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几种方法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看老师所受内容是否全面、深入,他更依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莱的昏庸,商封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過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响、影视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例如,我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止上述四种导入方法,还有其他种类的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诸如有学者认为,创设历史情景法、对联导入法、叙家乡,引起热忱等导入方法,但是笔者以为,这些导入方法完全可以融入进上述四中教学导入方法之中,完全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种导入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随着历史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深入,新的教学导入方法还会被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上述教学导入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老师在设置教学导入时完全可以将他们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平县南韩村乡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教给学生的物理知识,对许多学生来说,在其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可能派不上什么用场,但如果我们能注重科学思想方法内容的挖掘,并把它与我们所传授的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传输的系统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就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在比较中求迁移、求创新的思维策略,从而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
当前,新课程实施在各地各学校得到深入开展,许多学校通过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讲授知识的积极性。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已成为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教师必须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摘要: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沒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展开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关键词 :引导想象 引导学习 思想结晶  一、运用多媒体,引导想象。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理解“潋滟”
摘要: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应该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有的放矢 培养能力 逻辑思维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我国传统体育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要想保证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教师就必须有效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笔者在此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长期体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下几点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途径方法,供广大师生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 有效性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拟从初一数学的第一堂课激情引趣,到学生学法的指导,到实际教学中稳扎稳打,再到根据学生撑握知识程度的参差不齐而采取分层分组教学等方面浅析了如何做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  关键词:兴趣 信赖 学习方法 进度 和谐  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但刚步入初中的新生因课程种类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深,教学內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
摘要:数学无时无处不体现思维,正如著名哲学家加里宁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去锻炼思维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关键词: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 能力培养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工作效力和智力的发挥。为了能
摘要:《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则,是使每个学生的英语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这是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的需要。因此,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正所谓“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