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侵略下的东北铁路与早期电影(1899—1936)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北早期电影史中,铁路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中东铁路的修建,成为推动东北各地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为早期电影在东北根植提供了城市条件和观众基础.但因日俄对东北的侵略,使铁路和电影成为侵略者的双重“武器”,铁路为殖民电影宣传提供了交通便利,电影又记录了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的殖民属性.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没有哪个地域的电影发展像东北一样,与“铁路”的关系如此密切.
其他文献
随着《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一系列“爆款”电影的出现,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新主流电影以商业电影的类型元素进行顺势构建,以实现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合流”.这种寻找共性物质介入的构建方式与“顺势疗法”的理念相契合.本文试将此医学概念与新主流电影构建相结合,进行跨界分析,以相同性、微剂量以及自愈性三个基本原则作为研究结构,对应新主流电影构建的起点、过程以及目标,并在现象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新主流电影类型优势的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众的视觉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审美意识也发生巨大改变,纪录片行业发生转型,出现了生产百花齐放和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纪录片影像呈现多样化和多元融合的特征,在选材立意、拍摄手法、剪辑形式和传播营销渠道等方面得到巨大创新和突破,提升了大众的文化素养,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具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和时代意义.