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小有名气的心理学家、后来成为互联网人际关系与性关系知名研究者的Cooper,与他的同事一起发表了一篇基于实验心理学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们宣称:互联网将会带来一场新的性革命。现在看来,一语成谶。
社交媒体引爆性革命
十多年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在各种网吧、公司办公室、星级宾馆大堂使用自己的私人邮箱传递各种信息,QQ还鲜有人注册,而且多集中在一些网络技术类从业人士之中。一些著名的BBS成为人们尝试“网恋”这种新鲜事物的发源地,比如已成为时代记忆的“西祠胡同”。“网恋”之所以被冠以“恋”字,还在于中国第一代网民的高素质,以及他们无意中成就的“网恋”的那种浪漫、诗意。那是70后在他们二十多岁时的爱情信条,还有中国人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迅速培养起来的对于高科技、新事物特有的推崇,而不是排斥。就像痞子蔡在那本被誉为第一本网络小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所展示的一样,第一代网民赋予了“网恋”有点不真实的浪漫情怀。
如今,浪漫的“网恋”已经成为婚恋江湖的传说,借助婚恋网站、微信、陌陌等社交平台展开的交友活动已经开始慢慢变味。
根据《新周刊》做的调查,48名微信用户中,在“想通过‘摇一摇’达到滚床单目的”这一项中,有50%的男性和15%的女性坦承有这种想法。而微信联系人中熟人的比例,女性为80%,男性为30%。
在虚拟世界中,少了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情感约束力大打折扣。而这一切除了借助于匿名性强的互联网技术外,现实生活中日益开放的思想观念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62%的学生同意只要是和相爱的人,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85%的学生认为,已经发生性行为的男女不一定非得结婚。对于同性恋,约有60%受访同学抱持宽容态度,他们认为同性恋应该被允许。而62%的人则认为,珍视贞操是对人性的压抑。
这组数据乍看之下难免令人大吃一惊,但细细琢磨一番也就不难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性在某种情况下仍然是禁忌,但人们的态度的确变了:1979年第5期《大众电影》杂志在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男女主角接吻的照片引发全国大讨论;1985年,那本“粉红皮、两毛四、五个字”的《性知识手册》第一版就卖了50万册,顾长卫的电影《孔雀》有一幕场景向之致敬;1990年代,性用品商场遍地开花,同性恋酒吧出现;2003年,第一个安全套广告在电视中出现,广东举办首届性文化节,从此之后成为每年一次的盛举;2010年11月,日本女优苍井空注册微博,24小时之内粉丝数达到22.4144万,而在微博上宣称希望钓鱼岛事件和平解决之后,她的粉丝超过1300万……
此外,据国外某网站统计显示,2006年,全球范围内色情作品总计制造了97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消费量最大的是中国,占28%(271亿美元);第二是韩国,占27%;第三才是日本,占21%。国人在性开放的道路上似乎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亚洲国家。
新社交规则带来微性生活
打开微信,搜索“附近的人”,偶尔跳出一两个“不求门当户对,只求感觉到位”之类的个性签名。这样的人往往颇受“陌生人社会”的青睐。
同样是来自《新周刊》的调查,在“从加为好友到见面最快要多久”这一项中,分别有40%的女人和30%的男人选择一周内见面。见面后发生一夜情的概率在35%左右。
据中国新闻周刊网调查显示,有35%的人表示婚前婚后都没有身体出轨行为,而身体出轨的案例中有32%是通过社交媒体牵线才促成的。
如今,新興的社交媒体作为后起之秀,确实带来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微性”的生活模式。媒体人孙琳琳曾从三个方面解读过这种微性生活。
第一,微性是由社交媒体带来的一种浅尝辄止的新型关系。尽量少的语言,尽量短的时间,只进行最浅表的交流,所建立的关系也只是蜻蜓点水,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终止。
社交媒体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发生兴趣首先是因为一张指甲盖大的头像(男的坐车里、女的45度角最常见),然后是一两句话的自我介绍。QQ刚兴起的年代,人们还会谈论网友见光死的故事,可是在社交媒体促成的相见里,对方的样貌身份是否对版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反正很多人不是奔着恋爱去的。有人上陌陌就专为欣赏女孩头像,因为“基本都化妆,都挺漂亮的”。
第二,微性里的“性”,意义越来越微不足道,不再与婚姻、道德、责任这些概念搅合在一起。你可以认为人心不古,也可以将这理解为一种解脱。一切都是从一个人手里的手机直接到达对方的手机,使得这段关系理论上只与两个人有关。
这是社交媒体对两性关系影响最深的一点。要知道在以前,性曾是很严肃、很严重的事。过去,不被社会认可的性观念、性关系是可耻的,甚至仅仅是包里装着一张毛片在街上被警察逮住了,都可能导致一个人前途尽毁。但是如今,除非被“人肉搜索”,性是你个人的事。
第三,微性是无孔不入的,它不仅存在于两性关系中,也被拿来作为公共谈资、营销手段等。这一点年收入7亿以上的9158网站做到了极致。“吹吹牛,泡泡妞,网站就火了。”创始人傅政军如是说。
当微信、陌陌顶着“约会神器”的名号越来越受欢迎时,我们就知道,我们与这世界相处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但我们又不知道如何解决。也许,在当下现实中,它们完全无解。
社交媒体引爆性革命
十多年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在各种网吧、公司办公室、星级宾馆大堂使用自己的私人邮箱传递各种信息,QQ还鲜有人注册,而且多集中在一些网络技术类从业人士之中。一些著名的BBS成为人们尝试“网恋”这种新鲜事物的发源地,比如已成为时代记忆的“西祠胡同”。“网恋”之所以被冠以“恋”字,还在于中国第一代网民的高素质,以及他们无意中成就的“网恋”的那种浪漫、诗意。那是70后在他们二十多岁时的爱情信条,还有中国人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迅速培养起来的对于高科技、新事物特有的推崇,而不是排斥。就像痞子蔡在那本被誉为第一本网络小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所展示的一样,第一代网民赋予了“网恋”有点不真实的浪漫情怀。
如今,浪漫的“网恋”已经成为婚恋江湖的传说,借助婚恋网站、微信、陌陌等社交平台展开的交友活动已经开始慢慢变味。
根据《新周刊》做的调查,48名微信用户中,在“想通过‘摇一摇’达到滚床单目的”这一项中,有50%的男性和15%的女性坦承有这种想法。而微信联系人中熟人的比例,女性为80%,男性为30%。
在虚拟世界中,少了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情感约束力大打折扣。而这一切除了借助于匿名性强的互联网技术外,现实生活中日益开放的思想观念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62%的学生同意只要是和相爱的人,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85%的学生认为,已经发生性行为的男女不一定非得结婚。对于同性恋,约有60%受访同学抱持宽容态度,他们认为同性恋应该被允许。而62%的人则认为,珍视贞操是对人性的压抑。
这组数据乍看之下难免令人大吃一惊,但细细琢磨一番也就不难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性在某种情况下仍然是禁忌,但人们的态度的确变了:1979年第5期《大众电影》杂志在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男女主角接吻的照片引发全国大讨论;1985年,那本“粉红皮、两毛四、五个字”的《性知识手册》第一版就卖了50万册,顾长卫的电影《孔雀》有一幕场景向之致敬;1990年代,性用品商场遍地开花,同性恋酒吧出现;2003年,第一个安全套广告在电视中出现,广东举办首届性文化节,从此之后成为每年一次的盛举;2010年11月,日本女优苍井空注册微博,24小时之内粉丝数达到22.4144万,而在微博上宣称希望钓鱼岛事件和平解决之后,她的粉丝超过1300万……
此外,据国外某网站统计显示,2006年,全球范围内色情作品总计制造了97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消费量最大的是中国,占28%(271亿美元);第二是韩国,占27%;第三才是日本,占21%。国人在性开放的道路上似乎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亚洲国家。
新社交规则带来微性生活
打开微信,搜索“附近的人”,偶尔跳出一两个“不求门当户对,只求感觉到位”之类的个性签名。这样的人往往颇受“陌生人社会”的青睐。
同样是来自《新周刊》的调查,在“从加为好友到见面最快要多久”这一项中,分别有40%的女人和30%的男人选择一周内见面。见面后发生一夜情的概率在35%左右。
据中国新闻周刊网调查显示,有35%的人表示婚前婚后都没有身体出轨行为,而身体出轨的案例中有32%是通过社交媒体牵线才促成的。
如今,新興的社交媒体作为后起之秀,确实带来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微性”的生活模式。媒体人孙琳琳曾从三个方面解读过这种微性生活。
第一,微性是由社交媒体带来的一种浅尝辄止的新型关系。尽量少的语言,尽量短的时间,只进行最浅表的交流,所建立的关系也只是蜻蜓点水,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终止。
社交媒体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发生兴趣首先是因为一张指甲盖大的头像(男的坐车里、女的45度角最常见),然后是一两句话的自我介绍。QQ刚兴起的年代,人们还会谈论网友见光死的故事,可是在社交媒体促成的相见里,对方的样貌身份是否对版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反正很多人不是奔着恋爱去的。有人上陌陌就专为欣赏女孩头像,因为“基本都化妆,都挺漂亮的”。
第二,微性里的“性”,意义越来越微不足道,不再与婚姻、道德、责任这些概念搅合在一起。你可以认为人心不古,也可以将这理解为一种解脱。一切都是从一个人手里的手机直接到达对方的手机,使得这段关系理论上只与两个人有关。
这是社交媒体对两性关系影响最深的一点。要知道在以前,性曾是很严肃、很严重的事。过去,不被社会认可的性观念、性关系是可耻的,甚至仅仅是包里装着一张毛片在街上被警察逮住了,都可能导致一个人前途尽毁。但是如今,除非被“人肉搜索”,性是你个人的事。
第三,微性是无孔不入的,它不仅存在于两性关系中,也被拿来作为公共谈资、营销手段等。这一点年收入7亿以上的9158网站做到了极致。“吹吹牛,泡泡妞,网站就火了。”创始人傅政军如是说。
当微信、陌陌顶着“约会神器”的名号越来越受欢迎时,我们就知道,我们与这世界相处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但我们又不知道如何解决。也许,在当下现实中,它们完全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