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伦理学;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概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庞杂。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学说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育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精神是克己复礼,爱人。克己复礼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爱人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是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伦理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二)、义
义是指正当、正直这样的人品。儒家思想向来主张义高于一切。义利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力量。时代仍然需要正确的义利观,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所包含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等思想需要我们弘扬,“见利忘义”的观念也应该抛弃,但是,对于那些只重义而否认利的观点,我们也应予以扬弃,必须把握正确的利义观,不能偏激。
(三)、礼
礼是指礼仪、礼貌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继承。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现代价值。
(四)、智
智,即智慧、聪明,有智谋,有才能,智是道德智慧和道德理性的总和。智包括理智、理性、智慧,学识、明辨、远虑。作为道德理性,智的基本功能是明辨是非善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智是与仁、义、礼、信四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五)、信
信是指诚实守信、相互信赖、不虚伪这样的品行。“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都会成为虚假的假象。中国历史上都一直把背信弃义看作是恶行,“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现代社会更需要依靠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从“五常”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种组合的比较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仁、义、礼、智、信”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诚实守信,这就为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
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着和睦、和谐、和平的气氛。应当大力倡导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人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仁、义、礼、智、信”要求每个人都要克服不良习气,端正不良行为。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与国格的势利小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现在倡导的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就是“五常”。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各种各样的磨难,仍然能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有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推动着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伦理学说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儒、墨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不同,但都含有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升华的内容。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就整体而言是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的,但其中不乏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诚信、谦敬、礼让、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这些传统美德,历经千年而不衰,就说明了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最迫切需要的是要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认真地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那些合理的内容,批判地继承,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其焕发生机,使它能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对我国的长治久安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传统伦理学;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概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庞杂。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学说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育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精神是克己复礼,爱人。克己复礼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爱人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是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伦理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二)、义
义是指正当、正直这样的人品。儒家思想向来主张义高于一切。义利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力量。时代仍然需要正确的义利观,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所包含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等思想需要我们弘扬,“见利忘义”的观念也应该抛弃,但是,对于那些只重义而否认利的观点,我们也应予以扬弃,必须把握正确的利义观,不能偏激。
(三)、礼
礼是指礼仪、礼貌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继承。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现代价值。
(四)、智
智,即智慧、聪明,有智谋,有才能,智是道德智慧和道德理性的总和。智包括理智、理性、智慧,学识、明辨、远虑。作为道德理性,智的基本功能是明辨是非善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智是与仁、义、礼、信四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五)、信
信是指诚实守信、相互信赖、不虚伪这样的品行。“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都会成为虚假的假象。中国历史上都一直把背信弃义看作是恶行,“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现代社会更需要依靠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从“五常”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种组合的比较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仁、义、礼、智、信”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诚实守信,这就为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
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着和睦、和谐、和平的气氛。应当大力倡导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人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仁、义、礼、智、信”要求每个人都要克服不良习气,端正不良行为。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与国格的势利小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现在倡导的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就是“五常”。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各种各样的磨难,仍然能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有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推动着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伦理学说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儒、墨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不同,但都含有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升华的内容。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就整体而言是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的,但其中不乏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诚信、谦敬、礼让、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这些传统美德,历经千年而不衰,就说明了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最迫切需要的是要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认真地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那些合理的内容,批判地继承,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其焕发生机,使它能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对我国的长治久安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