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现代价值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udipao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伦理学;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概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庞杂。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学说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育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精神是克己复礼,爱人。克己复礼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爱人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是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伦理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二)、义
  义是指正当、正直这样的人品。儒家思想向来主张义高于一切。义利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力量。时代仍然需要正确的义利观,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所包含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等思想需要我们弘扬,“见利忘义”的观念也应该抛弃,但是,对于那些只重义而否认利的观点,我们也应予以扬弃,必须把握正确的利义观,不能偏激。
  (三)、礼
  礼是指礼仪、礼貌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继承。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现代价值。
  (四)、智
  智,即智慧、聪明,有智谋,有才能,智是道德智慧和道德理性的总和。智包括理智、理性、智慧,学识、明辨、远虑。作为道德理性,智的基本功能是明辨是非善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智是与仁、义、礼、信四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五)、信
  信是指诚实守信、相互信赖、不虚伪这样的品行。“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都会成为虚假的假象。中国历史上都一直把背信弃义看作是恶行,“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现代社会更需要依靠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从“五常”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种组合的比较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仁、义、礼、智、信”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诚实守信,这就为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
  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着和睦、和谐、和平的气氛。应当大力倡导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人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仁、义、礼、智、信”要求每个人都要克服不良习气,端正不良行为。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与国格的势利小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现在倡导的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就是“五常”。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各种各样的磨难,仍然能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有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推动着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伦理学说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儒、墨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不同,但都含有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升华的内容。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就整体而言是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的,但其中不乏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诚信、谦敬、礼让、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这些传统美德,历经千年而不衰,就说明了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最迫切需要的是要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认真地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那些合理的内容,批判地继承,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其焕发生机,使它能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对我国的长治久安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重在探讨理学与宋代之前哲学思想的关系,以推理阐释的方式论证了理学是以孔孟的“人性伦理”为核心,参考老庄哲学的宇宙论与认识论为之作出了修正。  【关键词】:理学;孔孟儒学;老庄思想;融合;修正  宋明理学作为维护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在中国历史上粉墨登场并生生不息地演绎了七百多年绝非偶然。一切事物的发展皆有其运行规律,理学是在旧有思潮中孕育的,是“旧思想经全盛以后,如果之极熟
期刊
【摘要】: “权能分治”思想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所提出来的关于国家政治权力的一种学说,它是对民权主义的又一大创造,其所构建的政治体制后来被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但随着“训政”的实施,“权能分治”思想中的“政权”与“治权”也已开始逐渐被国民党当局所控制,“权能分治”思想同样难以逃脱沦为南京国民政府实施一党专政工具的命运。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权能分治;政权;治权  “权能分治”思想
期刊
【摘要】:卡西尔认为,神话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在认识能力低下的时代,只有借助神话来抵抗对死亡和对自然现象的恐惧。此外,卡西尔还依据宗教的演变,提出了三种神祗:瞬息神、功能神和人格神。神话与宗教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神话是早期的宗教。  【关键词】:宗教;神话;神  一提及神话,大多数唯物主义者认为神话是虚构的、虚幻的故事。而实际上,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神话是一个民族对宇宙万物、人类起源的理解
期刊
【摘要】: 《向导》关于武装斗争思想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武装斗争力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工农运动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且认识到了“只有全国工人、农民、兵士之联合的大暴动,”[1]才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  【关键词】:《向导》;武装斗争:革命  《向导》(1922年9月—1927年7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始于1922年8月召开的杭州西湖会议。《向导》从创
期刊
【摘要】: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包括硬实力的发展,还包括软实力的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后,各国经济的发展既是带给国家物质的增长,更是蕴含着文化繁荣的因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我国文化安全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我们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的过程中,更要遵循基本原则,坚定指导思想一元化,实现文化多样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认真落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指导思想;
期刊
【摘要】: 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是我们解决好一切问题的前提。结合农村当前实际状况,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根据农民群体的特点,选择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任务。  【关键词】: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路径  第一, 积极丰富人才资源。  农村地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比较少,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凤毛麟角 ,当前,农村居民的老弱病幼人口比例大,鼓励和引进有志
期刊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演进  从词源上看,“虚无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虚无化”指的是完全毁灭和消失的过程。雅克比在1799年第一次使用了“虚无主义”这一词语,意指唯有我们感官所获得的存在者才能现实地存在着,其余一切皆为虚无。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虚无主义”准确无误地切中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说,伴随着资产阶级时代的到来,以资本为主导的物的世界取代了价值世界,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对象,这一
期刊
【摘要】:毛泽东是我国当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军事经典著作中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理,其中所体现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军事哲学思想活动的灵魂,是军事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研读毛泽东军事著作,对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进行分析、并深入探寻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深刻内涵和主要内容、进而阐明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
期刊
前言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数量众多的民族。苗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他们的祖先蚩尤以及他的族人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带。根据2010年的国家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其中主要分布在以贵州为中心的中南和西南的各省山区里。同时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除了我国外,苗族也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有着部分人口,还有一部分
期刊
【摘要】:一般地,无论在消费者眼中还是法律框架内,品质保证功能都被认为是商标的基本功能之一,然而商标和商品质量的联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牢靠。一方面,企业的本质在于盈利,依靠企业自律来保证商品质量的稳定性风险重重;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貌似重视商标的质量保证功能,却仅限于抽象的和宣示性的规定,难以实际发挥作用。所以,构建商标商品质量监督机制需要各种制度各个部门联动发挥作用。  【关键词】:商标;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