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王竑文化博物馆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bandf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夏王竑文化博物馆位于临夏市区东北部,距省会兰州153公里。博物馆以王竑墓园优美风光、王竑文化展厅珍藏的文物文献和世代传承的各民族民间故事闻名遐迩,令人神往。
  王竑是我国历史文化名人,字公度,号戆庵、休庵,谥庒毅,临夏市人,为明代成化初年兵部尚书。王竑金殿捶奸,保卫北京,巡抚江淮,救民百万;他的 “盛世华夏归一统,未因籍此限西藩”、“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五尺有何妨”等名诗,倡导民族团结,邻里和谐。明清史书称王竑为 “世之伟人,国之重臣”,“民之慈母”,“功在国家,泽在生民,名在天下”,“历官三十载,家无余资,还政二十年,德无少玷”,“在汉为汲长孺(大忠臣汲黯),在宋为包希仁(大清官包拯)”,“千古人豪,百世衡鉴”。当代专家认为“王竑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脊梁”,“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英雄和文化巨人”。其传略载《明史》、《四库全书》、《古圣贤像传略》、《中国古代监察人物志》、《清官鉴》等,王竑为甘肃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头枕万顷塬,脚踩凤凰山”的王尚书墓园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是王竑文化的重要载体。由朝廷大臣在河州城东北树八通御制诰文碑和神道碑,碑覆风雨亭,墓前序列华表、翁仲、虎、马、羊等石雕五对,建享堂、厢房、厨库等。嘉靖十年(1531)奉诏修缮,编夫看守。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州王全臣建“正色立朝坊”,监收厅黄绶重建“纲常指南坊”等。民国时期,后裔王仪等数次整修。1964年,被公布为临夏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革”中被夷为平地。
  1990年后,甘肃省、临夏州党政领导和州内外各族各界有识之士成立王尚书墓园筹建委员会。1994年,临夏市政府在原墓地划拨7.02亩,筹建委又征0.98亩。州、市政府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各族各界捐款、捐物计60多万元,先后将散失的石虎、石羊、华表、石碑等20多件明代文物收集到墓园安置。建直径11米、高4米的穹顶式墓冢,镶嵌 “铁骨生辉”、“苍龙教子”等砖雕。修复《明朝皇帝诰敕》及王竑《祖茔诰敕碑阴跋》等八通碑刻,用花岗岩雕刻石人、石马、龟趺、朝天吼等八尊,使螭龙龟趺碑、甬道石雕重放光彩。2003年6月,建宫阙门,两个门柱由枣红色剁斧石须弥座上托三层浅灰色石漆喷涂的斗拱飞檐,顶为金黄色的琉璃宝瓶,宽8米,高9.6米,雄伟壮观。门两侧为传统砖雕影壁,前为“卍”字纹相拥的漆金团寿,后为飞椽、斗拱,中嵌大理石雕刻“王竑墓园简介”、“王竑事迹简介”。
  铭德厅位于宫阙门西侧。平顶琉璃瓦挑檐,前廊后室式,后脊为波浪形鞍架瓦,廊柱间雀替连接,廊壁为“百世流芳”砖雕,面积60平方米。厅内展出近年发现的明朝王竑画像、墨迹、拓片等九幅,奏折、诗文等60多篇,是镇馆之珍宝;展柜中陈列近年搜集的500多件明清文献内涵丰富,富有研究价值;民国至今的200多件报刊文章、画册、专著等深受参观者关注;轮展海内外名家为庄毅公诗文创作的50多幅作品,书法家谢德萍的“柳岸熏风”笔墨酣畅,画家孔德良的“万里长城” 意境深邃;宋文明廊柱联“至大至刚不愧北国好汉,有为有守足资千秋典范”,表现着台湾同胞的敬贤情怀。
  敬贤厅在宫阙门东侧与铭德厅相对。影壁为 “一品当朝”博古。书法家应中逸、流萤、吴廷富等赞颂庄毅公的100多幅诗文作品在厅内轮展;董戈翔的 “一身正气忠胆仁义堪衡鉴,两袖清风直诚旷远见精神”题联,诗人汪玉良的“民族英雄,千古奇杰” 题词,道出各民族共同心声;马少青的 “像挺拔巍峨的太子山,像清澈透明的大夏河,您的形象如高山令人仰慕,您的精神似江河催人奋进”条幅等,高度概括着人们对庄毅公的敬仰及对重建壮举的赞美。书柜展出地方文献、文史书籍1000多册,供参观者阅览。
  彩绘照壁位于墓园后墙中央。中间大照壁为王竑戎装画像,威武刚毅,周边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两侧照壁绘“力挽狂澜”、“保卫北京”、“济民百万”、“西北大捷”重大场面;壁柱金字为“千古人豪千秋颂,万世衡鉴万代尊”。在照壁前面的松柏走廊,制作10座双面宣传橱窗,变换展出80幅王尚书事迹连环画,200多幅墓园建设、游人参观图片及海内外书画家作品。
  墓园具有考古、瞻仰、游览、观光等多重价值,临夏州、市历届政府十分重视景观的文物古迹保护和开发建设。1994年,临夏市政府重新将其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后先后定为市、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正式开放,每年接待中小学生、中外参观者5万多人。特别是清明、“五·一”、“五·四”、“七·一”等重大节日,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大批干部、各族群众云集博物馆,在观赏胜境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王竑故里有个“仁义巷”名扬全国。据各民族群众世代传说,王尚书京城做官时,家乡邻居建房占了他家的一些地方,家人寄书要他设法要回。王竑赋诗一首:“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五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邻居收信后深受教育,互让出一个“一丈巷”,后被誉为“仁义巷”,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各地多流传此类故事,有关专家已从诗品、时间、遗址和多民族传承等层面考证确认。
  2009年,墓园更名为王竑文化博物馆,临夏市政府核批三名文物管护员开展日常工作。2010年,由州内外有关领导、专家协商在博物馆成立王竑文化研究会,并召开首届学术研讨会,编印《王竑文化论文集》,专家们认为,“王竑文化是临夏、甘肃的名牌、品牌”, 王竑文化博物馆“是传承、保护、研究、弘扬王竑文化的中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正廉洁警示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
  500多年来,王竑光辉业绩、人格魅力、遗留诗文构成的精神遗产,墓园、后裔中遗传的明代文物,诸多史书方志、文人墨客等记述的文史资料,各民族中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故事等,形成爱国爱民、勤政廉洁、团结礼让的王竑文化,长久地滋养着家乡各族人民。近20年来,国内外媒体发表有关王竑的各类文章上千篇,出版发行《王竑》、《王庄毅公纪念文集》、《铁笏尚书》、《王竑画传》等多种书籍,甘肃省电视台拍摄《王竑故里》、《仰望庄毅公》、《寻访王尚书》等专题片,王竑文化进入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合并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20例P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脑血管病将其分为合并脑血管病组(57例)和未合并脑血管病组(63例),观察和比较2组的病
目的研究术中采用综合措施在预防直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中的疗效.方法对在1990~1995年间术中采用综合措施,术后随访满5年的72例手术患者和1990年前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切除的60例
白瓷是华夏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枢纽,其生命力之强、古人对其创新之执著,是其他颜色釉瓷品种难以相比的。从南北朝到明、清,老树新花的白瓷以及白瓷的审美文化交织着千丝万缕的华夏
顾名思义拴马桩是拴牲口的柱子,它的出现与人们饲养牲口有关,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就生动雕刻有马拴在拴马桩的图像,例如,1911年4月,四川永川西北乡冰糟村崖墓出土石棺上刻有一马栓在柱上;1994年,四川新津鄧双乡石广湾岩墓出土石棺上刻一马拴在柱上,柱顶还刻一猴。唐代韩干画《照夜白图》绘一桩拴一马,元代任仁发《饲马图》也是此类内容,所以说栓马桩源远流长。在陕西关中一带至今遗存大量石质拴马桩,对此我们进行
噫吁嚱,危乎高哉,登天之易易于履平地。坐见万里滚滚无际之波涛,祁连罗列如儿曹,千山万山倏忽一发轻飞等鸿毛。元气合围穷眸子,坤轴旁薄相吞交。黄河如带巧钩缭,万壑栉比纷秋毫。快哉御风行,四周天扫皆容包。淮南颇亦携鸡犬,云龙上下愈与郊。①大云如海轩然至,万态奇谲陈层霄。初见匹练拔山出,引之万缕飞龙蛟。夭娇妍异争向人,过眼良驯手可招。渐幻狞狰翻百技,能以恶兽化鲛绡。万马奔腾相斗蹙,贲育莫敌虎狼骄。俄见万顷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04—2015-01我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180例,其中基于MRI诊断的患者62例(MRI组),基于MRA诊断58例(MRA组),基于DSA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学科,在人才培养上不仅需要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要考虑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该文从实验教学、实训教学
目的探讨常规拔T管所致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8月至2002年2月治疗14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常规拔T管后所致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的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应用标准抗心衰药物,包括β-阻滞剂、ACEI以及利尿剂,其他调脂药
病人: 男, 29岁. 因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 d以"肠梗阻"收住院.体检: 体温38℃, 呼吸22次/min, 脉博108次/min, 血压68/30 mmHg. 神志清楚, 精神差, 急性痛苦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