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科技发展飞快,如何结合经济环境和发展需求,做好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职院学生工作者当前的重要课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工作应该有所创新和提高。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并对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模式提出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思想政治教育;工学结合;科学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现代高职教育的主要模式。国发[2005]35号、教高[2006]16号、教高[2008]5号等国家权威文件多次强调,高职教育要探索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推行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督促全国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广泛深入地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定位,决定了高职院一切内部组织、管理、规范形式等的转变。学生管理是学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紧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其科学化管理应适宜专业、课程改革的特点。本文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下,对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模式作了一番思考与探索。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它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管理等机制体制层面与企业合作的状况。“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所有工作都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其内容和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必然之路。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系统解决好如何建立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如何保证教学实施中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应如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工作等问题。所以,“工学结合”不是仅仅包含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更不是教学部门独立承担的工作,而是要靠全院师生员工、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推进的工作。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下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的过程就是教与学不断在真实情境下实施的过程,只要教与学的环节仍然存在,学生工作就依然存在。工学结合中的“工”和“学”都需要学生管理,只是在企业真实情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和传统模式有所区别,主要区别在场所的改变、管理文化的改变、人员的改变、考核制度的改变。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新矛盾、新问题,如学生分布分散,辅导员照顾不过来;实际操作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生对企业管理的不适应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进,必将打破常规教学时间安排,改变教学场所,学生的角色、作用、责任也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要让学生适应角色、责任的变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辅导和过程引导,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参与校企的教改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也相应地改变,学院教育和管理必须以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培训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基本原则,从而开展一系列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3.1制定规范有序的组织管理形式
(1)实施实习基地企业化管理。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组”,订立章程,明确职责,双方领导定期互访把握合作方向。学院派出专人负责实习班的教育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同时兼顾与企业的协调,落实生产计划。企业也应派出专人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落实技术指导等工作。
(2)强化班级组织管理。学院与企业联合招收的学员,均按照班级建制进行组织管理,如“订单式培养” 班级。
(3)加强学生自我管理。选拔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班组长,既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也协助管理所在企业岗位的生产,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其相应的管理能力。
3.2加强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学生对我们职教理念是否理解,是否配合,这是我们育人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些学生对到企业实习认识模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对他们进行价值观、职业观教育,把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3.3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制度
包括参加“工学结合”模式学习的申请制度、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习成绩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和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
3.4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形势下,更需要辅导员“懂行”。辅导员不仅要懂学生的专业,更要了解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学生将来从事的工种、工作过程及生产过程管理情况和要求。具备这些能力,辅导员才能更好地为培养高职人才服务,才能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这说明辅导员具备工作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历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辅导员要有一定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验。一个“懂行”的辅导员,才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增强学生的信赖感,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提高指导学生的针对性。
3.5加强学生党建进企业的工作
(1)将学生党建工作延伸到企业。建立企业基层党组织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学院与企业党组织共同建立组织生活、思想汇报、考察培养、推优评议等制度,选定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2)建立临时党支部、联系人与蹲点制度。在企业里成立临时党支部,配合企业党组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同时负责在无党组织的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与考察工作。建立党建联系人与蹲点制度,学院选派专业教师、辅导员定期蹲点与走访企业,和企业一起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工作情况。
(3)建立党建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平台,解决“工学结合”带来的时空限制,如QQ 群、网上党校等。
还可以考虑校企双方共同开展校企文化活动,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专业技能活动的指导,学校到企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等,加强校企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培育学生的企业文化修养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建东,丁世祥.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的探讨[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0,(2).
[2]蒋小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适应“校企合作”模式[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92).
[3]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4]黄坚,宋丽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实践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2).
[5]王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與思想教育,2010,(5).
【关键词】高职院;思想政治教育;工学结合;科学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现代高职教育的主要模式。国发[2005]35号、教高[2006]16号、教高[2008]5号等国家权威文件多次强调,高职教育要探索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推行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督促全国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广泛深入地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定位,决定了高职院一切内部组织、管理、规范形式等的转变。学生管理是学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紧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其科学化管理应适宜专业、课程改革的特点。本文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下,对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模式作了一番思考与探索。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它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管理等机制体制层面与企业合作的状况。“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所有工作都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其内容和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必然之路。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系统解决好如何建立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如何保证教学实施中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应如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工作等问题。所以,“工学结合”不是仅仅包含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更不是教学部门独立承担的工作,而是要靠全院师生员工、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推进的工作。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下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的过程就是教与学不断在真实情境下实施的过程,只要教与学的环节仍然存在,学生工作就依然存在。工学结合中的“工”和“学”都需要学生管理,只是在企业真实情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和传统模式有所区别,主要区别在场所的改变、管理文化的改变、人员的改变、考核制度的改变。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新矛盾、新问题,如学生分布分散,辅导员照顾不过来;实际操作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生对企业管理的不适应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进,必将打破常规教学时间安排,改变教学场所,学生的角色、作用、责任也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要让学生适应角色、责任的变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辅导和过程引导,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参与校企的教改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也相应地改变,学院教育和管理必须以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培训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基本原则,从而开展一系列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3.1制定规范有序的组织管理形式
(1)实施实习基地企业化管理。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组”,订立章程,明确职责,双方领导定期互访把握合作方向。学院派出专人负责实习班的教育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同时兼顾与企业的协调,落实生产计划。企业也应派出专人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落实技术指导等工作。
(2)强化班级组织管理。学院与企业联合招收的学员,均按照班级建制进行组织管理,如“订单式培养” 班级。
(3)加强学生自我管理。选拔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班组长,既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也协助管理所在企业岗位的生产,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其相应的管理能力。
3.2加强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学生对我们职教理念是否理解,是否配合,这是我们育人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些学生对到企业实习认识模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对他们进行价值观、职业观教育,把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3.3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制度
包括参加“工学结合”模式学习的申请制度、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习成绩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和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
3.4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形势下,更需要辅导员“懂行”。辅导员不仅要懂学生的专业,更要了解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学生将来从事的工种、工作过程及生产过程管理情况和要求。具备这些能力,辅导员才能更好地为培养高职人才服务,才能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这说明辅导员具备工作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历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辅导员要有一定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验。一个“懂行”的辅导员,才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增强学生的信赖感,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提高指导学生的针对性。
3.5加强学生党建进企业的工作
(1)将学生党建工作延伸到企业。建立企业基层党组织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学院与企业党组织共同建立组织生活、思想汇报、考察培养、推优评议等制度,选定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2)建立临时党支部、联系人与蹲点制度。在企业里成立临时党支部,配合企业党组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同时负责在无党组织的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与考察工作。建立党建联系人与蹲点制度,学院选派专业教师、辅导员定期蹲点与走访企业,和企业一起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工作情况。
(3)建立党建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平台,解决“工学结合”带来的时空限制,如QQ 群、网上党校等。
还可以考虑校企双方共同开展校企文化活动,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专业技能活动的指导,学校到企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等,加强校企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培育学生的企业文化修养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建东,丁世祥.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的探讨[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0,(2).
[2]蒋小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适应“校企合作”模式[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92).
[3]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4]黄坚,宋丽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实践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2).
[5]王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與思想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