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一只芒果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j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可以利用五感充分观察、欣赏一件事物、一处风景时,它必然会带给我们生动、丰富的感受。

  广西的朋友给我寄来一箱芒果,叫桂七。她说,如果你没有吃过桂七,就没有吃过世界上最好的芒果。
  打开箱盖,一箱芒果,整整齐齐地排成几列,椭圆的身形,青色的果皮,套著白色塑料网套,一只挨着一只,温驯地匍匐在箱子里,沉浸于酣睡中。
  朋友说,寄运的芒果一般都是八成熟的,放几天就会全熟,不要放冰箱,不然就一直生着了,熟了之后可以放冰箱。
  我依朋友言,把芒果放在厨房静置着。白天没感觉到,晚上进到厨房,就会闻到一股清香,是那种热带水果特有的气息,让人仿佛走进一座芒果园中。我其实并没有去过真正的芒果园,就是嗅觉刺激大脑生出的想象。
  第三天早晨,我走进厨房,又闻到那股热带水果热情又清新的气息。我忍不住蹲下来,把手伸向那一只只青色的芒果,有只大个头的芒果居然先熟了。
  我将这只大芒果挑出来,认真地冲洗了一番。青色的芒果皮,有点儿像荷叶,水珠落过无痕。椭圆的身形在水流的冲击下更显圆润了,仿佛一只清新可爱的玉块。洗净后,擦干水,我忍不住将它靠在脸边按了按,想感受它如玉般的质地,又被那股热带水果的气息冲击了,就将它移到鼻子底下,深深呼吸了几口。
  陶醉了一会儿,我感到口舌生津。二话不说,抽出水果刀,在芒果皮上轻轻划下去,然后就像剥香蕉一样慢慢剥开,直到它像一朵花那样绽放。撕开第一块皮时,一股浓烈的香气就溢出了,待完全剥开,黄色的果肉全暴露了出来。那黄色,如同秋季六七点钟的太阳,颜色醇厚而诱人。
  我谨慎地托着这只芒果,先使劲靠近果肉嗅了一下,而后轻轻地咬下第一口。舌头是只灵敏的小兽,芒果肉一入口,它立即仔细地探查、体味、享受……
  我就这样,站在水槽边,连个窝儿都没有挪动,仿佛生平第一次吃芒果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吃一只芒果。
  我承认,吃完这只芒果,感觉以前的芒果都白吃了。
  一方面,这只芒果或许真如朋友所说,是世界上最好的芒果;另一方面,我不禁问自己:以前我吃芒果时,真的在吃芒果吗?甚至,吃饭时,真的在吃饭吗?
  没有。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
  我们吃芒果时,没有在吃芒果;我们吃饭时,没有在吃饭——我们只是在看手机,在聊天,或者思想神游到他处,然后顺便吃一只芒果、吃一口饭。我们甚至都没有看一眼那只芒果、那口饭是什么样子的,就将它送进了嘴巴。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我们以为在吃饭,其实是在填饱肚子;我们以为在走路,其实是在到达目的地;我们以为在看风景,其实只有到此一游……
  我们常常在教小朋友写作时说“打开你的五感”。五感就是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是的,当我们可以利用五感充分观察、欣赏一件事物、一处风景时,它必然会带给我们生动、丰富的感受,有一种仿佛从来没有见过般的崭新认知,就像我重新认识了一只芒果。
  问题是,我们会如此专注于五感打开的那一刻吗?更多时刻,我们往往是人在心不在啊。
  所以,我不禁想到,小朋友常常叫苦的,我是去度假了,我是去玩了,可我还是不知道作文怎么写呀。这里面,有没有这样的原因存在,当我们眼里看着、手上忙着、嘴里吃着、耳朵里听着,可是注意力却飞到了九霄云外,身心分离,又如何向人讲述所见所闻呢?
  要真正写出作文、写好作文,可能我们首先要练习的是把注意力收回来,把心收回来,能够做到“人在心在”——当我们走路时、吃饭时、看风景时,能够真正做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作文时,也许就能够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了。
  编辑 东篱
其他文献
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可是实际工作中,也会有疏漏、欠妥之处。  小辉爱搞恶作剧,懒散,不爱学习,在我还没有接手这个班,就对他早有耳闻。第一天上课,他的表现也着实让我诧异。他基本没有端正坐着的时候,要么趴在桌上,要么坐在座位上左顾右盼,要么随意下座位。尽管我批评了他,他还是无动于衷。之后又因为他总是拖欠作业,经常欺负同学,我心里有些着急。  有一天下午,教室
期刊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  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在昆山举行的某读书论坛中,主编引用了惠特曼的这首诗;我仰脸看着台上的她,不舍得漏听一个字;这是我一直喜欢的诗,因为,我也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夜晚来临,读书时光开启  2001年3月20日,你来到了我的身边。  在你读小学前,我没有教过
期刊
身为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同时,也时刻怀念自己的学生生活。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笔下的高三生活,紧张且快乐,有笑也有泪……  回想高中三年,一起苦中作乐的恩师,同吃同住的姐妹,伴我度过快乐和忧伤的秋千,大片大片的紫藤萝,许愿墙上的心愿,都在我心底一一闪耀。有点严肃的老班  刚进高一时,由于中考成绩优异,自信满满的我有些松懈,一段时间后,成绩一落千丈,物理、数学经常挂红灯。那时候,突然感觉到高中学习的压
期刊
第一句话:“发生了什么?”  孩子做错事,家长会习惯性将自己所看到的现状当成真相,认为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你所看见的未必就是真相。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从他的角度去描述事情的经过,不至于冤枉了孩子。更何况,让孩子有话可说,有机会为自己辩解,即便孩子真有错,也才会甘心认错。第二句话:“你感觉怎样?”  孩子犯错,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责骂或者惩罚,孩子内心所遭受的打击会更大。不妨蹲下来,抱抱孩子,让孩子将
期刊
六岁的儿子和我父亲下象棋。爷爷为了让孙子高兴,总偷偷让步。我看在眼里,以为这样对孩子没什么好处。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只赢不输的比赛,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比赛都是有规则的,要用平常心看待输赢,才能输得起,放得下。但老人总不忍心看孙子输棋之后沮丧的样子,依然让他赢。  于是,“五一”假期时,我把儿子叫过来,说要和他比一比棋艺。儿子以为连爷爷都比不过他,爸爸整天不下象棋,肯定也比不过他,于是高调地说我:“老
期刊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便一直梦想着成为讲台上那个无所不知的老师。如今站在了讲台上,我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是那个小孩,愿意相信美好的事物,对周围的一切都心怀好奇。我一直相信,有些宝贵的东西是需要用心才能聆听到的。  晚餐后排队回寝室的路上,孩子们挺直腰板向前走。走在后面的老师却发现,队尾的一位学生在倒着走路。  “不要倒着走,这样很危险。”老师叮嘱道。  孩子点了点头,不过依然我行我素。  “好好走路,倒
期刊
儿子今年上三年级。自他上学以来,我就主动做了他的“陪读生”。每天晚上只要没有事,我便像一根鞭子竖在儿子屋里,不时地抽抽赶赶。但孩子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学习态度也不积极。  有一次陪儿子做完作业,他忽然拉住我说:“妈妈,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讲什么故事,赶快洗漱准备睡觉吧。”我不耐烦地说。他拉着我不依不饶,我只好作罢,让他快点讲。  “这是老师今天给我们讲的故事,妈妈听好了,之后是要回答问题的,答
期刊
去年,我参加了一场足球比赛,至今难忘。那是“区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也是我参加的第一场大型足球赛。为了这场比赛,我整整准备了两年。  那天我们进场后,我非常紧张,怕踢不好,怕失败,怕被别人嘲笑……教练鼓励我:“对手不可怕,内心的恐惧才可怕。战胜自己,就是胜利!”  比赛开始,我像一匹骏马,一直冲在最前方。队长把球传给我,于是我一边带球,一边关注着队长有没有向我要球。忽然一个身影冲了出去,向我招手,我
期刊
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这些古旧的辞藻和长短句到底有什么用?  恐怕很多人曾经生出过这样的疑问。  作为一位文字工作者,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要如何解答,才能让提问者欣然接受,而不是嗤之以鼻呢?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和智慧积淀。这些瑰丽的诗作以极高的审美意趣和非凡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我们的文化血脉里生生不息,世代流传。  说得好玩一点,古诗词其实是
期刊
不说大道理  道理人人都会说,可做起来却很难,与其周而复始地给孩子说些大道理,让孩子反感,不如让孩子切身体会,效果可能更好。不打击孩子  “98分,你就沾沾自喜,班上不是还有几个同学得了满分吗?”这种话最好不说。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是切断与孩子沟通纽带的一把利器。不自以为是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不应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孩子做的事情并加以评判,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不忽视孩子  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