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喻适志以物喻人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kwokh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物喻人”类的叙事性作品在教材中为数不少。经典课文有许地山的《落花生》、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以及《白杨》《梅花魂》《桂花雨》等。这些文章,以叙事为经纬,以状物为核心,但终究以抒情或言志为旨归。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是其最通常的表现手法。“物”有物性,本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此类作品中的“物”作为一种叙述对象,又不可避免地被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也就是说,它已不只是具备了物性的纯粹的“物”,也是作者情感写照的载体,它在“被人格化”后具有了普遍的象征意味。这样的“物”,也就与本质的物不能同日而语了。
  如此说来,这一类叙事性作品在教学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结合教学实例,浅要谈几点观感。
  一、言之有物:感知“物”的特性
  明月寄相思,菊花寓高洁,似乎约定俗成,自然而然。但这需要一定的认知阅历和言语积累。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仍需要从事物本体说起,引导学生从形貌、内质和特征等方面来认识它。因为只有对本体的了解和认知,才可以由此及彼,更完整地理解其所寄寓的“意义”。
  【片段一】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读一读这些词语,请大家想象一下桃花心木这种树的模样,或者联系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桃花心木。
  生:我知道桃花心木生长在非洲,后来台湾也有了。这种木材适合做家具。
  生:我觉得这种树亭亭玉立,很漂亮。
  师:又实用,又优美。你很有审美的眼光啊!
  ……
  【解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桃花心木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树种,学生对它的认知又有多少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自己在预习中又了解到什么,综合起来就是对桃花心木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而探寻由桃花心木某一特质而被寄寓的“寓意”,才是坚实的,否则就舍本逐末了。譬如《落花生》中,父亲引导我们评议花生的“好处”,并不否认它“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从而得出“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即“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谓“有用”就涵盖了以上的优点。试想,不认识白杨“高大挺秀”、耐寒耐涝等特点,又如何理解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可贵品质呢?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首先需言之有“物”,对“物”有所认知,进而寻求作者的寄寓所指。这既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基础。
  二、目中有“人”:探究“人”的情怀
  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探求作者表达的主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这是不言而喻的。借物喻人的作品尤其如此,其意蕴或浅显或深奥,或直白或隐晦,如之奈何?这就需要目中有“人”,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连接“人”与“物”、“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探究作品寄寓的情怀,理解作品蕴含的旨趣。
  【片段二】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在你的理解里,“独立自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呗!
  师:噢,假如自己的事不能解决呢?
  生:请大人帮忙!
  师:那还是“独立自主”吗?谁可以补充?
  生:请大人指导一下,尽可能自己去面对!
  师:我很欣赏你们的观点。合起来,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独立完成,请别人帮忙或指导,但勇敢面对。在作者的认识里,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大家又是如何理解“不确定的生活”的?可以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生:以前是妈妈送我上学的,后来我自己乘公交车上学了。有一次我的公交卡掉了,我借手机打电话给我妈妈,让她来接,可是她没时间,让我自己解决。于是我借了钱乘车回家了。
  师:呵呵,你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
  生:其实我原来想只好自己走回去了,但很远啊,我也不敢向别人借钱。但是后来想想这经历还是不错的。
  师:锻炼了你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你就不会着急了。其他同学呢?……
  【解析】
  《桃花心木》以树喻人,说明人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锻炼下独立自主地成长起来。作品言简意赅,学生则需要具体化乃至具象化地进行阐释和描绘,也许才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上关于中心句的教学中,从“独立自主”“不确定”等方面予以分解和讨论,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有相对准确、清晰地体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本是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浅显明了,用以阐释“独立自主”,再贴切不过了;用丢失公交卡而面临的困境来说明“不确定”,由此想到多种解决方式并作出适当选择,不正是说明“经得起生活考验”,从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吗?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阐释作品简约而深刻的道理,教学至此,已保无虞。事实上,诸如《落花生》或者其他类似作品的教学课例中,教师也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理解、说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见,此类作品主题山重水复,但放置在生活背景下则柳暗花明。
  三、叙之有“节”:联结彼此关系
  跳脱或割裂“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直接指涉“寓意”,大讲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该怎么做人之类,那么,所谓的以物喻人也就堕入了说教的窘境。只有建立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才可能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其间的意趣。
  【片段三】
  师:好的,这姿态!这精气神!老师仿佛看到一棵高大笔直的桃花心木,生机勃勃。(请看投影)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师:眼尖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老师把其中的两组词语调换了位置。联系课文,你觉得可以吗?你有何感想?
  生:“树形优美”和“高大笔直”是写桃花心木的外貌的,而“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是写它的精神的。我觉得外貌应该放在前面……
  师:为什么要先描写外貌形态,而后再写内在的精神特点呢?
  生:……
  师:联系课文,作者对桃花心木的认识是一步到位的吗?还是……
  生:作者先看到桃花心木的外形,“树形优美”“高大笔直”,通过和种树人的一番对话才发现了树的精神,“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是啊,这里是有一个发现的过程的!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发现过程!现在你觉得这两组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换回来(投影出示)。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次令人喜悦的发现啊!你们呢?再读一次!(生读)
  师:先前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通过写桃花心木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人更要学会“独立自主”。一个人仅仅有体形优美的身材是不够的,更要有一颗——
  生:独立自主的心!
  【解析】
  《桃花心木》蕴意的开掘就遵循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法则。先记述桃花心木的形貌,进而认识到其“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再由树的生长过程联想到人的养育和发展,告诉读者,“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学中,通过语序的置换,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认识过程,也发现文章的表达程序,更为重要的是,还点明了树与人之间的对应联系。在作品和生活中同时走一个来回,出入之间,领会文章的意蕴所在。同样的,在《落花生》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花生的一个认识过程,而后再建立花生与人的联系——做一个不讲外表而求实用的人。至于在过往的教学中出现对桃子、石榴、苹果一类予以批判的情况,也正是对作品理解的偏颇和未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所致——仔细解读作者笔下的桃子、石榴、苹果之类,是指涉“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吗?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需要打通事物表里、作品内外的联系,节节推衍,彼此关联,才不至于高头讲章空洞说教!
  综上所述,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以物喻人类作品,因其文体的特别,在教学中需要尊重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事物本体的特点,沟通事物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特点,从而深切体认作者表达的情感和作品蕴含的意趣,在获得人生启迪的同时,切实领悟这一文体的表达特色。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
其他文献
高尔基曾说:“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热爱的不朽形象。”这一古希腊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在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之后,其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他将以怎样的姿态与我们的文化相融,与我们的孩子相遇?王崧舟老师对《普罗米修斯》一课的美学解读与践行,为我们做了诗意的诠释。  一、颠覆:彰显爱的光辉  曾听过很多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对于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解读,绝大多数定位在“英雄”上,因为文章最后有“普罗米
【摘 要】要改变习作教学中忽视学生立意指导、导致学生表达意图不明确等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展开教学:一是在语言和文字运用中,从发掘自身的生理感受入手,体悟表达主题情感性;二是从自身的情绪变化入手,提高表达主题的深刻性;三是从与经典作品对话中完善自己的美好愿望,提高表达主题的独创性。总之,只有关注学生生活感受力的培养,才能有利于学生言语表达主题从准确、鲜明走向深刻。  【关键词】习作指导 生活感
打开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本,其中《詹天佑》《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林海》《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课文与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相同,《穷人》《小抄写员》等课文与上世纪部编教材相同。读着,读着,亲切感油然而生,我曾经熟悉的老朋友又见面了,顿感轻车熟路、驾驭自如。继而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课文具体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样吗?我们的教学策略又应该怎样继承和创新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进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动物是人类可亲可近的朋友。”儿童对可爱的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无论是童话王国里的动物,像“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小猴子下山”……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如“白鹅”“猫”“母鸡”……都深受儿童的喜欢。  选读课文《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的配套阅读课文。从“文本个性”的角度而言,在这一组课文里儿童感受了丰子恺笔下“高傲”的白鹅,叶·诺索夫笔下“全是海军
近期拜读《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年第10期《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颇有感触。文章编在“美学老师说语文”栏目中,这个栏目从2012年第4期开始设置,是个“不定期专栏”。任为新老师引领我们从“美学”的视角,开展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确实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使我们受益匪浅。  但是,笔者想就《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中的几个问题,做点商榷,求教于方家。  1.……当然,最后他也牺牲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经常听到小学高年级的教师们抱怨学生的字写得不好,感慨年级越高,书写水平越低。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书写不规范,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书写质量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崔峦老师说:“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段是文章的重要结构单位,加强段的教学,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学时,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段的教学。  一、低年级“言之有序”的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说话、写话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言之有序”应成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各种不同段落结构中,“承接段式”是最适合用来教学“言之有序”的。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称象》的第4自然段,就是一个典型的承接段落,以它为例来说说这
管建刚老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其基本架构是:第一,故事,两个两个——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讲故事”“写板书”发生在课堂上,“放风筝”“追风筝”发生在课余,这样的精心安排,就是作者的“构思”;第二,故事,一长一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故事”的长短,是有讲究的,要“构思”好了才能写;第三,故事,内在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四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第四,故事,间接联系——目的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笔顺规则;会借助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归纳起来不外乎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炼就一双“慧眼”。在教学时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
当下新课改所面临的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课文长、课时少,怎样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更好地领略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教学中需要长文短教。长文短教需要一种大胆取舍、善于取舍的智慧。一篇课文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种知识与方法,训练一种能力,体验一种情感,领悟一种人生智慧,就是成功。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习策略化需要取舍的智慧,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需要取舍的智慧,大量的阅读需要取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