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8月出版的新书《忧伤的老板》中,左小祖咒讲述了他近二十年的音乐经历,也顺便骂了一些人,比如说崔健格局不够宽而且死要面子,说马六明、张洹自称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主创是为争名夺利……但他说这些都是“人民内部”。而无论是在摇滚乐还是当代艺术领域,他都拒绝承认自己是先锋的。
“坚信他人是躲在庙里给关云长烧香而你是个宗教骗子”
“坚信他人剽窃了捐献灾区的血你是个艺术骗子”
“坚信他人是刺杀艾青的凶手你就是杀死他的被子”
咆哮狂躁的吉他、神神叨叨的歌词、让人目瞪口呆的当代艺术……“新一代开山怪”左小祖咒在当今中国乐坛上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喜欢他的歌迷尊其为“文艺教父”,不喜欢他的则对他语意极尽讥讽。网友橘子说:“不是他有病,就是我有病!”网友KM.CSP则挑衅式地说:“你还能更妖吗?”
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个多元的时代,谁都可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谁都可以像左小祖咒那样大胆地唱出走调的歌,只是,区别在于,他敢,而我们不敢;他不害怕,我们害怕。
他刚刚在世纪文景出了一本《忧伤的老板》,但现在,他并没有“悲伤地坐在我身旁”,而是戴着标志性的黑色帽子,说话多少还带着一点江苏南京的味道,船民的儿子如今不再是走失的主人,他是摇滚的主人。
不必忧伤,应该喜气洋洋,应该将生活中的烦闷和苦恼统统发泄在音乐中。而且,如果对他的歌曲熟悉的话,你会发现,尽管常常给人跑调跑到喜马拉雅山的印象,歌词也大玩文字游戏,但是他写的曲,却极富节奏感。
“事实上,我在节奏部分表达得和别人不太一样,”坐在记者面前,左小祖咒突然变得很理性,“我的节奏通常很激进,不像摇滚乐那样注重热烈的现场气氛。我的节奏常用很普通的机械punk(朋克)。我唱的时候也不在节奏里面,有时候我还会让吉他弹得不在节奏里面,甚至有时候贝司也不在节奏里。我制作的唱片有时候有两个贝司,一个正常的贝司,还有一个不正常的贝司在里面游走,产生一系列色彩性的变化。”
不管节奏多有意思,一旦与左小祖咒的嗓子结合在一起,注定要成为港台音乐迷的噩梦。
他是个歌手吗?在更多人看来,他是一个先锋艺术家,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东村创始人之一的资深头衔,足以让他在前卫艺术界成为一个腕。但是祖咒本人并不这样认为:“我是摇滚神父啊,你不知道吗?当代艺术家算个球,你逗我。”
这是典型的祖咒式语录,语不惊人誓不休。
韩寒评价说:“不是因为这个人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天安门露出底裤,不是因为这个人对现实的嘲笑调戏,不是因为这个人一张唱片卖五百,而是在我能接受的那部分里,他很结实地感动到了我。”
是的,当生活欺骗了你,祖咒会让你的愤怒变得实在。还记得1999年的冬天,第一次听左小祖咒与No乐队在摩登天空发行的第一张专辑《走失的主人》,老式walkman,将卡带塞进去,盖上盖。听到狂躁的吉他声在心脏上跳动,那是难忘的一夜。
祖咒是无所畏惧的,诚如颜峻所说,他是“现代主义战场上无畏的鞭尸者”,但他也会是一只“忧郁的狂犬”。
2005年左右,祖咒快撑不下去,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他写了《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你那时候是不是也有点心灰意冷?”记者问他。
“是的,”左小祖咒想都没想就说,“但是我没有放弃过,这首歌会看到一个年轻人的精神,虽然像个老人唱的。”
结果那一年成了左小祖咒人生的分水岭。事情没有往更糟糕的方向走去,他给自己的唱片定价150元乃至500元的天价,成为中国史上最昂贵的专辑,最初的想法大概有点破罐子破摔,但是很快,人生的糖果就落到了他的嘴巴里—是甜的。
唱片销售一空。左小祖咒这个名字成了一个话题:摇滚乐,而且是很另类的摇滚乐卖出了天价。成功,几乎在不经意间降临到他身上。贾樟柯找他为《世界》配乐,朱文请他为《云的南方》作曲,这些作品结集为电影配乐专辑《美国》于2006年4月发行,并被评为美国《滚石》杂志年度10大华语唱片之一,贾樟柯和左小祖咒共同合作完成的《乌兰巴托的夜》也被杂志评为15首华语年度最佳单曲。还有国内媒体颁给他的一系列奖项,左小祖咒俨然已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先锋人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生活就是这样调戏着你。
左小祖咒大步迈向小康。2006年,他在北京买了大房子,结了婚,在郡王府的“恶俗”婚礼上,他理了分头,连他的朋友都认不出来。
作为独立音乐人,左小祖咒成功了,虽然他坚持说:“我不是一个先锋艺术家。”
“我有责任告诉你怎么做人”
我对音乐是非常担心的
南都周刊:你的歌里有很多文字游戏的成分,比如《走失的主人》里的什么“被子骗子,骗子被子,被子是骗子”,你是用它来表现你的智慧吗?
左小祖咒:我从来不想表达我的智慧!因为我不是一个智者,我是个贪玩的人,我喜欢玩这个。你也知道,在我们的环境里,有一些事情你必须要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别人理解。我认为艺术是迷宫建构起来的,艺术如果不是迷宫就称不上伟大的艺术,一切艺术皆是如此。所以我奉劝艺术家不要那么着急让别人知道你的艺术是怎么回事。艺术有它的准则,有它的神秘性,有它的情感和位置,还有当时的社会性,有很多很多复杂的因素。有些东西光有社会性,而有的作品有预言性,有的作品有我们说的美学性,不同的艺术品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性。
打个比方,我们就像是在音乐中发现金子,有金子我们就去挖。那些不懂音乐的人不知道这里有金子,就很容易与金子擦肩而过。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这样的:那就是我们挖了金子,留下了一个坑,可是后来的人不知道,结果他们就从我们挖的坑里掉进去了(笑)。跟别人说我挖了金子很牛逼,实际上,更牛逼的是在我之前挖了金子的那些人。
南都周刊:你在《忧伤的老板》这本书里对崔健等摇滚乐手有尖锐的批评。应该看到,崔健所代表的这一代摇滚乐手在中国当代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位置上,他们被经典化了,似乎还在愤怒,但力量不够,你认为核心问题在什么地方?
左小祖咒:他们还是我们自己人嘛,都是做这一行的,我不应该过多地批评他们。我为什么在书里那样批评他们而现在又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容易朋友反目的民族,我批评他们不是为了与他们反目成仇。
我爱音乐,我想我对音乐是非常担心的。我很怀疑摇滚乐是不是先锋的?它是不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左小祖咒做得这么高端,我也没有承认我真正是一个先锋,所以我要说出想法,不管我书里写了什么,我的愿望是:希望中国摇滚乐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希望更多的人也能喜欢摇滚。
我之所以要在书里提出批评,是因为有时候私下里也对他们说过我的批评意见,他们不当一回事嘛。我想,出书说一说他们会当回事。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我们这帮人都能够有饭吃,能为我们的环境和未来的年轻人创造再就业的机会。这个行业看来就快没有人干了,如果年轻人说做摇滚乐没饭吃,这个行业就没有希望!
南都周刊:你还参与现代艺术,你说你自己不是个先锋,我觉得你很先锋,你不觉得自己骨子里其实是个先锋艺术家?
左小祖咒:我也不是一个先锋艺术家,不是常人说的先锋。而且所谓的当代艺术都不是当代艺术,你看我的一些作品挂在一间间很漂亮的房子里,只是装饰品,根本不先锋。说我先锋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怪而已。他们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很多人去买我的作品只是觉得这是名人的,就要收藏,也不一定懂。就像今天有人听我的音乐,说左小祖咒是一个很雷的人,说这是很令人诧异的音乐,他们因为怪所以才去听,两者其实没什么区别。
我们去听“枪炮与玫瑰”,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音乐中对社会的不满,他们把爱恨都直接表达出来了。我想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更多是喜欢我这个人,他们不一定会喜欢我的歌。我理解他们,或者我能猜得出来。
我们靠苟且偷生发展下来
南都周刊:在书里你也记载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制作经过。你说的那些马六明、张洹他们争名夺利(都说这作品是自己主创)的事情,会不会对当代艺术挺失望的,觉得他们其实也不过是凡夫俗子?
左小祖咒:那倒不会。他们即使不干这行,做出这种事,我一样也会对他们嗤之以鼻。
如果是你自己的你要告诉别人这是你的,但是我这辈子最讨厌的,就是不是自己的硬说是自己的。如果一个朋友对不起我,我会跟你说:“我丑话讲前头,我不跟你在一起玩了,我有责任告诉你怎么做人。我有责任不理你就是要教育你。”像傻逼一样不跟他说,不了了之了,闷着这事,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是我欣赏的方式。
我和马六明、张洹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朋友,崔健也好,丁武也好,何勇也好,我们其实也老在一块玩,我想他们也可以告诉我:左小,我们这行不能像当官的一样,我们这行本身就是玩得开心,我们是乌托邦的事业,是靠人性活着的,是靠苟且偷生发展下来的,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作品做出来的。我们也不是学院,也没有组织。
没有组织也不能强说别人的东西是自己的。我想要说的话一定要说。
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我?还是因为我是靠自己干出来的。我可以每年都出唱片,我没强说别人的东西是我的。还有一点我跟他们不一样,是我的创作力确实比他们旺盛。一个人的创作力跟信誉度高低是有区别的,我想在创造力方面我比他们要好。这一点我可以欺负别人。你觉得这样说可以吗?
南都周刊:今年5月,你和艾未未合作了唱片《左小祖咒原声配乐No.1》,什么时候跟艾未未认识的?
左小祖咒:我跟未未已经认识17年了。他从纽约东村回到北京,见到我,我们就成了朋友。他认识我的时候,他大概还没有我现在的年纪大吧。
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我觉得他太了不起了。一个中国人能影响当代世界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还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们去欧洲参加艺术展,结果我在那看到,我们俩的头像就放在最前面,艾未未的头像挂得比毛泽东的还大。我们去那儿演出,结果整条大街都是找艾未未签名的人,他们太喜欢像艾未未这样的艺术家了。我觉得像艾未未这样的人,能参与到要求世界平等与公正的运动中去,把艺术不当回事了,这才叫真正的艺术家。想想看,一些人还在遣词造句,研究旋律节奏、颜色效果、故事大纲,想这想那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干别的了。
南都周刊:最后一个问题,到了现在这个年纪,结了婚也生了孩子,对音乐、对艺术有没有新看法?
左小祖咒:肯定不一样啊。我现在老觉得耳朵特别痒,是不是年纪大了?(做掏耳朵状)
“坚信他人是躲在庙里给关云长烧香而你是个宗教骗子”
“坚信他人剽窃了捐献灾区的血你是个艺术骗子”
“坚信他人是刺杀艾青的凶手你就是杀死他的被子”
咆哮狂躁的吉他、神神叨叨的歌词、让人目瞪口呆的当代艺术……“新一代开山怪”左小祖咒在当今中国乐坛上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喜欢他的歌迷尊其为“文艺教父”,不喜欢他的则对他语意极尽讥讽。网友橘子说:“不是他有病,就是我有病!”网友KM.CSP则挑衅式地说:“你还能更妖吗?”
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个多元的时代,谁都可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谁都可以像左小祖咒那样大胆地唱出走调的歌,只是,区别在于,他敢,而我们不敢;他不害怕,我们害怕。
他刚刚在世纪文景出了一本《忧伤的老板》,但现在,他并没有“悲伤地坐在我身旁”,而是戴着标志性的黑色帽子,说话多少还带着一点江苏南京的味道,船民的儿子如今不再是走失的主人,他是摇滚的主人。
不必忧伤,应该喜气洋洋,应该将生活中的烦闷和苦恼统统发泄在音乐中。而且,如果对他的歌曲熟悉的话,你会发现,尽管常常给人跑调跑到喜马拉雅山的印象,歌词也大玩文字游戏,但是他写的曲,却极富节奏感。
“事实上,我在节奏部分表达得和别人不太一样,”坐在记者面前,左小祖咒突然变得很理性,“我的节奏通常很激进,不像摇滚乐那样注重热烈的现场气氛。我的节奏常用很普通的机械punk(朋克)。我唱的时候也不在节奏里面,有时候我还会让吉他弹得不在节奏里面,甚至有时候贝司也不在节奏里。我制作的唱片有时候有两个贝司,一个正常的贝司,还有一个不正常的贝司在里面游走,产生一系列色彩性的变化。”
不管节奏多有意思,一旦与左小祖咒的嗓子结合在一起,注定要成为港台音乐迷的噩梦。
他是个歌手吗?在更多人看来,他是一个先锋艺术家,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东村创始人之一的资深头衔,足以让他在前卫艺术界成为一个腕。但是祖咒本人并不这样认为:“我是摇滚神父啊,你不知道吗?当代艺术家算个球,你逗我。”
这是典型的祖咒式语录,语不惊人誓不休。
韩寒评价说:“不是因为这个人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天安门露出底裤,不是因为这个人对现实的嘲笑调戏,不是因为这个人一张唱片卖五百,而是在我能接受的那部分里,他很结实地感动到了我。”
是的,当生活欺骗了你,祖咒会让你的愤怒变得实在。还记得1999年的冬天,第一次听左小祖咒与No乐队在摩登天空发行的第一张专辑《走失的主人》,老式walkman,将卡带塞进去,盖上盖。听到狂躁的吉他声在心脏上跳动,那是难忘的一夜。
祖咒是无所畏惧的,诚如颜峻所说,他是“现代主义战场上无畏的鞭尸者”,但他也会是一只“忧郁的狂犬”。
2005年左右,祖咒快撑不下去,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他写了《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你那时候是不是也有点心灰意冷?”记者问他。
“是的,”左小祖咒想都没想就说,“但是我没有放弃过,这首歌会看到一个年轻人的精神,虽然像个老人唱的。”
结果那一年成了左小祖咒人生的分水岭。事情没有往更糟糕的方向走去,他给自己的唱片定价150元乃至500元的天价,成为中国史上最昂贵的专辑,最初的想法大概有点破罐子破摔,但是很快,人生的糖果就落到了他的嘴巴里—是甜的。
唱片销售一空。左小祖咒这个名字成了一个话题:摇滚乐,而且是很另类的摇滚乐卖出了天价。成功,几乎在不经意间降临到他身上。贾樟柯找他为《世界》配乐,朱文请他为《云的南方》作曲,这些作品结集为电影配乐专辑《美国》于2006年4月发行,并被评为美国《滚石》杂志年度10大华语唱片之一,贾樟柯和左小祖咒共同合作完成的《乌兰巴托的夜》也被杂志评为15首华语年度最佳单曲。还有国内媒体颁给他的一系列奖项,左小祖咒俨然已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先锋人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生活就是这样调戏着你。
左小祖咒大步迈向小康。2006年,他在北京买了大房子,结了婚,在郡王府的“恶俗”婚礼上,他理了分头,连他的朋友都认不出来。
作为独立音乐人,左小祖咒成功了,虽然他坚持说:“我不是一个先锋艺术家。”
“我有责任告诉你怎么做人”
我对音乐是非常担心的
南都周刊:你的歌里有很多文字游戏的成分,比如《走失的主人》里的什么“被子骗子,骗子被子,被子是骗子”,你是用它来表现你的智慧吗?
左小祖咒:我从来不想表达我的智慧!因为我不是一个智者,我是个贪玩的人,我喜欢玩这个。你也知道,在我们的环境里,有一些事情你必须要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别人理解。我认为艺术是迷宫建构起来的,艺术如果不是迷宫就称不上伟大的艺术,一切艺术皆是如此。所以我奉劝艺术家不要那么着急让别人知道你的艺术是怎么回事。艺术有它的准则,有它的神秘性,有它的情感和位置,还有当时的社会性,有很多很多复杂的因素。有些东西光有社会性,而有的作品有预言性,有的作品有我们说的美学性,不同的艺术品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性。
打个比方,我们就像是在音乐中发现金子,有金子我们就去挖。那些不懂音乐的人不知道这里有金子,就很容易与金子擦肩而过。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这样的:那就是我们挖了金子,留下了一个坑,可是后来的人不知道,结果他们就从我们挖的坑里掉进去了(笑)。跟别人说我挖了金子很牛逼,实际上,更牛逼的是在我之前挖了金子的那些人。
南都周刊:你在《忧伤的老板》这本书里对崔健等摇滚乐手有尖锐的批评。应该看到,崔健所代表的这一代摇滚乐手在中国当代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位置上,他们被经典化了,似乎还在愤怒,但力量不够,你认为核心问题在什么地方?
左小祖咒:他们还是我们自己人嘛,都是做这一行的,我不应该过多地批评他们。我为什么在书里那样批评他们而现在又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容易朋友反目的民族,我批评他们不是为了与他们反目成仇。
我爱音乐,我想我对音乐是非常担心的。我很怀疑摇滚乐是不是先锋的?它是不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左小祖咒做得这么高端,我也没有承认我真正是一个先锋,所以我要说出想法,不管我书里写了什么,我的愿望是:希望中国摇滚乐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希望更多的人也能喜欢摇滚。
我之所以要在书里提出批评,是因为有时候私下里也对他们说过我的批评意见,他们不当一回事嘛。我想,出书说一说他们会当回事。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我们这帮人都能够有饭吃,能为我们的环境和未来的年轻人创造再就业的机会。这个行业看来就快没有人干了,如果年轻人说做摇滚乐没饭吃,这个行业就没有希望!
南都周刊:你还参与现代艺术,你说你自己不是个先锋,我觉得你很先锋,你不觉得自己骨子里其实是个先锋艺术家?
左小祖咒:我也不是一个先锋艺术家,不是常人说的先锋。而且所谓的当代艺术都不是当代艺术,你看我的一些作品挂在一间间很漂亮的房子里,只是装饰品,根本不先锋。说我先锋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怪而已。他们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很多人去买我的作品只是觉得这是名人的,就要收藏,也不一定懂。就像今天有人听我的音乐,说左小祖咒是一个很雷的人,说这是很令人诧异的音乐,他们因为怪所以才去听,两者其实没什么区别。
我们去听“枪炮与玫瑰”,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音乐中对社会的不满,他们把爱恨都直接表达出来了。我想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更多是喜欢我这个人,他们不一定会喜欢我的歌。我理解他们,或者我能猜得出来。
我们靠苟且偷生发展下来
南都周刊:在书里你也记载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制作经过。你说的那些马六明、张洹他们争名夺利(都说这作品是自己主创)的事情,会不会对当代艺术挺失望的,觉得他们其实也不过是凡夫俗子?
左小祖咒:那倒不会。他们即使不干这行,做出这种事,我一样也会对他们嗤之以鼻。
如果是你自己的你要告诉别人这是你的,但是我这辈子最讨厌的,就是不是自己的硬说是自己的。如果一个朋友对不起我,我会跟你说:“我丑话讲前头,我不跟你在一起玩了,我有责任告诉你怎么做人。我有责任不理你就是要教育你。”像傻逼一样不跟他说,不了了之了,闷着这事,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是我欣赏的方式。
我和马六明、张洹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朋友,崔健也好,丁武也好,何勇也好,我们其实也老在一块玩,我想他们也可以告诉我:左小,我们这行不能像当官的一样,我们这行本身就是玩得开心,我们是乌托邦的事业,是靠人性活着的,是靠苟且偷生发展下来的,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作品做出来的。我们也不是学院,也没有组织。
没有组织也不能强说别人的东西是自己的。我想要说的话一定要说。
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我?还是因为我是靠自己干出来的。我可以每年都出唱片,我没强说别人的东西是我的。还有一点我跟他们不一样,是我的创作力确实比他们旺盛。一个人的创作力跟信誉度高低是有区别的,我想在创造力方面我比他们要好。这一点我可以欺负别人。你觉得这样说可以吗?
南都周刊:今年5月,你和艾未未合作了唱片《左小祖咒原声配乐No.1》,什么时候跟艾未未认识的?
左小祖咒:我跟未未已经认识17年了。他从纽约东村回到北京,见到我,我们就成了朋友。他认识我的时候,他大概还没有我现在的年纪大吧。
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我觉得他太了不起了。一个中国人能影响当代世界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还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们去欧洲参加艺术展,结果我在那看到,我们俩的头像就放在最前面,艾未未的头像挂得比毛泽东的还大。我们去那儿演出,结果整条大街都是找艾未未签名的人,他们太喜欢像艾未未这样的艺术家了。我觉得像艾未未这样的人,能参与到要求世界平等与公正的运动中去,把艺术不当回事了,这才叫真正的艺术家。想想看,一些人还在遣词造句,研究旋律节奏、颜色效果、故事大纲,想这想那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干别的了。
南都周刊:最后一个问题,到了现在这个年纪,结了婚也生了孩子,对音乐、对艺术有没有新看法?
左小祖咒:肯定不一样啊。我现在老觉得耳朵特别痒,是不是年纪大了?(做掏耳朵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