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法律课案例教学法运用之我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法律课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条文灌输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引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案例的运用上要注意精选案例、坚持开放性教学与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关键词:法律 案例教学法 运用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素质,是中专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如何充分发挥法律教学的优势,努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中专法律课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法律教学效果。
  
  1 能够加深理解所学法律知识
  
  法律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合格的劳动者,法律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为标准,而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较少。在传统教学方法上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与法律实踐在很大程度上脱节。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能较好地控制课堂教学进度,但是枯燥的条文灌输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达到法律课的教育目的。教师就必须转变在法律课上单纯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上进行研究和探索。运用案例分析,将课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枯燥单调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生动、易懂,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的大脑思维活跃,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清晰。
  
  2 能够提高法律课教学效果
  
  2.1 增强了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可选用伤残军人樊州让连续26年当选为纳税先进个人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反面案例,逼真的正反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围绕案例展开热烈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指出相关的法律条文,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思考问题、发表各自意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增强了科学性。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法律条文也在不断地完善,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案例是大量的,是课本不能完全解释的。我在运用案例分析中注意选择专家说法,法学专家在讲解案例时,紧密地扣准法律条文,引导学生这样学法,就可以避免对法律的曲解和狭义的认识,体现了运用法律要准确、适当和科学的内在要求。
  2.3 增强了实践性。法律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而是要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不少学生对社会上各种案件的理解还局限于感性认识和受公众舆论影响上,这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比如,有些同学认为遇到麻烦都要托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遇到法律上的麻烦事也不例外。我运用央视今日说法节目“人财两空”的案例进行教学后使学生懂得,受案件牵累,唯一的办法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去为亲友减刑,否则只能是“人财两空”。这样,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件结合起来,深化了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使法律教学过程成为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过程。
  
  3 案例教学运用应当注意三个方面
  
  案例教学法在法律课教学中虽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案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相反,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案例,所引案例与知识点有机结合,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案例教学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1 注意精选案例。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是发生不久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在讲到“实现祖国的统一”时,选用“台独”分裂势力极力阻碍两岸交流,破坏“三通”企图分裂中国的行为,结合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依法遏制“台独”案例,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3.2 坚持开放性教学。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尊严与权威,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之间存在隔阂,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教师,要想他们对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如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教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教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法律课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互相尊重。如若无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许要受到影响,但若无学生的参与,教师的自我价值何以实现?①因此,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第二、吸引学生主动参加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授课处于“任务式”状态,照本宣科,味同嚼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不要说唤起学生的兴趣,连学生最初残存的一点好奇心也被浇灭,效果可想而之。②开放性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设问情境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将案例“超市检查顾客的手提包,是否侵犯了顾客的名誉权”一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展示给学生们。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围绕案例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指出相关的法律条文,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求知、分析、思考问题。 第三、是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请法学专家、司法部门结合实例讲解法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利用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扩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面,开展学法用法征文、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多法律实践的体验,组织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劳教场所,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受到法律知识的吸引。
  3.3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现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并存的技术。法律课教学如果将多媒体和教育过程中各个要素实现优化组合,融入到中专生法律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上法律课适当的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节选特别节目治理淮河污染专题的片断,片中的解说清楚的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法的理解,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在法律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实质是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注释:
  ①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教育研究,2003.4.
  ②戎小群.用兴趣教育强化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育艺术,2006.4.
  ③陆应柱.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教育艺术,2006.1.
其他文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推出多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对比美国在危机前后十年间的通货膨胀情况可以发现,唯有2011年通货膨胀率超过3%,全球通货膨胀也并未因量化
期刊
摘 要:心理健康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青春期的第一阶段——初中阶段,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在这一阶段,不仅内心发生急剧变化,而且会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心理偏差。因此,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偏差的成因并给予及时矫治显得尤为重要,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心理偏差 成因 对策 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    《中国
目的: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中观察到慢性应激可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及中药的改善作用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结合中医理论,以慢性应激肝郁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疏肝
摘 要: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融会和促进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层展开,艺术课程已成为中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智能提高、人格健全和情感陶冶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 学生 智力 心理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目的、意义    意志,是助人走向成功的基础,没有坚强意志的人将一事无成。当今世界的竞争是“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特地以《中学生耐挫心理调查研究及对策》为题,在张家港市新塍初中作了一次调查,依据掌握的有关资料,分析研究中学生在学习、交往、志趣、自尊等方面受挫后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现象,以利于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二、方法与对象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