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一切思维都是从从问题开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看来,课堂的成功,问题设计是关键。好问题可以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教师深入挖掘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很重要的。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
1.1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使其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真实场景回放“感动中国——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感人氛围之中,我自然而然地抛出本节的第一个问题:“……感动之余,当用生物学的眼光审视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肾移植能够救治尿毒症?肾脏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尿毒症患者,但真正能进入学生视野的没有几个,自然也就无法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关注。而此时,真实问题情境的构建,将学生很快引入到所要探究的课题中来。面对这种真实的“挑战”和任务的驱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紧扣学习内容的真实问题真正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对于教材中的难点,我构建了一些“积极思维”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生物必修1的“细胞分化”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构建了一个“积极思维”栏目,具体如下:
①人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②想象一下,如果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只分裂而不发生其他变化,则发育成的人体会是怎样?
③正常情况下,人体没有发育成一个球状物或葡萄状,为什么?
④你的心肌细胞与大脑细胞都来自受精卵,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不同,而遗传物质一样吗?
⑤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有改变吗?身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吗?
⑥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皮肤细胞行吗?
⑦胰岛素的合成是受基因控制的,胰岛细胞产生胰岛素,说明胰岛基因在其细胞中得到表达,但皮肤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中胰岛素基因表达了吗?
⑧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有的基因能表达,有些基因不能表达,说明基因表达具有什么特点?
⑨细胞分化的实质是什么?
1.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着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2.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问时机主要指提问的课堂时机和提问后的等候时间,尤其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有的老师在提问后,缺乏等待的耐心,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地作出回答,老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需要足够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而是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学生。
如果老师在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详细、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以更多的依据为基础作出有预见性的回答,而他们的成就感也会明显增加。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不能“随便问”,更不能“惩罚问”,而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有好的课堂反应。
3.优化提问的思维方式
3.1所提的问题具有适度性
所谓适度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话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启发意义:“为了激励人们向前迈进,应使所给的问题具有一点的难度,但也不要难到高不可攀,因为望而生畏的难题必将挫伤人们继续前进的积极性。总之,适当难度的问题,应该成为人们揭示真理奥秘征途中的路标,同时又是人们在问题获得解答后的喜悦感中的珍贵纪念品。”这句话启示我们所提的问题应当难易适度,但是适度的标准怎样确定呢?
只有问题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和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例如:在讲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我利用学生已熟悉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推测基因自由定律的条件、实质与组合数,以及基因型种类与表现型比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胜心,从而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此同时,在提问时适当运用“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言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害羞、畏难的心理障碍。
3.2所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提问后目光应该扫视全体学生,产生群体效应,保证全体学生有时间、有动力对问题进行思考。对于整堂课的教学而言,教师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和聆听别人回答的权利。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学习成绩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课堂提问应能使全体学生都参加思考,不应该只针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
3.3问题要有启迪性
问题要有启迪性,即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言行有潜在的影响。教师讲完后总是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这样的提问效果平平。
综上,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
1.1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使其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真实场景回放“感动中国——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感人氛围之中,我自然而然地抛出本节的第一个问题:“……感动之余,当用生物学的眼光审视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肾移植能够救治尿毒症?肾脏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尿毒症患者,但真正能进入学生视野的没有几个,自然也就无法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关注。而此时,真实问题情境的构建,将学生很快引入到所要探究的课题中来。面对这种真实的“挑战”和任务的驱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紧扣学习内容的真实问题真正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对于教材中的难点,我构建了一些“积极思维”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生物必修1的“细胞分化”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构建了一个“积极思维”栏目,具体如下:
①人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②想象一下,如果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只分裂而不发生其他变化,则发育成的人体会是怎样?
③正常情况下,人体没有发育成一个球状物或葡萄状,为什么?
④你的心肌细胞与大脑细胞都来自受精卵,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不同,而遗传物质一样吗?
⑤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有改变吗?身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吗?
⑥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皮肤细胞行吗?
⑦胰岛素的合成是受基因控制的,胰岛细胞产生胰岛素,说明胰岛基因在其细胞中得到表达,但皮肤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中胰岛素基因表达了吗?
⑧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有的基因能表达,有些基因不能表达,说明基因表达具有什么特点?
⑨细胞分化的实质是什么?
1.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着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2.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问时机主要指提问的课堂时机和提问后的等候时间,尤其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有的老师在提问后,缺乏等待的耐心,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地作出回答,老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需要足够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而是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学生。
如果老师在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详细、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以更多的依据为基础作出有预见性的回答,而他们的成就感也会明显增加。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不能“随便问”,更不能“惩罚问”,而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有好的课堂反应。
3.优化提问的思维方式
3.1所提的问题具有适度性
所谓适度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话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启发意义:“为了激励人们向前迈进,应使所给的问题具有一点的难度,但也不要难到高不可攀,因为望而生畏的难题必将挫伤人们继续前进的积极性。总之,适当难度的问题,应该成为人们揭示真理奥秘征途中的路标,同时又是人们在问题获得解答后的喜悦感中的珍贵纪念品。”这句话启示我们所提的问题应当难易适度,但是适度的标准怎样确定呢?
只有问题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和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例如:在讲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我利用学生已熟悉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推测基因自由定律的条件、实质与组合数,以及基因型种类与表现型比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胜心,从而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此同时,在提问时适当运用“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言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害羞、畏难的心理障碍。
3.2所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提问后目光应该扫视全体学生,产生群体效应,保证全体学生有时间、有动力对问题进行思考。对于整堂课的教学而言,教师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和聆听别人回答的权利。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学习成绩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课堂提问应能使全体学生都参加思考,不应该只针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
3.3问题要有启迪性
问题要有启迪性,即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言行有潜在的影响。教师讲完后总是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这样的提问效果平平。
综上,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