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战略目标”,围绕此“战略目标”,结合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有效“战术”,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思维;战略;战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09-01
《周易》有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意指通过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高中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只想得到一个结果,即提高高中生的能力。高中生的“能力”通常表现在他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可以说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如何提高学生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努力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能力的提高最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运动”,一切能力的产生均取决于学生的思维。如同一场成功战役需要总指挥运筹帷幄,提前制定详细且有效的战略战术一样,高中历史教学如想达到预期效果,同样需要科学的“战略”和合理的“战术”。 本文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战略目标”,对如何围绕此“战略”组织有效“战术”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思想与活力。
一、铺设思维的“基石”
高中生的“思维”来自于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他们“思维”能力的产生是在掌握了知识之间存在的种种联系之后,通过认知、积累与整合然后完成创新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脱离了基础认知的思维培养只能是一场空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准确认知,让其成为思维的“基石”。在指导学生认直听讲、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对重点、难点进行准确记忆,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何让自己的思维“动”起来,变书本知识为任由自己“操控”的已有经验。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如果想对历史事件了解得更加清楚和深刻,就要把握好几个“要素”,即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以及事件在当时所造成的影响。教师从这几个要素出发,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认知的“技巧”,清晰知识的脉络。然后将第二次鸦片战争事件交由学生自行分析、思考、研究、归纳,并形成自己的结论。
二、点燃思维的“火焰”
不管是前之古人,还是今之来者,凡教育者都从实践中得出一个真理: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让学生能够在某个氛围中,想思、敢思、乐思,并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将自己所思进行“忘我”的表现,逐渐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时,先用问题为学生模拟创建一个“生活化”学习场景:如果你是某个企业的负责人,准备投资建厂,你认为哪些条件是必须具备的。这是让学生从生活联想到“工业”的一个非常直接的方法,尤其是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大胆创造。而在教师对“工业革命”的产生与过程进行详细讲解之后,再抛出问题:我国的历史发展哪些方面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有效地将中、外进行了关联,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与知识进行了分析后,认识到工业革命的结果是西方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国力强大。但当时西方国家强大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侵略,而当时贫弱的中国无可幸免地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争夺目标,这就是鸦片战争一再爆发的原因。仅仅一个引导性问题,就将工业革命与中国发展联系在一起,也将学生学过的鸦片战争的旧知与新知进行了有效衔接,让他们对历史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好奇,而正是这份“好奇”成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三、开启思维的“智慧”
很多高中生容易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不是学历史的“料”,不管是否掌握到了学习的技巧,历史对于他们来说总是如同“天书”一般晦涩难懂。我们相信,学生之间的智力与智商都是不相上下的,为什么在学习效果方面却会出现很大差异,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是否已经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大门。学生的思维犹如一个藏有无数智慧的宝库,教师只有找到打开宝库的钥匙,才能够开启这些智慧,并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智慧,将知识转化为受用终身的财富。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引、善启,善于创新地让学生激活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分析历史。如在讲到一些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历史。这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动用”自己的思维智慧进行大胆猜想,课堂气氛更为热烈。在热烈的讨论和探究中,学生的思想活跃,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结束语
明确“战略”目标,选择合理“战术”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探明教学之本源,返璞归真,围绕“战略”目标采取多种“战术”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教学之本,教育之本。
参考文献:
[1]陈贵珍.高中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高中生学习,2014(05).
[2]郭亚龙.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方法的探究[J].青少年日记,2013(02).
[3]戴军.历史教学创新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01).
关键词:创新;思维;战略;战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09-01
《周易》有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意指通过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高中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只想得到一个结果,即提高高中生的能力。高中生的“能力”通常表现在他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可以说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如何提高学生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努力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能力的提高最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运动”,一切能力的产生均取决于学生的思维。如同一场成功战役需要总指挥运筹帷幄,提前制定详细且有效的战略战术一样,高中历史教学如想达到预期效果,同样需要科学的“战略”和合理的“战术”。 本文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战略目标”,对如何围绕此“战略”组织有效“战术”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思想与活力。
一、铺设思维的“基石”
高中生的“思维”来自于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他们“思维”能力的产生是在掌握了知识之间存在的种种联系之后,通过认知、积累与整合然后完成创新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脱离了基础认知的思维培养只能是一场空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准确认知,让其成为思维的“基石”。在指导学生认直听讲、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对重点、难点进行准确记忆,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何让自己的思维“动”起来,变书本知识为任由自己“操控”的已有经验。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如果想对历史事件了解得更加清楚和深刻,就要把握好几个“要素”,即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以及事件在当时所造成的影响。教师从这几个要素出发,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认知的“技巧”,清晰知识的脉络。然后将第二次鸦片战争事件交由学生自行分析、思考、研究、归纳,并形成自己的结论。
二、点燃思维的“火焰”
不管是前之古人,还是今之来者,凡教育者都从实践中得出一个真理: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让学生能够在某个氛围中,想思、敢思、乐思,并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将自己所思进行“忘我”的表现,逐渐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时,先用问题为学生模拟创建一个“生活化”学习场景:如果你是某个企业的负责人,准备投资建厂,你认为哪些条件是必须具备的。这是让学生从生活联想到“工业”的一个非常直接的方法,尤其是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大胆创造。而在教师对“工业革命”的产生与过程进行详细讲解之后,再抛出问题:我国的历史发展哪些方面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有效地将中、外进行了关联,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与知识进行了分析后,认识到工业革命的结果是西方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国力强大。但当时西方国家强大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侵略,而当时贫弱的中国无可幸免地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争夺目标,这就是鸦片战争一再爆发的原因。仅仅一个引导性问题,就将工业革命与中国发展联系在一起,也将学生学过的鸦片战争的旧知与新知进行了有效衔接,让他们对历史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好奇,而正是这份“好奇”成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三、开启思维的“智慧”
很多高中生容易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不是学历史的“料”,不管是否掌握到了学习的技巧,历史对于他们来说总是如同“天书”一般晦涩难懂。我们相信,学生之间的智力与智商都是不相上下的,为什么在学习效果方面却会出现很大差异,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是否已经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大门。学生的思维犹如一个藏有无数智慧的宝库,教师只有找到打开宝库的钥匙,才能够开启这些智慧,并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智慧,将知识转化为受用终身的财富。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引、善启,善于创新地让学生激活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分析历史。如在讲到一些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历史。这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动用”自己的思维智慧进行大胆猜想,课堂气氛更为热烈。在热烈的讨论和探究中,学生的思想活跃,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结束语
明确“战略”目标,选择合理“战术”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探明教学之本源,返璞归真,围绕“战略”目标采取多种“战术”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教学之本,教育之本。
参考文献:
[1]陈贵珍.高中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高中生学习,2014(05).
[2]郭亚龙.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方法的探究[J].青少年日记,2013(02).
[3]戴军.历史教学创新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