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地方高师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浅思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地方中等教育师资培训的重任,在师范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定位也逐渐清晰明了,但是这样的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在现实的运行层面遇到了实然的挑战。文章从内外双层因素探究其原因,探索消除这一鸿沟的积极有效策略,以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促进地方高师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师 教育学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与模式
  
  所谓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它具有三大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它对指引人的发展方向,约束教育活动的开展,评估和检验培养目标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确定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一种预期。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是指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和方法;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的培养方式。实际上,培养模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框架和范式。
  
  二、应然的培养目标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主要是指由地方管理,生源大部分来自本省的地方性师范大学或学院。它肩负着该地区(主要是该省)中等教育的师资培训,特点是立足于本地,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和为地方培育优质教师资源的切入点,满足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位居前列。
  然而高举高师院校“师范”招牌的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却在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中遇到了困境,这迫使我们在对市场前景做出预测的基础上对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其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日益清晰与明朗。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教育由三级向两级过渡,中等师范学校逐渐萎缩,这就导致社会对该专业的吸收能力捉襟见肘,原来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对其教育学专业发展前景做出新的规划与探索,应然培养目标的确立势在必行。地方高师也对其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合理的规划:通过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教学实践技能,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和教育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地方高师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高素质科研型的学科教育教师,二是培养教育事业的管理人员。
  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是由教育学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系统完整,能够准确把握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并处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尤其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解读是准确的,对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把握也是细致的。
  在教学上,由于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深入全面的分析,教育学本科学生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动机,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并把人类社会传承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各种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循序渐进又适度超前地与学生共同体验;把语言传递、直接感知和实际训练、欣赏探究等各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在互动的课堂上综合运用,促进课堂生长。
  在教学内容上,基于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初步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教育学本科学生经过初中、高中、大学的知识沉淀及大学本科阶段1~2年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加深与拓展,是能够完成这些培养目标的。
  长期以来教育学专业是为各类师范学校培养师资培训人才,就业的对口主渠道是各地的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现在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师教育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方面做出调整。然而,我们应然的目标在现实环境中遇到了巨大挑战。
  
  三、实然的挑战及内外因素分析
  
  虽然我们对当前高师教育的发展形势做出了分析并且对教育学专业给予了合理的定位,但是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仍然有一段破冰之旅。近几年来,在师范专业学科教育就业形势保持稳步增长的情况下,教育学本科专业显得有些冷清与无奈,这除了受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更有一些深层次的因素值得我们去思考。普通高中把教育类本科毕业生拒之门外,理由只有一条:专业不对口,他们宁愿选择专科的学科教育毕业生也不接受教育学本科毕业生;而对于小学和私立学校及企业单位,带着象牙塔光环的本科生们却不予理睬。这样就出现了该学科专业的“真空”地带。
  1. 内部因素
  (1)择业观念与职业定位的偏差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精英意识依然存在,尤其是身处培训师资的高师学科教育群中,在比较的视野下,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心理平衡机制使他们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与效能发挥囿于“高中学科教师”框架里。对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教育咨询与教育服务市场视而不见,不愿降低就业门槛,想尽一切办法去“挤入”高中做某一学科的教师以求稳求安,这种偏执的职业定向无疑使地方高师教育类专业就业市场绝对的缩小。
  (2)学科专业设置过窄,内容和形式发生断裂
  地方高师的教育类本科专业招生简章的培养目标呈现理想的走向,然而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存在专业口径过窄的局面。学生在大学四年,只读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专业教材,这样学生学科视野就被束缚,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受到抑制;同时,只关注教育理论,忽视根据教育原理特别是课程活动理论优先选出的系统的学科知识。只掌握教育理论而不具备学科知识的人很难成为合格的教师,教育理论可以说是教育的“形式”而学科内容则是“实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
  (3)课程内容缺乏活力
  教育类专业的教材呈现出多元缤纷的局面,但是地方高师的教材却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在教育领域中,闪光的亮点与提法并未在课堂中讨论,生命教育、理解教育、生态课堂仍然远离学生。本应举起教育新理念大旗的教育学却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天空。同样,在引领、创造、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教育学课堂上,仍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养方案,注重的是教材和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造成专业知识基础薄弱,达不到夯实基础、拓展学术视野、活跃研究思维、激发创新思想的目的。
  (4)与中学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地方高师教育学专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时间短并且形式主义严重。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专业而言,教育学专业更应该努力寻找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弥补自身在学科方面的劣势,要在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进一步突破。地方高师院校三、四年级有一个实践阶段,教育学专业学生只是等待实习单位的邀请,出现专业不对口、缺乏实习岗位的尴尬。
  2. 外部因素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对地方高师不利
  地方高师一般处在离省会及中心城市较远的城市,教育经费相对于本省的部属、省部共建的重点大学要少。学校为了发展不得不扩大办学规模,有的甚至不顾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条件的限制急剧扩大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变成万人大校,甚至几万人大校,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作为一个下属的院系也受其影响,变成千人大系,这种状况相对增加了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使原本形势不利的就业环境更加萧条,无形中增大了就业的压力。
其他文献
《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红楼梦》前五回中重要的一回,也是众多版本的中学、职业学校教材中节选最多的一段。小说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详细地展示了荣国府各位主要人物和人物活动的主要环境,在体现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细心谨慎的同时,也将荣国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和繁琐的礼仪等都借林黛玉的一双俊眼传达了出来。  但很多读者只关注到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和华贵的陈设,却忽视了贾府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网站2016年4月5日报道,现在,巴西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博士生超过男博士生人数。  从1970年到2014年,只有1.4万名巴西人在其他国家获得博士学位,其中近59%是男性。这种男女比例悬殊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一项由巴西科学、技术与创新部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战略研究和管理中心(CGEE)发布的新报告显示,现在巴西女博士生比例高于男博士生。2014年,在国外攻读博士
【摘 要】贾谊的《过秦论》是古代政论文的典范之作,本文对该文的论理艺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了文章极化蓄势,对比见理的论理艺术特色。  【关键词】贾谊 《过秦论》 论理    《过秦论》是政论文体,但全文“论”秦过极少,而叙秦史却极多,叙史绘势,铺陈扩展,洋洋洒洒,直如江水浪滔,急泻而下,有咄咄逼人之势。  西汉时期,辞赋兴盛,贾谊是辞赋圣手;他又关心时事,长于政论文。因此,他的政论成为辞赋家的政
《诗经·卫风》中的《氓》是经典篇章。它抒发了一个弃妇对自己当初痴情的悔恨,倾吐了对婚后男子负心的谴责。由于作品成功的刻画,独特的角度和深厚的受众基础,作品激发了千百万读者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博取了读者同情的眼泪,也激起了人们对男主人公的痛恨,引发了读者痛骂的口水。  同时也正是本诗叙述的故事的代表性,为我们重新解读提供了可能。今天,我们就把这个故事当作典型案例,看看它能否为我们提供更含蓄而隐微的认识
据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官網2018年6月12日报道,ISTE发布了《计算机科学教育工作者标准》。  克拉克县立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工作组成员的斯内尔·巴克塔(Snehal Bhakta)称,“通常讲,标准仅是书面文字,但ISTE发布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工作者标准》确实与教育工作息息相关,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法有十余万人在学习汉语。若以学习人数计算,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区是除巴黎以外的法国汉语教学第一大区,该区学习汉语的人数还在持续增加。  2018年新学年伊始,布列塔尼大区三所初中新增汉语课程。汉语教学督学毕岚(Isabelle Pillet)女士指出:“现在学区一共有1270名初中生学习汉语,近几年学习人数与日俱增。”  关于汉语学习在法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毕岚督学认为:“这
2016年5月19日-20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导、温州大学和浙江省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和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共同承办的2016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高峰论坛在温州大学举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温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福生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温州大学副校长薛伟主持开幕式。在开幕式上,《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与温州大
摘要:实验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能力的核心,是“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核心。以沪科版高二年级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的三个定量实验为载体,以“精准”为准绳,初步建立起处理定量实验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模型,提升对定量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处理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定量实验能力;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文章編号:1005–6629(2017)6–004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13-02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一直想写一点关于我和《化学教学》的文章。因为,我从参加工作来我一直读着《化学教学》。   与之相识,是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同事抱着一摞杂志走进办公室,微微一笑。她说的话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模模糊糊地记得她说,这本杂志非常不错。  当时我正值教学的起步期,很多教学困惑,急需指点。很
何种语文课堂最受师生认可?是崇尚自然的课堂,是互为互动的课堂,是整体和谐的课堂,是一种资源共生的生态课堂。我认为生态课堂应包含以下两个基本点:自然、平等。我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完成了《当你老了》这篇诗歌的教学。  一、自然  自然包括三个方面:自然地呈现问题、自然地解决问题、自然的教学步骤。  这首诗在苏教版的《语文读本》(必修五)上,没有一个注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地出现了第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