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音乐节奏感的作用与培养方式分析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从学龄前儿童直至研究生层面多个阶段的音乐教育不断完善和社会专业教育的互补。放眼当前艺术教育的环境,视唱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审美欣赏和感知能力,实现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节奏感的作用和培养的必要性


  节奏本身是一切艺术形式开展的脉络,也是艺术美感开展时的本源。无论是文学、舞蹈还是其它各种类型的艺术发展形势,节奏始终都是形成作品的关键要素。从生理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能够让他们从感性层面加强对于时间的管理和控制,对他们的动作协调和肢体平衡能力也具有现实作用,甚至影响到日后的思维能力。
  (一)提升美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始终跟随着节奏进行律动可以获得愉快的心情体验,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有非常明确的体现——例如我们走在路上听见了悦耳的歌曲,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起来;我们围着圈圈跳舞,也会尽力去追求动作和节拍的一致性。这正是因为节奏会让人们觉得心情愉悦,也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感知能力,就需要提升其节奏感知意识,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节奏本身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在和外界环境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当中,也会主动地接受来源于外界的信息。形成对于生活感知,培养对于生活的良好状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节奏感的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某些专业知识,在教学环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个人的平衡协调能力
  节奏感和肢体运动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对于舞蹈教学的作用也非常明确。肢体运动产生的节奏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但那些都是生活当中的原始节奏,并没有体现出艺术层面的韵律和节奏。舞蹈当中的艺术韵律节奏正是从这些节奏中突破而来,且这种节奏的练习对于提升肢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具有显著作用。从教学的具体要求来看,由简入深的肢体节奏训练有助于让学生利用身体记录的信息进行身体平衡协调练习,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的舞蹈作品训练工作。目前学生会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准确地把握节奏的变化情况,在早期的艺术教育活动当中培养个人的艺术素养。学生更加乐意接受那些动听而悦耳的节奏,尝试用具备节奏感的教学方法对儿童展开早期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接受外界信息,培养身心健康,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教育。
  (三)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
  基于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展开教学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缺乏对于一项活动的兴趣,那么我们在开展教育环节的过程当中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与舞蹈、音乐相关的能力和技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首要职责就是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前文也提到过,节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普遍存在,要想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感知和理解节奏,就应该基于现实生活进行培养,以更加形象鲜明的节奏和指导方法让学生感知到节奏的律动。

二、节奏感培养方法的深度探索


  (一)节奏训练的强化
  舞蹈教育与音乐的选择之间具有必然联系,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需求,我们可以进行节奏意识的专项训练,从反复强化的角度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同时体验舞蹈的快乐之处。例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学生经常见到的且非常感兴趣的事物,在音乐活动当中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各种节奏的正确认知。总而言之应用身体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表现,可以让学生形成对于动作的理解和认知,再通过教师的必要引导和启发,就能在反复训练的过程当中提升对于节奏的敏感与认知能力。
  在这一过程当中还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节奏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节奏的多样性,强调舞蹈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以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培养对于节奏的敏感程度,就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进程当中。例如在气息控制和情绪诱导环节,需要让学生切实达到完美的舞蹈境界,且感受到音乐在舞蹈动作中起到的推动力。无论音乐的高低和起伏感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训练要求与音乐节奏的多样性培养方面,都能为学生塑造艺术形象打好基础,让学生表现出的肢体动作具有层次性,在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具有对音乐的认知理解能力,更好地提升舞蹈作品的吸引程度。
  (二)从感性到理性的基础训练
  在经过前期的音乐梳理和内容整合之后,我们就需要让学生正式地进入专业节奏的训练过程当中。针对学生的专业性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的教學和课程格局,更加强调在训练技巧顺序方面的改进,将整个节奏感训练内容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基础内容的理解和训练,将对应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起点,逐步加强内容练习,尝试从单人训练过渡到多人组合活动,形成对节奏的感知认识,也让表面的感性信息转化为内部的理解信息,上升到对于节奏的理性认识。
  第二个部分则主要围绕舞蹈实践工作而展开,将舞蹈元素引入节奏训练当中,得以回归舞蹈本身的感性表达,在基础训练阶段中形成理性认知,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需要注意的是引入舞蹈元素不仅仅代表某些音乐素材的应用,还体现在日常训练和舞蹈动作的结合,这样一来也能在充分提升学生节奏感的同时强化音乐理解和鉴赏能力,将所有知识真实地进行“学以致用”。
  例如在某些舞蹈组合当中,音乐开始时学生的动作会出现一定的混乱情况,即学生在前奏音乐未响起时就抢先做动作,或是前奏音乐已经开始,但无法准确地把握前奏旋律的特点。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将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进行结合,引导他们形成对节奏感的表现力,优化学生的综合表现水平。舞蹈专业学生的表现欲和模仿能力都非常突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比较深入,所以教师可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联动,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在专业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形成比较理性的节奏感和艺术风格。
  (三)从理性到感性的实践教学
  前文提到了基础训练的有关内容,这一部分将重点围绕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进行专项训练。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们需要将学科内容和专业知识进行结合,让理性的节奏感融入至感性的肢体表现过程当中,不断强化层次更加丰富的节奏感。
  在初期的节奏巩固练习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部分舞蹈音乐对应的节奏特点,在常用音乐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然后让学生基于这些内容展开伴奏练习。如打击乐的学习环节可以让学生先训练单独的声部内容,然后注意到节拍的强弱处理,最后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片段和舞蹈视频资料辅助学习,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舞蹈节奏之间的相互交织和渲染。当然教学形式的开展可以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展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保障教学质量。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现有的素材布置教学任务,并让学生经过课后练习体现出教学效果,建构优化后的课堂教学框架。

三、结语


  节奏感为视听训练和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桥梁,也给未来阶段的舞蹈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探索工作本身也是专业课程的拓展分支,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才是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本次研究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专业实践课程的摸索,旨在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将专业的舞蹈知识教授给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培养节奏感,培养舞蹈能力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慧:《谈美感在舞蹈毯技课中的表现与创新》,《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6期。
  [2]赵肖,田泾璇,胡谦平:《钢琴伴奏在舞蹈基础训练中的应用探析》,《黄河之声》,2014年第6期。
  赵瑞新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刘雨晴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学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知识迁移等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思维源于生活的灵感,需要学生的真情实感与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力,也是“生活即语文”的传承发展。教师既然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主导,就应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思维蓝本,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思维的暴露。本文就此作了探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暴露思维 思维能力训练  一、倡导教师暴露思维过程  为学生严密思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法的定义和作用,并以清塘荷韵为例说明了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新时期的中职教师应该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媒体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当家做主”。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中职学生共同的特点是好动不喜静,要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嘴找到兴趣,给予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对于培养专业性音乐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对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以及声乐教学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水平改善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职院校音乐办学质量持续化提升;其二,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发展良好;其三,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内涵得以彰显。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不乏有许多显著的进步,但随着其逐步的发展,也暴露了一定
期刊
音乐教师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与综合素质培养思维,重视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对钢琴演奏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究与实践运用,提高学生们对钢琴演奏知识的认知程度,也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开展强化学生们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到大学生的课程基础与实际情况,分析钢琴教学所体现出的艺术特点探索更高层面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们通过演奏教学获得相关的知识体验并参与到基础练习中,这样能逐渐提高
期刊
摘 要: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做到有效评价,就是在态度上不能情绪化而要有激励性,方式上不能机械化而要情境化,语言上不能泛泛化而要有针对性,语气上不能消极化而要有积极性。这样,才能让有效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亮丽风景。  关键词: 有效评价 激励性 情境化 针对性 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高效的课堂教学更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