +[112]x +[17]x +5 +[12] x+4=x
解:设丢潘图的年龄为x岁,依题意得
[16]x +[112]x +[17]x +5 +[12] x+4=x
解此方程得 x=84
所以,⑴丢潘图的寿命=84(岁),
⑵丢潘图开始当爸爸时的年龄=[16]x +[112]x +[17]x +5=[16][×]84 +[112][×]84 +[17][×]84+5=38(岁⑶儿子死时丢潘图的年龄=[16]x +[112]x +[17]x +5+[12]x=[16][×]84 +[112][×]84 +[17][×]84+[12][×]84=80(岁)
例3.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请找出问题的解。
分析:找相等关系,观察题目,可得出以下几个相等关系
兔头+鸡头=35
兔脚+鸡脚=94
因为一兔四脚,[∴]兔脚=4[×]兔头(可变形为:兔头=兔脚/4)
因为一鸡四角,[∴]鸡脚=2[×]鸡头(可变形为:鸡头=鸡脚/4)
关于“兔头、鸡头、兔脚、鸡脚”这四者都是未知数,现在可以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了。
解法一:设兔头有x只,鸡头有y只;则兔脚有4x只,鸡脚有2y只。根据等式1、等式2组成方程组得
[x+y=354x+2y=94] 解得[x=12y=23] [∴]兔有12只,鸡有23只。
注意:等式3、等式4此时不能形成方程。
解法二:设兔头有x只,兔脚有y只;则鸡头有(35-x)只,鸡脚有(94-y)只.
根据等式1、等式2此时不能列方程,只能由等式3、等式4组成方程组得
[y=4x94-y=2(35-x)] 解得[x=12y=48]
[∴]兔有12只,鸡有(35-x)=35-12=23只。
解法三:设兔头有x只,鸡脚有y只;则兔脚有4x只,鸡头有[y2]只。
根据等式1、等式2可得方程组
[x+y/2=354x+y=94] 解得[x=12y=46]
[∴]兔有12只,鸡有[y2]=[462]=23只。
例4.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6千米和1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甲、乙速度比是3:4,结果甲比乙提前20分钟到达目的地,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分析:题目明显是“路程、时间、速度”之关系,其中:路程=时间[×]速度(可变形为: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纵观题目,共有下面相等关系——
①甲走的路程=6千米。即:甲速度[×]甲时间=6(变形:甲速度=6/甲时间,甲时间=6/甲速度)。
②乙走的路程=10千米。即:乙速度[×]乙时间=10(变形:乙速度=10/乙时间,乙时间=10/乙速度)。
③甲速度:乙速度=3:4,可变形为“甲速度=[34][×]乙速度;乙速度=[43][×]甲速度”。
④20分钟=[13]小时。
⑤甲所用时间+[13]=乙所用时间。
这时,剩下两个时间、两个速度共四个未知数,分四步走。
第一步:不妨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上面各相等关系依序变为
①甲时间=[6x]
②乙时间=10/乙速度
③乙速度=[43]x
④20分钟=[13]小时
⑤[6x]+[13]=乙时间
把等式3代入等式2得:乙时间=[152x]
解法一: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可得
[6x]+[13]=[152x] ,解得x=[92]
经检验,x=[92]是分式方程的解。乙速度=[43]x=[43][×][92]=6
[∴]甲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6千米/小时.
第二步,不妨设甲的时间为y小时,上面各相等关系依序变为
①甲速度=[6y]
②乙速度=10/乙时间
③甲速度=[34][×]乙速度,即:[6y]=[34][×]乙速度
④20分钟=[13]小时
⑤y+[13]=乙时间
把等式⑤代入等式②可求得:乙速度=10/(y+[13])=[303y+1],再把“乙速度=[303y+1]“代入等式③得[6y]=[34][×][303y+1]
解法二:设甲用的时间为小时,可得
[6y]=[34][×][303y+1] ,解得y=[43]
经检验,y=[43]是分式方程的解。
[∴]甲的速度=[6y]=6[÷43]=[92](千米/小时) ,乙速度=[303y+1]=6(千米/小时)
第三步,设乙的速度为某个未知数,列方程,即得到解法三(与解法一类同),这里不展开。
第四步,设乙的时间为某个未知数,列方程,即得到解法四(与解法=类同),这里不展开。
总之,题海无涯,在这里我们仅仅列举了几个题目,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当遇到解方程应用题时,能做到有条不紊、而且信心百倍的去应对。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应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迅速地找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列好方程(组),最后再解决问题就轻松多了。
参考文献:
[1[例1、例2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上册)》2005年6月第2版 第二章的例题、习题。
[2]例3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下册)》2004年11月第1版 第八章的习题。
[3]例3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八年级 下册)》2008年6月第2版 第十六章的习题。
关键词:相等关系;列方程;应用题
解应用题往往要经过几个步骤:1.设未知数,2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4.检验,5.写答。在这些步骤中,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步做好了等于成功的一半,下面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分式方程应用题等几个例子说说“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事。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没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没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分析:题中的相等关系为
图书数量(本)=学生人数[×]学生人均拥有量
因为人均拥有量有两种形式(3本/人,4本/人)
[∴]图书数量(本)=学生人数[×]3+20 ⑴
图书数量(本)=学生人数[×]4-25 ⑵
由于这批图书的数量是一个定值,所以就有
学生人数[×]3+20=学生人数[×]4-25
找到这个相等关系后,就可以设未知数列方程了
解法一:设这个班有学生x名,可得
3x+20=4x-25
解得x=45,即这个班有学生45名。
另外,由⑴可变形为:学生人数=(图书数量-20)/3
由⑵可变形为:学生人数=(图书数量+25)/4 ,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人数是一个定值
[∴](图书数量-20)/3=(图书数量+25)/4
找到这个相等关系后,就可以设未知数列方程了。
解法二:设这批图书有y本,可得
[y-203]=[y+254] ,解得y=155
所以,这个班的学生人数=[y-203]=[155-203]=[1353]=45
例2.(古代问题)希腊数学家丢潘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
他结了婚,有度过一生的七分之一;
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
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
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算出:⑴丢潘图的寿命;
⑵丢潘图开始当爸爸时的年龄;
⑶儿子死时丢潘图的年龄。
分析:
通过观察题目发现丢潘图的一生实际上可分为五个时段,即①童年时年龄,②结婚时年龄,③当爸爸时年龄(儿子出生),④儿子死时他的年龄,⑤去世时年龄(寿命)。接下来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相等关系有——
a:童年时的年龄=他生命的六分之一
b:童年时年龄+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结婚时年龄
c:结婚时年龄+他一生的七分之一+5=他当爸爸年龄(儿子出生)
d:儿子的寿命=他寿命的一半
e:他当爸爸年龄(儿子出生)+儿子的寿命=儿子死时他的年龄
f:儿子死时他的年龄+4=他(丢潘图)的寿命
因为每个时段的年龄只是他全部寿命的一部分,所以可设它的寿命为x岁.
则上面各个相等式子相应地变形为:
a:童年时的年龄=[16]x
b:[16]x +[112]x =结婚时年龄
c:[16]x +[112]x +[17]x +5=他当爸爸年龄(儿子出生)
d:儿子的寿命=[12]x
e:[16]x +[112]x +[17]x +5+[12]x=儿子死时他的年龄
f:[16]x +[112]x +[17]x +5 +[12] x+4=x
解:设丢潘图的年龄为x岁,依题意得
[16]x +[112]x +[17]x +5 +[12] x+4=x
解此方程得 x=84
所以,⑴丢潘图的寿命=84(岁),
⑵丢潘图开始当爸爸时的年龄=[16]x +[112]x +[17]x +5=[16][×]84 +[112][×]84 +[17][×]84+5=38(岁⑶儿子死时丢潘图的年龄=[16]x +[112]x +[17]x +5+[12]x=[16][×]84 +[112][×]84 +[17][×]84+[12][×]84=80(岁)
例3.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请找出问题的解。
分析:找相等关系,观察题目,可得出以下几个相等关系
兔头+鸡头=35
兔脚+鸡脚=94
因为一兔四脚,[∴]兔脚=4[×]兔头(可变形为:兔头=兔脚/4)
因为一鸡四角,[∴]鸡脚=2[×]鸡头(可变形为:鸡头=鸡脚/4)
关于“兔头、鸡头、兔脚、鸡脚”这四者都是未知数,现在可以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了。
解法一:设兔头有x只,鸡头有y只;则兔脚有4x只,鸡脚有2y只。根据等式1、等式2组成方程组得
[x+y=354x+2y=94] 解得[x=12y=23] [∴]兔有12只,鸡有23只。
注意:等式3、等式4此时不能形成方程。
解法二:设兔头有x只,兔脚有y只;则鸡头有(35-x)只,鸡脚有(94-y)只.
根据等式1、等式2此时不能列方程,只能由等式3、等式4组成方程组得
[y=4x94-y=2(35-x)] 解得[x=12y=48]
[∴]兔有12只,鸡有(35-x)=35-12=23只。
解法三:设兔头有x只,鸡脚有y只;则兔脚有4x只,鸡头有[y2]只。
根据等式1、等式2可得方程组
[x+y/2=354x+y=94] 解得[x=12y=46]
[∴]兔有12只,鸡有[y2]=[462]=23只。
例4.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6千米和1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甲、乙速度比是3:4,结果甲比乙提前20分钟到达目的地,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分析:题目明显是“路程、时间、速度”之关系,其中:路程=时间[×]速度(可变形为: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纵观题目,共有下面相等关系——
①甲走的路程=6千米。即:甲速度[×]甲时间=6(变形:甲速度=6/甲时间,甲时间=6/甲速度)。
②乙走的路程=10千米。即:乙速度[×]乙时间=10(变形:乙速度=10/乙时间,乙时间=10/乙速度)。
③甲速度:乙速度=3:4,可变形为“甲速度=[34][×]乙速度;乙速度=[43][×]甲速度”。
④20分钟=[13]小时。
⑤甲所用时间+[13]=乙所用时间。
这时,剩下两个时间、两个速度共四个未知数,分四步走。
第一步:不妨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上面各相等关系依序变为
①甲时间=[6x]
②乙时间=10/乙速度
③乙速度=[43]x
④20分钟=[13]小时
⑤[6x]+[13]=乙时间
把等式3代入等式2得:乙时间=[152x]
解法一: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可得
[6x]+[13]=[152x] ,解得x=[92]
经检验,x=[92]是分式方程的解。乙速度=[43]x=[43][×][92]=6
[∴]甲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6千米/小时.
第二步,不妨设甲的时间为y小时,上面各相等关系依序变为
①甲速度=[6y]
②乙速度=10/乙时间
③甲速度=[34][×]乙速度,即:[6y]=[34][×]乙速度
④20分钟=[13]小时
⑤y+[13]=乙时间
把等式⑤代入等式②可求得:乙速度=10/(y+[13])=[303y+1],再把“乙速度=[303y+1]“代入等式③得[6y]=[34][×][303y+1]
解法二:设甲用的时间为小时,可得
[6y]=[34][×][303y+1] ,解得y=[43]
经检验,y=[43]是分式方程的解。
[∴]甲的速度=[6y]=6[÷43]=[92](千米/小时) ,乙速度=[303y+1]=6(千米/小时)
第三步,设乙的速度为某个未知数,列方程,即得到解法三(与解法一类同),这里不展开。
第四步,设乙的时间为某个未知数,列方程,即得到解法四(与解法=类同),这里不展开。
总之,题海无涯,在这里我们仅仅列举了几个题目,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当遇到解方程应用题时,能做到有条不紊、而且信心百倍的去应对。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应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迅速地找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列好方程(组),最后再解决问题就轻松多了。
参考文献:
[1[例1、例2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上册)》2005年6月第2版 第二章的例题、习题。
[2]例3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下册)》2004年11月第1版 第八章的习题。
[3]例3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八年级 下册)》2008年6月第2版 第十六章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