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学校和教师虽欲有所作为,但又缺乏明确的指导依据,学生则单纯凭个人兴趣,无目的、不系统地看一些意义不大甚至有负作用的书籍,结果造成开卷无益。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进而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中感受生命的美好,达到读书移情化性的目的,以健全学生的心灵和人格。
一、阅读对健全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有重要作用
一个法官在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进行理性思考后,撰文:“社会消极面的侵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而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良的文化市场。当前传播文化媒体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社区文化良莠不齐,不良文化影响并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屡屡发生。”
教育学家研究表明,人在18岁之前,阅读的影响很大。处在中学时代,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学生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较弱,因此向他们推荐优秀读物,健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要想把学生都培养成真正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把他们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就要在他们身上熔铸作为社会人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有自知、自强、自制、自尊、自持、自觉的健康心理;就必须从阅读开始,使学生逐步被书籍中所传递的智慧和美好所熏陶、所感染。余秋雨也说,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遇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现今的教育者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从高考语文阅读篇目中也可见其一斑。举文言文阅读为例:从忠贞不贰的李若水到机智变通的苏琼,从敢于为民请命、大义凛然的郭永到清正廉洁的胡质,再到智勇双全的田单。这些阅读段落的节选无一不体现着这样的目的:这些名人都是榜样,用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光辉来映照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和文化滋养的同时,在阅读中进行自我陶冶和自我完善。
二、开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
高一新生阅读调查问卷:(1)你喜欢哪一类书籍和报刊?请写出它们的名字。(2)你都读过哪些名著?请写出书名。(3)请介绍一本你读过的认为对你影响最大的书,并谈谈你的感受。(4)你有边读书边做标记,或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的习惯吗?如果没有,你读书的习惯是什么呢?(5)你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多少?你喜欢在什么时间读书?(6)你希望今后读哪方面的书?通过这个问卷调查,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目的,有利于在今后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阅读。
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少有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在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有的学生喜欢看情节曲折的故事书,有的学生喜欢把目光投向流行读物。简直难以置信,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名著,有的学生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连环画,但没有看过原著。至于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籍,有很多学生写了“无”。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更是让人吃惊,有80%以上的学生写道:“没有阅读时间,作业都忙不过来,没有多余的时间看书。”还有的写道:“家长最反对课外书,见我看闲书就发怒,我不敢看。”教师应多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全方位地读书,使读书成为风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校内设有图书馆和阅览室,可根据班级特点,与阅览室管理人员商量好后,在阅览室开设阅读课,任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期刊、报纸或带自己喜欢的书籍来看。但不是完全没有控制,无论看什么,一定要有所收获,能在阅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向其他同学推荐好书。在这样连读几次的开放阅读后,鼓励学生编排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和杂志目录。这样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博览群书并深入思考,读书有了初步成效。当然,这样集中阅读的时间较少,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利用语文课或班会等时间来开展,每天可由一个学生推荐一篇文章,或是进行读书后的评议等,这些都是为学生提供阅读信息的良好途径。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1)举办读书征文竞赛,使那些在读书中勤于思考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榜样。通过榜样的鼓励作用,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停留在猎奇上,而使其融化到血液中去。
(2)进行读书笔记展览,对那些勤于动笔、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自编手抄报,鼓励学生把自己所阅读的书目中的好段落进行摘抄、评议,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组建文学社团,将读书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
(5)进行各种专题的知识竞赛。这种百科知识竞赛围绕一个中心,特别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对开拓学生视野有积极的意义。
3.与家长沟通,使读书成为随时随地的事情
因为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孩子的分数,很少过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爱好,也增加了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的隐性矛盾。我们采取家长会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向家长讲明阅读的利害冲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泛和自由的阅读空间。有的家长担心大量阅读会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其他科目的学习受到干扰。教师应理解家长的这种担忧,绝不能置之不理,否则会使阅读活动很难进行下去。可采取零敲碎打的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挤时间读书。这样就把阅读变成了随时随地的事情,既读得轻松,又不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家长也不会再持反对意见了。
个性、人格、情趣与文学审美关系非常密切。教师要用大量的文学作品来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灵的人。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阅读对健全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有重要作用
一个法官在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进行理性思考后,撰文:“社会消极面的侵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而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良的文化市场。当前传播文化媒体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社区文化良莠不齐,不良文化影响并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屡屡发生。”
教育学家研究表明,人在18岁之前,阅读的影响很大。处在中学时代,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学生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较弱,因此向他们推荐优秀读物,健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要想把学生都培养成真正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把他们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就要在他们身上熔铸作为社会人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有自知、自强、自制、自尊、自持、自觉的健康心理;就必须从阅读开始,使学生逐步被书籍中所传递的智慧和美好所熏陶、所感染。余秋雨也说,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遇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现今的教育者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从高考语文阅读篇目中也可见其一斑。举文言文阅读为例:从忠贞不贰的李若水到机智变通的苏琼,从敢于为民请命、大义凛然的郭永到清正廉洁的胡质,再到智勇双全的田单。这些阅读段落的节选无一不体现着这样的目的:这些名人都是榜样,用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光辉来映照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和文化滋养的同时,在阅读中进行自我陶冶和自我完善。
二、开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
高一新生阅读调查问卷:(1)你喜欢哪一类书籍和报刊?请写出它们的名字。(2)你都读过哪些名著?请写出书名。(3)请介绍一本你读过的认为对你影响最大的书,并谈谈你的感受。(4)你有边读书边做标记,或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的习惯吗?如果没有,你读书的习惯是什么呢?(5)你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多少?你喜欢在什么时间读书?(6)你希望今后读哪方面的书?通过这个问卷调查,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目的,有利于在今后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阅读。
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少有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在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有的学生喜欢看情节曲折的故事书,有的学生喜欢把目光投向流行读物。简直难以置信,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名著,有的学生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连环画,但没有看过原著。至于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籍,有很多学生写了“无”。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更是让人吃惊,有80%以上的学生写道:“没有阅读时间,作业都忙不过来,没有多余的时间看书。”还有的写道:“家长最反对课外书,见我看闲书就发怒,我不敢看。”教师应多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全方位地读书,使读书成为风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校内设有图书馆和阅览室,可根据班级特点,与阅览室管理人员商量好后,在阅览室开设阅读课,任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期刊、报纸或带自己喜欢的书籍来看。但不是完全没有控制,无论看什么,一定要有所收获,能在阅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向其他同学推荐好书。在这样连读几次的开放阅读后,鼓励学生编排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和杂志目录。这样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博览群书并深入思考,读书有了初步成效。当然,这样集中阅读的时间较少,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利用语文课或班会等时间来开展,每天可由一个学生推荐一篇文章,或是进行读书后的评议等,这些都是为学生提供阅读信息的良好途径。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1)举办读书征文竞赛,使那些在读书中勤于思考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榜样。通过榜样的鼓励作用,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停留在猎奇上,而使其融化到血液中去。
(2)进行读书笔记展览,对那些勤于动笔、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自编手抄报,鼓励学生把自己所阅读的书目中的好段落进行摘抄、评议,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组建文学社团,将读书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
(5)进行各种专题的知识竞赛。这种百科知识竞赛围绕一个中心,特别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对开拓学生视野有积极的意义。
3.与家长沟通,使读书成为随时随地的事情
因为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孩子的分数,很少过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爱好,也增加了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的隐性矛盾。我们采取家长会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向家长讲明阅读的利害冲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泛和自由的阅读空间。有的家长担心大量阅读会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其他科目的学习受到干扰。教师应理解家长的这种担忧,绝不能置之不理,否则会使阅读活动很难进行下去。可采取零敲碎打的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挤时间读书。这样就把阅读变成了随时随地的事情,既读得轻松,又不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家长也不会再持反对意见了。
个性、人格、情趣与文学审美关系非常密切。教师要用大量的文学作品来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灵的人。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