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时绅士的“自然范儿”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翡冷翠是“恣意”和“自然”的所在。作品以散文詩的语言韵律和自由自在的观察、联想,甚至不太顾及具体的景物的勾画,活泛着的跳动着的是五光十色的“感触”,而不是景色本身。这是现代小品文的经典之作,是个性的记录,也是有腔调的现代绅士派随笔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徐志摩 《翡冷翠山居闲话》 “自然范儿”
  徐志摩笔下的翡冷翠,在许多大众读者看来,这三个字组合起来是一位浪漫多情诗人的西洋范儿,可又带着中国传统士人的古雅秀美的修辞嗜好。试看,“佛罗伦萨”,则会让以上的想象大打折扣。在徐志摩的诗文中,翡冷翠,既可以是他个人经历的符码,也是他关于自如自由自然的梦的象征。它不再是一个实体地名,而是精神独白的发出者。
  在这篇《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翡冷翠是“恣意”和“自然”的所在。
  “尊个性而张精神”,不仅是鲁迅一个人的主张,在“五四”一代文人那里,几乎是一种时代强势话语。当然,他们每一个人的个性精神的方位不同,鲁迅的“个人”觉醒,更多的倾重于对“国民性”的改造,社会启蒙理念相对较强;而留学英美的徐志摩的同人圈子,则更注重文人以及个性主体的“率性”选择,首先是自我的意愿与理想,往往在寄托的对象上不是社会启蒙派的“乡土”、“民众”和“家国”,更大程度上则是寄托于山水、异域风情与初心、情调。
  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以散文诗的语言韵律和自由自在的观察、联想,甚至不太顾及具体的景物的勾画,活泛着的跳动着的是五光十色的“感触”,而不是景色本身。
  其实就是散步所得的心性札记。但是徐志摩的审美起点和落点都不在“孤独”上,而是在对“独自”的乐趣和妙谛的发现和享受之中。此文开头部分就是为美意而自得的,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光、风、味、气,无不和感官的愉悦相连;随意的打扮、随性的鉴赏,让闲暇之美产生令人向往的宽松和恣意。在这般情调下,轻音乐的旋律已经奏鸣于耳畔,但又仿佛是带着耳机的倾听和感悟。果然,他说“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摆脱所有的锁链牵绊的分神,只享受难得的自我、自由、自在——“独身闲逛”的美趣,居然能够得到如此推崇,大概也就徐志摩能做到了。可是,徐志摩却又是一个分明在同人群落里享受“在一起”的荣耀的诗人,此文也大概是他内在的一个有趣的“分裂”情态的自表了。
  但这篇诗性洋溢的散文,真正的落脚处既不是翡冷翠的物景,也不是调皮牢骚难得“独身”的境地,而是伟大的自然。
  这自然如人之初的童真,是宇宙的音波,是未曾设定之舞,是随口片段的歌音,是莺燕告诉的春光,是天空静定,是山泉清响……
  徐志摩说,不仅不须应伴,也不必带书,因为“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人人都读得懂。中外山水间有着一致的意义,自然可以解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一切疑难,并获得最贴心的力量。
  这篇现代小品文的经典之作,是个性的记录,也是有腔调的现代绅士派随笔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我们再参读冯至的《山水》、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里尔克的《论自然》,会发现庄子的“道我合一”的“现代性”庶几乎亦可做如是观。
  附: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桀卜闪,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颜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轻的女伴,那是最危险最专制不过的旅伴,你应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的花蛇!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应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来因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市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一九二五年七月
  (作者介绍:施战军,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其他文献
作家赵本夫日前在新书《天漏邑》的发布会上接受采访,他说:“从萌发、构思、准备,到最终完成,差不多用了10年。”赵本夫坦言,在《天漏邑》中,不少细节、人物语言,上一分钟还不知道,写到那里时就突然出现了,有种灵感即兴而来的感觉。赵本夫说,自己在小说创作中,除了追求好看之外,更加看重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作品内涵的丰富性。谈起对一个作者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本夫表示,最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的积累。“一个作家有
作家张翎日前在暨南大学就《劳燕》与师生们一起分享“从史料到小说”的创作故事,讲述抗战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为了创作《劳燕》,张翎在美国查阅大量史料,這样才有了小说中凿实的细节呈现。在她看来,史料考据与想象力,是创作小说必不可少的两个基础,两者同样重要,“史料是小说的龙骨,是让我站在地上脚踏实地的东西。抓住时代洪流中的几个碎片演绎成小说,不一定能折射全局。但这几个碎片必须是真实的,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
贾樟柯纪录片《一个村莊的文学》日前在西安拍摄。镜头里,贾平凹坐在花坛旁吹埙,期间,贾樟柯会走到跟前与他交流。贾平凹声音稍微有些沙哑,几天的拍摄,他和贾樟柯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贾平凹告诉记者,他们主要还是谈文学,“谈文学是肯定离不开家乡的。”据悉,该片从数十位作家参与、于乡村举办的吕梁文学季开始,追忆马烽,讲述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作家所经历的时代,个人经验、文学表达、新中国记忆彼此交织,展开一个作家
英国作家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萨申卡》中文版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的作品现已翻译超过四十八种语言出版。作品包括《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入选塞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马希传记奖短名单),《斯大林:红色沙皇的宫廷》(荣获英国图书奖的年度历史图书奖),《青年斯大林》(荣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和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
黄孝阳的作品为文坛早已所关注,七〇后的作家,写出的文字,与同时代的人不相随,循着个性而行。近日读黄孝阳在《天津文学》第三期,发表的随笔《我和我的文学》,表达自己的文学观。   大多的写作者是泛化写作,如同书写的公文,统一的庸俗化标准,发出一致的口号。丧失个性,也不允许个性的存在。没有精神的支撑,散文和随笔,不过是一堆废弃的文字沙石砾,不值一文钱。洪堡特说:“散文则时时处处陪伴着人,在人的精神活动的
一直在关注闫文盛的写作,他的文字叙述风格独特。这对于一个70后作家是难得的,不多少见的。大多数写作者功利欲望极强,很少有人耐得住寂寞,探寻人与世界的關系,灵魂的故事。   作家闫文盛的文字时,让我眼前一亮,为之心动。他独立一般的写作,而是思考文学的本质,他的文字带给我们深刻地追问。而不是俗不可耐的生活琐事。他文字所达到的高度,以及断片式的结构,极富象征色彩所产生的艺术美学,足以令我们心醉神迷。  
我和习习多年的朋友,但没有见过面,只有在电话中联系过。一直关注这个当代比较活跃的女作家。近日读她发表在《青年文学》的散文《落地生根》,发现女作家的写作的转向,发全新的视角,向我们讲述的不是女作家贯有的柔情絮语,缠绵地叨唠。   习习的《落地生根》,从这个题目,就呈现太多的东西。这是一篇怀旧散文,当注入多维的元素时,有了不同一般的意义,作家用思想的笔,蘸著情感的色彩,在老旧的照片,涂抹一层时代的色彩
雨总是在晚上到来。  当然,白天也有。天气预报明明说没雨。一切安好,朗晴白日。穿着超短裙的女孩儿,高跟鞋,在树下咔咔地走着。一个妈妈把孩子放在共享单车的车筐里(这样做是不对的,写作白描手法,读者请勿模仿),慢悠悠地骑着。  忽然,一片云彩悄悄地飘来,头上一黑,眼前一黑,哗啦一下子,瓢泼大雨就浇下来了。连躲闪的时间都没有,只好手里有什么东西就使什么东西,手忙脚乱,挡在头上,螳臂当车,管什么用。瞬间全
蔡东有一小说集名为《星辰书》,光看书名,便知她心怀美好与高远。除了“小王子”的《风沙星辰》外,我还没看到哪个作家直接将“星辰”用作书名,这个词让以谈俗事为光荣、以谈非实务为耻的中国人不好意思直接道出。它让人想起诗意、超越、远方,当然还有老康德那句名言。及至看到蔡东的照片,我心想,老祖宗说相由心生,果然。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用在蔡东身上大概是最妥帖不过的。  小说《她》亦有诗性风范。小说借由连海平的
常言道,书是良师,书是益友。话虽如此,可又有几個人,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亲属?  从小,我就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我经常与李白在月下举杯对饮,与东坡在江边纵情高歌;同徐霞客走遍天下奇山异水,陪徐志摩览尽康桥无数风情。我爱巴金的自然真挚,爱冰心的纯真美好,爱林语堂的幽默隽永,爱茅盾的朴实无华。可是,我与他们再亲近,中间仍隔着一面墙。我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快乐,却终究找不到亲近与依托。  直到我,遇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