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难”之“诊疗”及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v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96-01
  做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幼儿教师,我深知睡午觉的好处:宝宝的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睡眠时他的脑垂体会分泌生长激素,帮助儿童长身体,还能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从早晨到中午,孩子参加了集体教育活动和各项游戏活动,身体一定很疲劳,睡眠要保证在1、5~2小时,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完成下午的活动,但现实情形是:很多孩子在家和幼儿园不愿意睡午觉,甚至为了逃避午睡还接回家。
  孩子排斥睡午觉主要表现在:
  1.在床上东翻西滚,枕头、被子散落在地上,自娱自乐。
  2.自己一个人咬着被子角或撕扯毛巾被线头。
  3.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嘻笑,影响别人休息。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不愿午睡?
  1.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按照规定的睡眠时间、睡眠环境以及成长的正常态度和方法,经过多次反复形成条件反射的结果。晚上睡得晚,白天起得晚,这是造成孩子午睡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孩子受到了外界的干扰,呈现兴奋的状态。
  比如,睡前用“狼来了,虎来了”等违反教育原则的恐吓方法,把宝宝吓得不敢动,最后带着一种可怕的形象和感觉进入梦乡。这样使宝宝产生怕睡眠、怕孤独的感觉。
  3.最亲近的人不在身边。
  对于小班幼儿,因为缺乏足够安全感,孩子自然就睡不着了。
  帮助孩子成功午睡的3大策略
  策略1:关注幼儿入睡前和入睡中的表现
  爸爸、妈妈和老师不防多做细心人,睡前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带豆子、发卡、小石子、小玩具等异物上床,由于这些小玩意,孩子在情绪上可能会处于欢快和兴奋状态,深怕睡后自己就看不到自己想看到的,不能做自己想做的,所以不愿睡觉。
  另外,幼儿很容易将这些小玩意放入鼻子、耳朵或嘴巴里,这样会造成孩子受伤、窒息等意外伤害事件。所以,一定要关注孩子入睡时的表现哦。
  策略2:创造良好的午睡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
  (1)睡眠的环境是事安静,温度是否适宜,空气是否清新,这些也是影响宝宝入睡的因素。
  (2)睡前帶领幼儿在院子里散会儿步,看看美丽的花草树木,闻一闻阳光的味道,这样可使孩子怀着愉悦的心情,不知不觉地进入甜甜的梦乡。
  (3)室内要尽量保持安静,可以放下窗帘,以免阳光刺眼;大人们说话的声音应尽量放低。
  策略3:合理满足孩子依恋情绪,呵护孩子午睡需求
  很多孩子会有依恋情绪,是由于家长抱在怀里睡或经常由家长陪睡所致,一旦依恋对象不在身边,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由于害怕,自然就会找一种心理寄托,如咬东西或抱着固定的玩具或枕头、毛巾被等,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恋物癖。
  开始时,我们可以尊重幼儿的意愿,允许孩子的恋物爱好,毕竟孩子刚从一个小家庭融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当中,应给他们一段适应的时间,我们能做到的是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入睡时抱抱孩子,轻拍他的身体,或抱着老师的手,有了安全感,会很容易地进入梦乡。等孩子建立起和看护人的信赖之后,会慢慢戒掉原先癖好,逐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总之,家长和老师应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入睡,家园配合,鼓励孩子多运动、多锻炼,吃得香,睡得好,身体棒棒样样好!
其他文献
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EHS)是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有机结合,其应用不仅可有效控制和防范事故的发生,降低人员伤害与环境污染,而且是建设生
【摘 要】日记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方式。日记不仅仅可以应用到语文学科上,还可以有效地应用到数学学科当中。通过数学日记来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反思能力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进行数学日记记录的过程,也是知识回顾复习,课堂表现反思,知识有效拓展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数学日记的引导,逐渐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反思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本文就针对基于提升学生应用与反思能力
针对水-能源-粮食(WEF)系统纽带关系复杂,系统安全性的定量评价存在不足的问题,在分析WEF系统协同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新疆各市域为例
在各高校精准发力,努力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今天,实验室为学生最大程度上提供了创新创业的优秀实验平台。因而,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分析了"双
高校实验室安全是保障全体师生人身安全和正常工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国内对于实验室安全教育软件方面却仍未系统化,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只侧重于实验室入学安全教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