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调查当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进程中,还有不少地区的部分村还处于集体经济“空壳”的不利状况,为此如何加快农村整体发展步伐,尽快实现集体经济“空壳村”脱贫解困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面临的困境
前期各级党委政府围绕集体经济“空壳村”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分别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工作,但是,其当前面临的困境仍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有债务无积累。村内无企业,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同时债权无法兑现而债务繁重。2、有产品无产业。传统农业村,其经济作物单一,传统粮食和经济作物二分天下,分散种养现象突出,加上缺乏专业农业合作组织,经济作物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因此不能给农民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3、有资源无规划。虽然其地质遗迹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众多,但均未有效开发,盘活农村土地等集体资源还有待时机。4、政策扶持有限。客观上看,由于这些村一般不属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行列,且属于偏远山区村,区位优势不明显,获得上级政策扶持极为有限。5、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原因,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农村发展长期得不到有效投入;通村公路里程很少,硬化率更低,农业灌溉基础设施不健全,村级产业仍然停留在“小而全、多而杂、松而散”的层次,缺乏发展的必要基础。6、群众素质不高。据统计“空壳村”的劳动力资源中初中以下的较低学历要占到劳动力人数的90%以上,农村发展主体的整体素质不高,实用性技能人才缺乏,农村经济能人、种养大户严重偏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能力不强,收入难以提升。
二、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面对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已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进程这一不利现状,专家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民的产业发展积极性,直接决定着村级发展的水平。一是积极多方争取。要主动抓好对上争取工作,力争使更多的建设项目落户本地;要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广泛寻求社会团体和个人自主提供资金扶持;要引导群众积极主动支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二是严格质量标准。要树立良好的“工程形象”,并着重抓好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农田水利灌溉等工程的质量管理,创优农村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强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命脉”保障。三是科学运行管护。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突出农民群众的管护主体地位,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要积极探索设施管理维护的新措施、新方法,逐步增强基础设施为村级发展、农民增收护航的能力。
2、打造优势产业为龙头。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产业是关键,集体经济“空壳村”更是如此。立足村级实际,科学制订发展规划,调动一切因素,打造优势产业,是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要立足本村实际,选准优势产业,并强力予以推进。通过突出“三个引导”和“三个扶持”,即突出政策引导、突出规划引导、突出效益引导,抓好用地扶持、技术扶持、资金扶持,积极促成土地向大户集中,向种植养殖能人集中,走“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发展道路,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优。二是积极培育合作组织。要加快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步伐,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和销路难的问题,推动产业迅速壮强。三是努力提高产品品质。要在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特色优质的路子,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农业优势产品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在抓好品种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分类管理,坚持“一手抓建园、一手抓改造”,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户采用绿色环保技术进行管理,提升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发挥特色产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优势。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经济是农村发展的传统经济之一,要以就业培训、组织输出、创优服务为抓手,促进劳务经济的提档升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加强就业培训。要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培训网络资源,以远程教育网络为阵地,积极组织对农民工的培训。在重点培训的基础上,适当将农村实用技能纳入培训内容,并形成竞争优势。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劳务输出方面的作用,联合上级部门,积极探索输送劳力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实施“订单培训”、“委托培训”;要进一步做好与相关单位的衔接工作,全力抓好协调服务,为务工人员“牵线搭桥”;要及时提供信息,鼓励支持务工人员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实现就近就地转移。三是创新服务环境。要关注留守子女老人问题,发动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衣食起居等各方面的问题;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全村劳动力普遍接受1-2次培训,掌握2-3门技术,确保每户都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4、优化发展环境。要突出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效益的理念,千方百计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汇聚发展因素,营造加快发展的合力。一是加强班子建设。村级干部是农村发展的主推力量。以提升“两委”班子整体合力为目标,不断加强班子建设,强化服务发展、群众的本领。二是营造发展氛围。要努力挖掘内力,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保守思想,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创新发展理念,真正形成全村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争取外部支持。要充分借助外力发展,始终坚持加强同帮扶单位的联系,积极沟通交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同上级单位的联系,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形成各方支持村级发展的合力。
一、当前面临的困境
前期各级党委政府围绕集体经济“空壳村”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分别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工作,但是,其当前面临的困境仍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有债务无积累。村内无企业,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同时债权无法兑现而债务繁重。2、有产品无产业。传统农业村,其经济作物单一,传统粮食和经济作物二分天下,分散种养现象突出,加上缺乏专业农业合作组织,经济作物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因此不能给农民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3、有资源无规划。虽然其地质遗迹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众多,但均未有效开发,盘活农村土地等集体资源还有待时机。4、政策扶持有限。客观上看,由于这些村一般不属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行列,且属于偏远山区村,区位优势不明显,获得上级政策扶持极为有限。5、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原因,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农村发展长期得不到有效投入;通村公路里程很少,硬化率更低,农业灌溉基础设施不健全,村级产业仍然停留在“小而全、多而杂、松而散”的层次,缺乏发展的必要基础。6、群众素质不高。据统计“空壳村”的劳动力资源中初中以下的较低学历要占到劳动力人数的90%以上,农村发展主体的整体素质不高,实用性技能人才缺乏,农村经济能人、种养大户严重偏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能力不强,收入难以提升。
二、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面对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已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进程这一不利现状,专家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民的产业发展积极性,直接决定着村级发展的水平。一是积极多方争取。要主动抓好对上争取工作,力争使更多的建设项目落户本地;要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广泛寻求社会团体和个人自主提供资金扶持;要引导群众积极主动支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二是严格质量标准。要树立良好的“工程形象”,并着重抓好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农田水利灌溉等工程的质量管理,创优农村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强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命脉”保障。三是科学运行管护。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突出农民群众的管护主体地位,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要积极探索设施管理维护的新措施、新方法,逐步增强基础设施为村级发展、农民增收护航的能力。
2、打造优势产业为龙头。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产业是关键,集体经济“空壳村”更是如此。立足村级实际,科学制订发展规划,调动一切因素,打造优势产业,是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要立足本村实际,选准优势产业,并强力予以推进。通过突出“三个引导”和“三个扶持”,即突出政策引导、突出规划引导、突出效益引导,抓好用地扶持、技术扶持、资金扶持,积极促成土地向大户集中,向种植养殖能人集中,走“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发展道路,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优。二是积极培育合作组织。要加快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步伐,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和销路难的问题,推动产业迅速壮强。三是努力提高产品品质。要在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特色优质的路子,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农业优势产品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在抓好品种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分类管理,坚持“一手抓建园、一手抓改造”,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户采用绿色环保技术进行管理,提升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发挥特色产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优势。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经济是农村发展的传统经济之一,要以就业培训、组织输出、创优服务为抓手,促进劳务经济的提档升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加强就业培训。要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培训网络资源,以远程教育网络为阵地,积极组织对农民工的培训。在重点培训的基础上,适当将农村实用技能纳入培训内容,并形成竞争优势。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劳务输出方面的作用,联合上级部门,积极探索输送劳力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实施“订单培训”、“委托培训”;要进一步做好与相关单位的衔接工作,全力抓好协调服务,为务工人员“牵线搭桥”;要及时提供信息,鼓励支持务工人员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实现就近就地转移。三是创新服务环境。要关注留守子女老人问题,发动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衣食起居等各方面的问题;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全村劳动力普遍接受1-2次培训,掌握2-3门技术,确保每户都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4、优化发展环境。要突出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效益的理念,千方百计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汇聚发展因素,营造加快发展的合力。一是加强班子建设。村级干部是农村发展的主推力量。以提升“两委”班子整体合力为目标,不断加强班子建设,强化服务发展、群众的本领。二是营造发展氛围。要努力挖掘内力,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保守思想,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创新发展理念,真正形成全村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争取外部支持。要充分借助外力发展,始终坚持加强同帮扶单位的联系,积极沟通交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同上级单位的联系,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形成各方支持村级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