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
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
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2.教学主体观的更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切,课堂“时空”基本上被教师占去。现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学”。要求教师:1.面向主体,这是自主学习的真谛;2.服务学生,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3.让出“时空”,这是自主学习的根本;4.转换角色,这是自主学习的保障。
3.教材资源观的更新。过去,我国教材是“一纲一本”;如今,是“一纲多本”,即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有多种课本。过去,课程开发由国家统一管理;如今,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过去选材的标准,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如今则要求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过去教材往往是原理、法则、公式、定理,加例题;如今则要求教材有大量的“发现兴奋点”,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4.教学评价观的更新。1.评价功能“人本化”。以往的评价侧重于检查学生对知识口技能的掌握;如今的评价是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评价主体“多元化”。过去的评价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现在参与评价的还有学生、家长、社会。过去,是自己评价别人;如今,还要求进行自我评价。3.评价过程“动态化”。过去,只注重教学“终结性”评价;如今,还有“形成性”评价,即:不仅关注教学的“结果”如何,而且更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程”怎么样。
二、实行“主体性”教学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根本保证
所谓“主体性教学”,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来。(一)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主体性教学”的大特点。自主学习包括:自主定向、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创新。
(二)施行自主学习的操作过程:1.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这种情境包括:智力性自主学习情境和非智力性自主学习情境。智力性自主学习情境,主要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流畅式情境、激情充溢式情境、矛盾碰撞式情境、迁移交换式情境。非智力性自主学习情境,主要是合作交流式情境、自主探究式情境、自我调控式情境、快乐和谐式情境。2.制订自主学习方案。(1)组织自主学习讨论小组,确定讨论题目。讨论题目要难易适度。用一句打比方的话来说,就是“跳一跳,摸得着”。(2)制订讨论计划。其内容包括:讨论的目的意义、题目内容、步骤程序、方式方法、人员分工等。3.实施自主学习方案。这是自主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自主学习讨论的过程是:通过相关材料的分析,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辩,最后形成结论。
三、教师“主导”是变“讲堂”为“学堂”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1.指导学生激发学习动机。(1)学习目标动机。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克服学习盲目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2)学习兴趣动机。“教之者,不如乐之者”。(3)集体荣誉动机。在教学中,开展小组之间讨论争辩学习竞赛,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激发组内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4)人生价值动机。为了实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价值,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5)生存竞争动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呼唤着我们:“活到老,学到老”。
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实际上,知识与能力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关系:学习知识离不开能力,培养能力不能没有知识。我们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1)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指导学生:第一,进行“选择性编码”,即从一堆信息中,选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第二,进行“选择性合并”,即在“问题”解决中,把无关的信息排除;第三,进行“选择性比较”,即把新信息与过去已有的信息进行比较,找出新信息与已有信息中有相似之处的信息,并运用其相似性去认知新信息。(2)教师适时“点拨”。“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3)问题习题考题要有“三性”。教师对学生发问的问题、作业的习题、考试的考题,要有:“综合性”、“开放性”和“评价多样性”。所谓“综合性”,就是一个问题要有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解答。所谓“开放性”,就是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所谓“评价多样性”,就是对“问题”答案的评价不搞一种标准,而是采取多种标准,强调对同一问题求得不同答案、特别是有创见的答案,给予更高的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时注重多种思路、多种方案,解决问题时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
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2.教学主体观的更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切,课堂“时空”基本上被教师占去。现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学”。要求教师:1.面向主体,这是自主学习的真谛;2.服务学生,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3.让出“时空”,这是自主学习的根本;4.转换角色,这是自主学习的保障。
3.教材资源观的更新。过去,我国教材是“一纲一本”;如今,是“一纲多本”,即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有多种课本。过去,课程开发由国家统一管理;如今,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过去选材的标准,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如今则要求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过去教材往往是原理、法则、公式、定理,加例题;如今则要求教材有大量的“发现兴奋点”,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4.教学评价观的更新。1.评价功能“人本化”。以往的评价侧重于检查学生对知识口技能的掌握;如今的评价是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评价主体“多元化”。过去的评价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现在参与评价的还有学生、家长、社会。过去,是自己评价别人;如今,还要求进行自我评价。3.评价过程“动态化”。过去,只注重教学“终结性”评价;如今,还有“形成性”评价,即:不仅关注教学的“结果”如何,而且更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程”怎么样。
二、实行“主体性”教学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根本保证
所谓“主体性教学”,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来。(一)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主体性教学”的大特点。自主学习包括:自主定向、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创新。
(二)施行自主学习的操作过程:1.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这种情境包括:智力性自主学习情境和非智力性自主学习情境。智力性自主学习情境,主要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流畅式情境、激情充溢式情境、矛盾碰撞式情境、迁移交换式情境。非智力性自主学习情境,主要是合作交流式情境、自主探究式情境、自我调控式情境、快乐和谐式情境。2.制订自主学习方案。(1)组织自主学习讨论小组,确定讨论题目。讨论题目要难易适度。用一句打比方的话来说,就是“跳一跳,摸得着”。(2)制订讨论计划。其内容包括:讨论的目的意义、题目内容、步骤程序、方式方法、人员分工等。3.实施自主学习方案。这是自主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自主学习讨论的过程是:通过相关材料的分析,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辩,最后形成结论。
三、教师“主导”是变“讲堂”为“学堂”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1.指导学生激发学习动机。(1)学习目标动机。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克服学习盲目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2)学习兴趣动机。“教之者,不如乐之者”。(3)集体荣誉动机。在教学中,开展小组之间讨论争辩学习竞赛,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激发组内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4)人生价值动机。为了实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价值,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5)生存竞争动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呼唤着我们:“活到老,学到老”。
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实际上,知识与能力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关系:学习知识离不开能力,培养能力不能没有知识。我们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1)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指导学生:第一,进行“选择性编码”,即从一堆信息中,选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第二,进行“选择性合并”,即在“问题”解决中,把无关的信息排除;第三,进行“选择性比较”,即把新信息与过去已有的信息进行比较,找出新信息与已有信息中有相似之处的信息,并运用其相似性去认知新信息。(2)教师适时“点拨”。“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3)问题习题考题要有“三性”。教师对学生发问的问题、作业的习题、考试的考题,要有:“综合性”、“开放性”和“评价多样性”。所谓“综合性”,就是一个问题要有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解答。所谓“开放性”,就是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所谓“评价多样性”,就是对“问题”答案的评价不搞一种标准,而是采取多种标准,强调对同一问题求得不同答案、特别是有创见的答案,给予更高的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时注重多种思路、多种方案,解决问题时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