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思维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mais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呢?笔者借《蛇与庄稼》的阅读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紧扣关键词语,激活思维
  思维素养的提升需要从小处着手,逐渐扩大思维范围。在教学《蛇与庄稼》时,笔者从词语入手,借助词语的理解来提升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理清课文内容并概括出第一个事例大意后,笔者出示两個句子:1.大家觉得很奇怪;2.有经验的老农想了一个奇怪的办法。两个句子都有“奇怪”一词,这两个“奇怪”在课文中究竟指什么呢?
  对于第一个“奇怪”,学生说:“按理说,由于海啸引起海水倒灌,淹没了田地,庄稼收成不好,这只是一时的。过了几年,风调雨顺了,可是庄稼的收成还是不见起色,这似乎不太可能,所以大家觉得很奇怪。”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按理说,风调雨顺,庄稼就能长好,应该得到大丰收,可是事实上庄稼收成仍旧不好,所以人们感到奇怪。”对于第二个“奇怪”,学生也能找出相应的理由:“庄稼收成不好,应该施肥,或加强田间管理,而老农的方法是买一批蛇放入田里,所以很奇怪。”也有学生说“按理说,庄稼的收成似乎与蛇没有关系,可是老农用蛇使庄稼丰收,所以这个办法很奇怪”。
  知道了两个“奇怪”所指的对象及原因后,笔者给出了“纳闷、惊奇、疑惑、古怪、特别”五个词语,让学生根据两个“奇怪”的不同含义来调换词语。
  有学生表示,第一个“奇怪”可以换成“纳闷”和“疑惑”,因为“纳闷”“疑惑”的意思都是不明白。人们不明白——这么多年都是风调雨顺,庄稼为什么得不到好收成?有学生表示,“惊奇”这个词不好。因为“惊奇”带有突如其来的意思,而文中写庄稼得不到好收成已接连几年,对此,人们已不觉得突然了。也有学生表示,“古怪”可以代替第二个“奇怪”。因为庄稼得不到好收成,似乎与蛇无关。买蛇放入田里,这个办法跟一般的做法不同,有些古怪。有学生表示,用“特别”这个词比“古怪”更好。因为古怪的办法不一定是好办法。而老农的办法虽与众不同,却使庄稼获得丰收,是正确的办法,可以用“特别”这个词代替文中的“奇怪”。
  笔者相机引导:联系上下文,才能真正理解两个“奇怪”的不同含义,所以,理解重点词语,必须将其放入整篇文章中去思考。
  要全面提升思维品质,还要从语句、逻辑联系上入手。基于此,笔者结合文本设问:“把蛇放入田里,庄稼就能丰收,老农想出的这个办法虽奇怪,却很有效。因为这个办法蕴含着一个科学道理,是什么道理呢?”
  学生再读文本,经过小组讨论,最终形成共识:海啸——水淹——蛇死——鼠狂——歉收。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画出下面的思维导图,形象地说明了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联系:海啸——蛇淹死——鼠狂——歉收。学生认识到是起决定作用的“中间者”——田鼠——把“蛇”与“庄稼”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地认识了“复杂联系”。
  思维是被“点燃”和“唤醒”的。笔者以两个“奇怪”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兴奋状态。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复杂联系”,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独立判断,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和决定。
  二、借助思维导图,训练思维
  在进入文本的第二部分学习时,笔者巧妙过渡:“不只是蛇与庄稼,猫和苜蓿也存在着这样的复杂联系。请同学们思考,猫和苜蓿之间藏着两个间接的事物,是哪两个?”学生不难回答“田鼠和蜜蜂”。为了进一步发展思维,笔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猫与苜蓿是怎样的一种复杂联系?田鼠、蜜蜂又是如何参与其中的?学生自学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卡片摆出它们的关系。再请小组代表上台用鼠标在电脑或电子白板上排列卡片位置,从学生摆好的图中,可以看出四者之间的关系。接着,笔者让学生找出事例二中表明这四者关系的句子。学生找到后,笔者引导学生完成了如下的思维导图。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此地猫(养得多),就说明苜蓿(长得好),因为猫能(捕捉田鼠),田鼠(不可能猖獗),蜜蜂(不受影响),就能(传播苜蓿花粉);如果此地猫(养得少),苜蓿就(长不好),因为苜蓿需要(蜜蜂传播花粉),蜜蜂的活动受(田鼠影响),猫能(捕捉田鼠)。总之,猫能保护苜蓿。
  猫、田鼠、蜜蜂、苜蓿之间,就像有一根肉眼看不见的链条,把它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生物学家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本质,最终找到了事物之间隐藏的复杂联系。
  笔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注重端正学生严谨求知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缜密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
  在前两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研究一些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笔者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三幅宣传图片:①不随地吐痰;②植树造林;③治理“三废”。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所学分析各自原因。
  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有学生发表观点,因为不讲卫生的人吐在马路上的痰里有许多细菌,细菌随着空气到处传播,便有人染上肺结核病。所以,不能随地吐痰。有学生认为,如果没有人把痰吐在马路上,痰里的细菌不会随空气传播了,染上肺结核病的人便会大大减少,所以,不能随地吐痰。
  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正因为人们找到了吐痰与肺结核病之间的联系,所以才能看得准,做得好。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另外两幅图。有学生说,因为如果没有树木,或者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破坏树林,水土就会流失,流到河里,在河床中淤积,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所以要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有学生说,因为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有益于人类健康,所以要植树造林。有学生说,“三废”就是废水、废气、废物,治理“三废”有利于环境保护,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所以我们要治理“三废”。
  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引导学再次拓展思维:世界上有不少简单联系,但更多的是复杂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或课外书籍里,你发现过什么复杂联系吗?
  学生纷纷发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所以大灾之后必须注意饮食及个人卫生;草原狼被大量捕杀,野兔、野羊会大量繁殖,最终导致草原退化……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全课,梳理思维:只有掌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才能看得准,做得好,所以我们必须掌握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本领。要掌握这个本领,就得多读课外科技书籍,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
  这一部分的教学由自然现象到生活现实,由联系的规律到思维的拓展,内容自然迁移,目标悄然达成。
  (作者单位:枣阳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一篇好的作文,开头起句至关重要。好的开头既要起到为后文定位奠基作用,避免行文偏离正常轨道,又要有鲜明的阅读导向功能,给阅卷老师以真诚告白和友情提示——行文无偏斜,贵手请高抬。需要提醒的是,除非万不得已,我们一般不提倡开门见山、简单切入这种开篇方法,更多地要体现蓄势和铺垫的行文思路,如以下几种:  一、起兴开篇,亲切舒畅  先对其他事物或景象作细节化的语言描写,然后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所要表达的情意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刚放生回到家,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放生。而且以后每月要放两次: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时间:中午一点半;地点:临汾彩虹桥下。  引起我决定放生的是很偶然的两件事。我每天中午一点半,都去临汾彩虹桥下练歌,淘嗓子。因为,我每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早上5点半起床,不下床先练床上八段锦,包括仰卧起坐,五指惮,劈叉,伏卧撑等。练完后,写文章,主要是写物理学和哲学方面的文章,有时,也写小说,散文。
雨什么时候下?风什么时候起? 只一个“等”字。  等待即是整个生命,有时是盲目的,有时是清醒的。  当希望的未到来之前是等待,当它到来以后还是等待,因为那时又有一个新的希望了。但是有些希望的不会到来,于是生命在不断等待中还有失望。 不过不会彻底失望的,因为人的一生当中不止一个希望。  在等待中不停问自己,那希望的是否真会到来呢?或许这疑问太多太重,会失去一些勇气、一些致趣,有时也会反而因此勤奋起来
“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反映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整合,包括学科素养的整合、课程目标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知识的整合、课程实践的整合等。在现行语文教材编排体系下,单元整合教学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且有能力操作的学科教学研究方向。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双线组织单元。语文要素涵盖了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呢?单元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第五单元“中国名著”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笔者课前了解到学生都喜欢动画版的《西游记》,并且大多数学生都看过动画版电视剧《西游记》,所以开课就播放动画版
地震、泥石流、海啸……那是大自然的无奈、愤怒、怒吼。因为大自然和人类一样,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它希望能与人类和谐相处。可是,一直以来,人类好像从来没有把这当作一回事儿。因此,就有了大自然的悄悄地提醒:  黄河的自述  千百年来,我哺育了无数的华夏儿女,他们尊称我为母亲河,可是,这好像只是纸面上的敬仰,而实际上他们对我很不敬重。肆意将污水排入我的身体,污染我的血液。可是,我又能怎样呢?毕竟他们是我的儿
一睁眼儿,天又亮了。俺在西直门过街通道里爬起身,趁这会儿没人,往地沟眼里浇了一泡尿。完了俺就往大街上蹓跶。太阳还没露头,街上的人可就不少了。卖豆浆油条的还是卖豆浆油条,扫大街的还是扫大街,骑车上班的还是骑车上班。公共汽车来了又走了,还是挤得满当当的人。北京这旮人咋恁多呢!俺村里那些从没出过远门的老土坷垃他们一辈子见的人也没俺在北京一天儿见的人多。要不咋说北京这旮好呢,这不是,谁来这儿都不想走,俺也
司马光曾经说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有着十三朝古都的荣光,也有深陷“毁灭一重建一毁灭”的怪圈中蹒跚挣扎的彷徨,对此,司马光想必心有戚戚。  东汉末年,董卓对洛阳的蹂躏还历历在目,曹魏首都洛阳很快便以其独特的“中国速度”拔地而起,矗立在四海之中。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于此,洛阳作为新晋的都城继续延续着奢华,夜凉如水,豪门深宅中,觥筹乱鸣,丝竹共舞,金谷园里的珊瑚树被戏谑
阳雀儿,翘首唱,清翠又明亮,米~贵~阳(呀)~米~贵~阳,唱得春雨润枝芽,唱得嫩绿满山冈。米~贵~阳(呀)~米~贵~阳,早也唱,晚也唱,唱来三月好风光。阳雀儿,翘首唱,清翠又明亮,米~贵~阳(呀)~米~贵~阳,唱得春水翻山岭,唱得雀舌满山冈。米~贵~阳(呀)~米~贵~阳,天也唱,地也唱,唱來百花吐芬芳。(合)唱得雀儿成双对,唱醒么妹梦情郎。唱醉小哥眠春芽,唱来爱情地久天长。2020年8月28日
曾不知夜的恬静,也不知夜会醉人,更不知夜如诗般美丽。只因床前的那扇窗一直紧闭着双眸。  曾经的夜里,房中只有灯光死一般的黄晕,以及自己的心脏无聊地跳动着的声音。  有时,对窗外的夜景会生出一份淡淡的好奇,但很快便消逝了。久而久之,对窗外那未知的夜景只剩一层厚厚的不屑,正如对房间里的景致只有一层厚厚的不屑。因此,一入夜,我的双眸便不再因为什么而敞开了,只躲在被窝里,顺手拭去灯光的黄晕,伴着无聊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